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余勋禾 ‖ 金堂“仙境”三学山

作者:余勋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12 15:21:19 浏览次数: 【字体:

出自古籍

关于金堂三学山的神秘性,《山海经·大荒西经》早有揭示:“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生降,百药爰在”。而该书在“海内西经”里,还由面到点指出:“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这里的“开明东”,正是以古蜀国望丛二帝的郫都(郫县)为坐标,向东南遥望那座“百药爰在”的仙山。书中称远古时候曾有10个神巫(部落酋长),在这座山上采集长生不老之药,这就是龙泉山脉金堂段的“三学山”。

开照寺(余勋禾 供图)

 古蜀国由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王,经若干年治蜀,恰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所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寨通人烟”那样久远的治理,最终使国家形态,初步完善于杜宇、开明的 “望丛二帝”时期。开明治蜀时,首先狠抓治水,拓展金堂峡疏通沱江水道;秦李冰,又施展出更大功力化水害为利,确定了川西平原的稻作生产,推进社会稳步发展,最终奠定出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根基。古蜀人的信仰,巫文化曾占主导,再和原文化通过数百年的交融、整合,在更大范围内诞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客观上丰富了蜀文化内涵。

圣贤云集 

 沉淀的土壤,自会充满生机,由此有了周穆时期道家始祖李八百,为求长生不老之药,3 次来龙桥峰下炼丹修道,定位了“三学山”的“仙境”美名,也是对李八百留下圣迹的纪念。李八百这位古代的“科学家”,在此通过不懈探索与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炼成九鼎金丹,便有了“丹成试之,抹 拍石上,顽石化玉”的奇迹,有了唐公昉饮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飞升之奇,从而铸成以兹鼓励后学勇猛精进、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

 这座生长着“不死之药”的仙山,帮助李八百完成修炼壮举,昭示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李八百在这里首开学道之风,留下丹灶石室、八音洞和李阳冰为他题写“龟鹤齐寿”的圣迹,也留下“栖贤山”的别称。他的女弟子李真多继承师父事业,又在这里取水炼丹,增添了“仙女井”和“星楠”圣迹。 此后学道学佛的,接踵而至,氤氲一脉在这里薪火相传,让三学山名扬四海。到东汉汉安元年(142)的壬午上元日,时已高寿的天师道教主张道陵,来这里踏访选址,终于在山上建成“昌利山治”(如今的鸿都观),在山下建立“真多治”(曾经又叫龙王庙)。张道陵 建二十四治已分布数省,这里竟占了两治,如不看重这里,何必独钟于此。

龟鹤齐寿铜大钱(图片来自网络)

 据《新都县志》(汉时曾辖制金堂县)记载,“东汉汉桓帝时,原在朝中做官、后又辞官隐去的王方平,由于修炼勤谨,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竟也看中这里,常采药于县之真多山(三学山),有题名云: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数代修炼的圣贤们,为得“道”,在此山留下许多圣迹,使这里名声大振光彩照人,为“仙境”锦上添花。

镇山之宝

   不独为道教看重此山,紧接释、儒圣贤们也接踵而至。据《宋僧碑记》载:“金堂释氏起自六朝,有迦叶如来者,亦称欢喜王菩萨,住锡金堂山三学峰,为金堂释氏足迹之开家。”现在三学山开照寺后坡,就有一尊高达17 米、通体大放金光的迦叶如来坐像。 先有隋智炫法师在山腰修建中寺“广济寺”,清嘉庆《金堂县志》中有记载。 又有宋高僧释鉴源来此山讲《华严经》,出现“日供千人粥食,其仓米粟取之不竭”的好兆头。还有顽石化玉奇迹和“圣灯现,菩萨放光”等奇景,进而 留下县内著名的八景之一“圣灯朝佛”,《蜀中名胜记》中早有记载。

支提石塔(吴顺益 供图)

 重要的文物背后,总有不同凡响的经历。在上寺法海寺内,有座全国佛教寺庙中唯一的奇特建筑群—— “支提石塔”,也名“八万四千塔”“释尊无量宝塔”。清嘉庆《四川通志·金石》上称:“唐节度使段文昌立”。此塔历经宋、元两朝数百年风雨,曾经损毁严重,直到明朝蜀王朱椿治理四川,因念及开创基业的父皇朱元璋,早年结缘佛教,有段佛门经历,为讨父皇欢心,这个排位第十一的儿子,愿意捐资恢复“支提石塔”,并亲自督工完成。在竣工碑记中,有外籍僧人写道:“然则贤王之为是塔也,盖以如幻三昧,示现有为,广作佛事,利济群品……”他称蜀王朱椿为贤王,赞扬他以佛法展示自己的有为,感慨其广作善事、利济众生。文中阐述了建塔原因与建筑型制要求,最后落款为:“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闰五月乙酉,僧录司左善世大右奉教撰,日本沙门东升奉教书并篆额。”这位来到东土的日本僧人,学到了中国佛法,结下了跨越国籍的友谊。

“支提石塔”,奇于集群布局,独特而又紧凑,6层台阶层层上缩,每层均为八角形,正中高耸一座大型八角石塔,内藏法华经一卷。底层须弥座似念珠似的花边着于台基,二层须弥座,拦腰环绕着精美的草花雕饰;上接一小段平整八棱,以微锥形上收,再上是次第相间的七层塔檐;再上是莲花宝顶独居高位,与低处小塔群形成呼应,呈众星拱月状。“支提石塔”的建筑风格,来自古印度孔雀王朝,人们一睹呼奇,称它为镇山之宝。

“仙境”扬名

 道教、佛家融入后,儒家文化也以入世的姿态,一展雄风补充进来。最出彩的一首诗,为唐明皇入蜀避安史之乱时在此所写:“拔地山峦秀,排空殿阁斜。云供数州雨,树献九天花。夜月摩峰顶,秋钟彻海涯。长松拂星汉,一一是仙槎。”前几句写景,后两句写他倾慕修炼,有开辟出一度空间的遐思。此外,这里还留下历代名人如王勃、李商隐、王雍、薛能、杜光庭、前蜀徐太后、花蕊夫人、杨慎、岳钟琪等不少名妃、文人、武将的诗作。他们或借此怀古、或感叹兴亡、或展示志向、或追求仙道生活,都是至情至性有感而发,为三学山增添了瑰丽的文化色彩。

法海寺雪景(余勋禾 供图)

 目前,三学山的法海寺(上寺),经修补扩建,已是一个清幽的好去处。说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恰如其分。何况此地还新辟“唐明皇观景台”,是游客们首选的参观之处。原来的普济寺(中寺)还待恢复。而广济寺(下寺),已殿宇一新,正在重塑金身,来日即可接待游客。开照寺交通便利且规模宏大,吸引游客最多。进该寺的山门前,梯步边有完好的明代“永乐经幢”。寺内石刻有弘一法师书法、楹联,兼配丰子恺100罗汉图的艺术长廊;有高近17米、肃穆宁静的迦叶如来座像,还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铸造的大铁钟,这些都是颇有看点的去处。每临传统节日,来此登山做有氧运动的人们和沿路朝山者,皆络绎不绝,人声鼎沸,使得这里香火旺盛。

 来到三学山,可登高望远扩展胸襟,可接源远古贯通文气,可以史为鉴把握未来,使人生出更上一层楼的境界眼光。试看百姓在安宁中享受和谐、幸福的生活,他们追求健康,希望回归自然,不免让人想起巴蜀文化“巴人尚鬼,蜀人重仙”之特色,更有李白“蜀国多仙山,峨眉面难匹”对山的广泛认同。而金堂的“三学山”,就恰好充满着仙风道骨的历史和摇曳生辉的典故。难怪文化学者流沙河在他诗中,对故乡山水赞美有嘉吟诵出:“江上漂来打鱼,白鸥点点,家住这里,也就成了神仙。”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总第223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余勋禾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