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刘伯承与龙透关

作者:罗一洋 发布时间:2015-11-12 16:14:02 浏览次数: 【字体:

陈鑫明

1926年12月1日,由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组织发动的泸州起义,震惊全川,影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北伐战争,推动了四川的革命高潮。

“泸州起义”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对北伐战争的重大贡献,是我党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一次英勇尝试。虽然这次起义在坚持167天后失败了,但它却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一页,也为后来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26年12月10日,刘伯承被起义部队推举为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1927年1月15日,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决定,刘伯承前往泸州领导这支起义部队。1月24日,总指挥刘伯承城中公示“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部布告”。

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蒋介石在重庆制造了“三·三一”惨案,杨闇公等领导人惨遭杀害。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刘湘、赖心辉、刘文辉、周西成率川黔联军28个团10万大军,围攻泸州。在全川反革命阴云密布的时候,泸州城保卫战打响了。

铁打泸州血染长沱

167天的泸州保卫战中,以沱江防线和龙透关战斗最为激烈。

龙透关,地处泸州城西七里,《广舆记》载,世传诸葛武侯建。《泸县志》载,“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蜿延曲折,以长沱两岸边为起止,长约数十里,名曰龙透关”。

龙透关与玉蟾关遥相对峙,自汉唐以来为泸州屏障。泸州地处长沱两江汇流处,三面临水,唯西面有陆路可通,然龙透关易守难攻,是一夫当关、万夫难破的雄关要塞。关外是一处半月悬岩,坡下是正沟水田,水田后又是陡坡,凡攻此关,必从正沟水田方来,只要一露头,关上守军可准确射杀消灭来敌。

总指挥刘伯承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第六路军固守龙透关一线。守关将士人人有把雨伞,上印“革命军人,伟大力量,以一当百,其势自壮”十六个大字,并在关门上大书“众志成城”“革命到底”以鼓士气。

1927年4月13日,川黔联军发动攻城之战,敌人从小关门、茜草坝、枇杷沟三路,凭借火轮掩护,强渡,妄图一举攻下泸州,却被守城军民打得半河而返,无一船可登城岸。水路进攻失败,刘湘决定从龙透关强攻。挑选数百人组成敢死队,每人赏10块大洋,从和丰场上岸,向龙透关扑来,每三、四十人为一梯队,带上云梯、抓墙铁钩,乘夜摸上龙透关,企图一举登城,打开关门,让大军拥入而夺取泸州。

刘伯承早命起义军备好石灰、砖头、石块、瓦片、铁砂子加上轻重机枪,交叉火力封锁进退之路,隐蔽埋伏于关外山岩之上。果然,敌人敢死队先锋,人人手拿大刀,腰挂手榴弹,偷偷地抵进龙透关城墙下,正要登城之时,突然关门上探照灯一齐射来,一阵扫射,打得敢死队晕头转向,一个个弃尸回跑,而隐蔽在鹅项岭上的起义军一跃而起,神兵从天降,全歼敢死队,尸体布满龙透关阵地前。

刘湘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在小市征集门板铺板,砍伐五峰岭的树木,编织木筏、竹排,准备从沱江上的工部滩架设浮桥,强渡占领忠山。许剑霜团早也作好准备,在水中设礁石,岸边布铁丝网,网上挂土制炸弹,碰上就炸,又派士兵从上游胡市抛放自制水雷,结果,强攻又一次被起义部队打退。

智歼“敢死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泸州起义”点燃的熊熊革命之火,派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包围泸州城。刘湘为了抢头功,一连进攻半月均不得一寸泸州土地,自己却损兵折将,委实在蒋介石面前交不了差。

一天,从龙透关阵地前沿传来消息,刘伯承为了给杨闇公报仇,在城中组织了大刀队,要和刘湘在龙透关前一决胜负。刘湘一听,马上派人回成都,请来峨眉山高僧传刀枪不入之术与泸州起义军较量。

1927年4月13日,双方约定在龙透关门前不用枪炮,以拼肉搏定输赢。刘伯承一看,知是刘湘的诡计,想借机消灭起义军,妄图从龙透关直下泸州城。刘伯承将计就计,在龙透关布下口袋阵。

果然,不出刘伯承预料,这天一早,刘湘命李雅材一个师增强对龙透关的进攻,并以数倍于起义军的部队加上泸州肖正南的团队沿江佯攻,借以牵制正面起义军的兵力。龙透关前组织了二千多人的“敢死队”冲关。

刘伯承把城中预备队悄悄移驻龙透关阵地,加强关前防御力量,并在半夜时分派一连人到大关门处小山上构筑工事隐蔽起来,严阵以待。

天刚发白,龙透关下被一层浓雾掩盖。刘湘的“敢死队”在枪炮掩护下,一个个手举长刀,坦胸露背,赤脸黑眼,头戴黄巾,口中念念有词,神气活现地喊着:“刀枪不入!刀枪不入”,向龙透关阵地扑来。走到关前鹅颈岭的独路上时,刘伯承总指挥一声令下:“打”!前卫营长聂文清率领部队出击,左右城垣守兵一齐开火,关门炮台上的山炮齐发,敢死队一个个被打得抱头鼠窜、鬼哭狼嚎、尸横遍野。一连三次冲锋都被起义军打退了,没有一人靠近龙透关一步。三天之内阵地上丢下几百具替刘湘卖命的敢死队的尸体。

刘湘在后卫指挥部得知伤亡惨重的报告时,气得直骂,找不到气出,叫士兵把峨眉山和尚抓来,问他护身符为什么不管用?吓得和尚魂不附体,知道久待性命难保,趁刘湘不注意,溜了。和尚跑了,武术教官脱不了关系,刘湘命他去打头阵。可怜的教官只会点儿花拳绣腿,平日比个花架子还可以,上不得正场合。他知刘伯承用兵如神,刀枪不入的敢死队只不过是革命军的枪靶子而已。教官无法,硬着头皮和兄弟们上了龙透关,却投奔了革命军。刘湘得知,气得几乎昏死过去。消息传到城中,军民们把它当作笑谈。

师范和泸中的师生还编了一首快板,教战士们在阵地前沿唱:

敢死队来上阵,

龙透关上难逃命,

死的死伤的伤,

刘湘龟孙泪汪汪。

泪汪汪数刘湘,

地痞流氓烂武装,

龙透关上现原形,

原来都是一包糠!

……

气死四川王,

打垮刘湘军,

军民显神威,

全靠总指挥!

围攻泸州的川黔联军久久不能攻下泸州,见强攻不行就施奸计。4月20日刘湘派说客入城,劝降各路军官兵。派间谍入城实施里应外合夺城,扮假和尚寻机暗杀总指挥刘伯承,一一被破获,隐藏在水神庙特务被抓,敌人阴谋宣告失败。

脱险上征途

正当泸州保卫战进入弹尽粮绝之时,赖心辉的说客来到泸州。

5月12日,刘伯承突然接到一张请贴,邀他在城中八仙楼会面。十点钟,刘伯承来到八仙楼。刚登上楼门,就见陈兰亭、皮光泽等将领在座,还有一个大商人模样的人不认识。刘伯承巡视了一下环境,自己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来,说:“有什么事”?那商人见刘伯承如此爽快,站起来拱手道:“总指挥真是快人快语,不愧我川中帅才。兄弟也直言,泸州部队是起义也好,还是易帜倒戈也好,依我之见,纯属梁山兄弟,不打不亲。如今泸州四面被围,城中伤亡很重,盐米紧缺,药品紧张,实难以支撑数日,为念旧部和同乡之情,兄弟今专程来城中与各路军和总指挥牵线搭桥,只要脱离革命军,人人加官晋级,部队也不收编……”刘伯承一声不吭,只是喝茶。

只见陈兰亭已经被国民党右派黄季陆拉拢,席间谈得火热,皮光泽也已动心,成了旧军阀的尾巴。刘伯承之前已得到党中央的通知,得知斗争形式急转直下,当即决定利用今天这个机会,表明自己观点。这时,警卫人员送来急件,拆开一看,是地方党组织送来情报:陈兰亭、皮光泽在敌人金钱诱惑下,要出卖总指挥和政工人员来换取封建军阀的高官厚禄,请刘伯承立即脱身。

刘伯承看后把纸条放进衣袋,表情依然镇定自如,接着讲:“泸州起义是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是民族、民生的需要,凡有爱国之心者,无一不痛恨新军阀、旧军阀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士农工商无一不拥护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亿万同胞的斗志。泸州军民将鲜血洒在这块土地上,然而却有人要背信弃义,为了一官半职出卖革命,出卖同志,这对得起泸州父老吗?对得起日夜和我们同甘共苦的姐妹们吗”?

一席话问得在座的人哑口无言。这时,袁品文上楼来,拉着刘伯承就走,转身说:“龙透关告急”!离开了八仙楼。路上,袁品文告诉刘伯承,因担心有人设鸿门宴害刘伯承,于是赶来保护总指挥脱险。

到了5月15日,泸州城外到处贴着悬赏五万大洋缉拿刘伯承的告示,刘湘在城内外已布下天罗地网,想捉拿刘伯承。消息传到城内,袁品文部团长许剑霜,代表中下级官兵向总指挥建议,杀了陈兰亭、皮光泽以严明革命军纪,有的士兵还挥泪向参谋长韩伯诚请求,去把投敌的人干掉。刘伯承分析了形势,认为处决几个人,形势也不能扭转,反而让刘湘、赖心辉等人有机可乘。泸州军民有十万之众,不能给革命带来损失。将士们又请地下党的同志来劝说刘伯承先行出城,摆脱杀身之祸。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刘伯承于1927年5月16日一大早,来到龙透关,鼓励官兵一定要保存革命火种,迎接革命胜利。16日傍晚与参谋长韩伯诚、参谋周国淦等来到城西龙透关上正准备下关,城中飞马来报,陈兰亭等人也追来了。刘伯承急中生智,向团副李标权暗示了一个动作,一转身便隐没在草丛中,观察动静。

陈兰亭听说总指挥去了龙透关,担心其中有变,就带人追赶,来到关上见一无动静,二无人影,好生奇怪。此时又从城中通道上来了一队人,为首是袁品文,翻身下马,向陈兰亭拱手道:“兰亭兄,叫兄弟好找,总指挥部开紧急会,刘伯承总指挥决定率部突围,突围的路线已选在刘文辉部的薄弱点上”。陈兰亭不禁一愣,摸不着魂头,只好同袁品文回城。

原来,刘伯承临行前,早已安排晚上九点召开突围会,请袁品文代行通知,所以,袁品文追到龙透关把陈兰亭拉回去了。

刘伯承见陈、袁二人走远了,才出来与守关将士告别。他拉住李标权的手说:“记住,革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斗争是长期的。泸州军民也不会就此结束革命,泸州是不会沉下去的”。说完,从容地由龙透关缒城而下,乘夜秘密离开了泸州城。

1927年7月12日《汉口国民公报》在要闻版登出特大消息:“刘伯承军长抵汉”,宣告刘湘等军阀千方百计杀害刘伯承的阴谋破产。

袁品文、陈兰亭、皮光泽部也面临分割危险,是夜分别从东门口、竹架子乘泸州揽载木船200余艘,由王瑞昆、李子清等数百名船工以木瓢代桨将500官兵撤离泸州。泸州起义失败。

刘伯承送对联

1927年2月1日,正是腊月二十九,革命军总指挥部为了让泸州人民过好起义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便组织军队的干部战士,动员泸州师范、泸中学校的师生走上街头,义务为士农工商书写春联。短短几天,城中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对联,全城沉浸在辞旧迎新的祥和气氛中。

年三十晚上,城中到处传来阵阵鞭炮声。总指挥刘伯承带上一队人到四门巡查。来到新马路顺城街时,见街上家家门口贴上了各式各样的对联,唯有推豆腐卖的李老头门前没有贴,便停下来,隔窗往屋中一看,见父女正在磨豆子,一边推磨一边说:“爹,明天卖了豆腐,留点钱买几张红纸,我们家也去请革命军中的秀才为我们家写副对联,贴在门口”。只见李老头添了一勺豆子后说:“不知人家愿不愿意为我们这号穷人家写?”“爹,他们会写的,一定会写的。我们是穷人,革命军是为穷人的。哪天晚上,你抽空去白塔寺听一听他们讲革命,真是句句话都说在我们穷人心窝里了”。

父女的谈话被门外的刘伯承听得一清二楚。巡查回到指挥部,他立即叫来文书,要写对联送给李老头。平日,指挥部买豆腐,打个招呼,不是李老头送来,就是他幺女送来。豆腐做得细白鲜嫩,豆腐干味美可口,价钱又公道,将士们不止一次夸李老头的豆腐做得好。刘伯承联想到这些,当即口占一联。上联是:“半夜磨豆,磨心,磨骨,磨出东西南北新世界”;下联是:“黎明叫卖,叫长,叫短,叫喊士农工商庆升平”。横批四个字:“换了人间”。只见他挽袖挥毫,龙蛇走墨,一挥而就,并叫卫兵连夜拿去贴在李老头门上。

第二天一早,父女俩便挑上豆腐、豆腐干上街去卖。初一天,买豆腐的人特别多,一会儿就卖完了。父女俩高高兴兴地去买了两张大红纸,准备回家请人写春联。

来到家门口,看见一大群人正在议论纷纷,比手划脚。李老头感到很奇怪,连忙放下担子,分开人群一看,见自家大门上也贴上了对联。有人告诉他,对联落款处写的是总指挥刘伯承。李老头恍然大悟,原来昨晚上他父女俩的说话全被总指挥知道了,并连夜为他这个推豆腐卖的穷人写春联,一下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时,一旁的女儿提醒他,说:“爹,这买来的红纸”?李老头一把取过大红纸,说:“我们穷人也要去找个教书先生写一幅对联送给总指挥刘伯承”。邻居们一听,是个好主意,于是找先生写了幅对联,上联是:倒项城,破刘湘,功贯古今第一个;下联是:为革命,保泸州,才兼文武世无双。

大年初一,李老头手托对联,邻居们敲锣打鼓,放起鞭炮,一群人前呼后拥,来到起义军总指挥部,把对联贴在大门上。

巍巍雄关丰碑永存

1986年12月1日,是泸州起义60周年纪念日,中顾委常委、原中央军事学院院长肖克将军莅临泸州。肖克将军一行来到龙透关,实察地形,感叹道:“这里一关锁二江,好一个军事要塞,怪不得叫‘铁打泸州呢!’泸州起义是我党独立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却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龙透关上,泸州起义纪念碑高耸云天。两支步枪高度19.26米,基石长12.1米,意为1926年12月1日泸州起义纪念日,两支枪代表第四、第五两路军,枪身上合下开,枪托以下形成凯旋门,枪尖上有党徽,象征党指挥枪。碑座四面,种四季鲜花和常青树,象征革命先驱者永垂不朽。

面对龙透关旧城墙上的道道枪孔、一个个炮台、一块块垒石,我们不禁肃然起敬,对起义革命将士深切怀念。耳边响起当年刘伯承同志在泸州保卫战中吟诵的诗句:

“探照灯,光芒万丈;围城兵,七八万人。一心要摘天上月,怎奈脚下不生云。”

这首诗道出了起义军民为捍卫革命政权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八十多年来,这首革命诗深深地启迪着泸州人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走向革命。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