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剩得千秋客 鞭驰若等闲——蜀道诗歌的怀古情结||严正道

作者:严正道 来源:《四川日报》2024年7月19日第10版 发布时间:2024-07-23 14:59:49 浏览次数: 【字体:

剩得千秋客 鞭驰若等闲

——蜀道诗歌的怀古情结

严正道

蜀道自开通以来,历经数千年,见证时代风云变幻,演绎无数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传说,任凭后人感怀。特别是踏迹而来的入蜀文人,往往于诗歌中,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发思古之幽情,书写现实,体悟人生,形成独特的风貌。

1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在这些诗歌中,对蜀道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进行咏怀的,尤为常见。

在蜀道的相关历史传说中,“五丁开山”最为人们所熟知。据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载:“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虽不可信,却反映先秦时开通蜀道之艰难。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绵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县治在今陕西宁强县大安镇),即取意于此。地名的使用,促成“五丁开山”故事与文学创作的结合。李白的《蜀道难》,应是最早将此写进诗歌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秦、蜀相邻而不通,主要是受秦岭、巴山阻隔,民众劈山开路,悬空凿道,架阁设栈,蜀道由此开通。李白用“五丁开山”神话,是为说明蜀道之难,即要在蜀道通行,非有神力不行,而并非歌颂五丁开山之功。

李白是否亲身体验过蜀道的艰难险阻,还难确定。但晚唐诗人雍陶则不同,他是深有体会的。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雍陶出任简州(今简阳市)刺史。在赴任途中,行经金牛道时,雍陶精疲力竭,不禁发出“乱峰碎石金牛路,过客应骑铁马行”(《蜀路倦行因有所感》)的感叹。

在危峰嶙峋、碎石满路的金牛道行进,普通马匹根本难以胜任,只有钢筋铁骨之马才可通行。雍陶的诗歌虽然没有李白那样天马行空,但在体验蜀道艰难后,他应与李白有同样感觉:唯有五丁力士那样的神力,才能开凿出蜀道。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玄宗奔蜀返京时,经过剑阁,遂题诗抒怀曰:“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据郑綮《开天传信记》载:“上(唐玄宗)幸蜀回,车驾次剑门,门左右岩壁峭绝。上谓侍臣曰:‘剑门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耶?’因驻跸题诗。”

剑门左右壁立千仞,中间微径勾连,如此鬼斧神工之奇观,让唐玄宗联想到“五丁开山”故事,故有“丹嶂五丁开”之言。但他还有言外之意:治理国家“在德不在险”,当修明政治,选贤任能,希望有五丁力士这样的壮士为其所用,以平定叛乱,安定天下。

2

黄金与壮士,一去都不还

与“五丁开山”故事直接相关的,是五丁峡这一地名。

五丁峡位于今陕西宁强县境内,又名金牛峡。据清人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载:“五丁峡,亦曰金牛峡。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蜀王令五丁开导引牛处……为蜀道之最险者。”明、清以来,以此为题的诗作不胜枚举。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王士性入川,途中创作《五丁峡》诗:“连山跨陇蜀,地险绝跻攀。秦人刻石牛,粪金山谷间。欲诱五丁来,凿石夷险艰。驱牛未至国,引盗已临关。遂灭蚕丛祀,空余五丁山。两崖高嶻嶪,一水去潺湲。铲石塞路逵,斧痕尚斑斑。黄金与壮士,一去都不还。剩得千秋客,鞭驰若等闲。”

该诗吟咏“石牛粪金”史事,感叹蜀王贪图小利,导致蜀国灭亡,而五丁壮士却身埋五岭,令人哀叹。如今,这一切随时间而消失在历史中,五丁力士开凿的蜀道,方便古往今来行旅之人。

当然,也有诗人对“五丁开山”神话表示质疑,认为五丁峡乃自然化育。杨慎在《五丁峡》诗序云。“五丁峡,旧传为力士开山之地。据史,秦用张仪、司马错之谋,以珍器、美女赂蜀侯而取之。小说迂怪,传疑可也,遂赋此诗。”诗首句云:“峡形千仞立苍颜,开辟从来有此山。”意思是自有天地以来就有此峡,非人力所开凿。

3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

蜀道诗歌中,有众多吟咏三国时期诸葛亮事迹的,其中往往寄托作者的别样情思。

诸葛亮为恢复汉室,多次北伐,奔走于蜀道,但都无果而返。其际遇与事迹在后世引发文人的强烈共鸣,因而凭吊之作代不乏人。最著名的,当数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该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时间为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即杜甫抵达成都的第二年。此时的杜甫,历经千难万险,辗转漂泊来到蜀中,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现实,想到自己壮志难酬,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免与诸葛亮心有戚戚焉。

诗歌首联以问答起句,交代丞相祠堂位置。次联写景,以“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说明祠堂地处幽寂,寄托斯人已逝,不可复见之哀伤。末二联抒情,对诸葛亮竭忠尽智、呕心沥血,却大业难成、赍志而殁,深表痛惜。结合此时的处境和心情,杜甫岂止是凭吊诸葛丞相,也是在哀悼自身。故清人朱瀚在《杜诗七言律解意》说:“武侯管、乐自命,少陵许身稷、契,武侯事昭烈、后主,雄图未竟,少陵遭玄、肃之际,亦有志莫展。其事正同,故感触倍深。”

李商隐的《筹笔驿》也是凭吊诸葛亮的名作:“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应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蜀,至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结束幕府生活出蜀返京。此诗即李商隐返长安时,经蜀道出川,途经筹笔驿所作。

诗人来到诸葛亮驻军遗址,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雄壮军威和浩然气势,想象诸葛亮的神采丰姿。不过,尽管诸葛亮堪比管仲、乐毅,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为此殚精竭虑,但奈何时运不济,终无法实现复兴汉室的宏愿,甚至无力扭转蜀汉政权衰亡的命运,令人不免唏嘘感叹。数百年来,只留下这历史的遗迹,任人凭吊评说。

李商隐早年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备受压制,抑郁难申;而诸葛亮时运不济的命运,让李商隐产生共情,心有戚戚,这也是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此外,晚唐薛能、罗隐、陆游也有《筹笔驿》诗。薛能诗前有序:“余为蜀从事,病武侯非王佐才,因有是题。”他认为,诸葛亮不是王佐之才,缺乏谋略远见,逞一时之快,却于国事无补;出兵违背天意,连年征战,空耗国力;应学圣人虞舜,无为而治,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罗隐秉持传统观点,在歌赞诸葛亮为蜀汉事业北征东讨、殚精竭虑的同时,又对其时运不济、功败垂成表示悲叹,与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知音。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陆游受王炎邀请入其幕府,三月由夔州出发前往南郑途中,经过筹笔驿,感慨万分,遂作《筹笔驿》:“运筹陈迹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一等人间管城子,不堪谯叟作降笺。”

诗歌采用对比手法:一边是诸葛亮运筹帷幄,奋力讨伐曹魏;一边是谯周等人贪生怕死,畏惧投降。同为文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懦弱无能、苟且偷安。陆游明指谯周,暗喻南宋投降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陕西勉县定军山下的武侯墓,也是文人途经蜀道时,经常凭吊的历史文化遗址。

陆游在《游诸葛武侯读书台》中说:“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说明当时前往武侯墓吊祭的人很多。

明、清时期,随着诸葛亮崇拜的盛行,往来于蜀道的文人更是络绎不绝地前往瞻仰凭吊,如薛瑄、赵贞吉、王士禛、杨思圣、郝浴等,皆有凭吊之作。

《孟子·万章》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通过对蜀道诗歌中蕴含怀古情怀的考察,既能形成对古代文人精神史的全面认识,也能展示蜀道的多元人文蕴含,为普及传播蜀道文化提供素材。

来源:《四川日报》2024年7月19日第10版

作者:严正道(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 《四川日报》2024年7月19日第10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