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追忆】马识途与郭沫若研究:诗魂文心 赤子情怀‖陈俐

作者:陈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22 14:46:30 浏览次数: 【字体:

马识途与郭沫若研究

诗魂文心赤子情怀

陈 俐

惊闻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先生于2024年3月28日仙逝。3月31日,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廖久明、《郭沫若学刊》编辑部傅金艳和我,代表全体会员和同仁,赶到成都市殡仪馆送别马老,以表达对马老的哀思和敬意。

2012年11月16日,马识途出席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图源:中新网)

马老生前曾任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1978年郭沫若去世后,郭沫若研究掀起高潮。1979年6月,乐山地区和四川大学等联合主办了规模空前的郭沫若研究学术研讨会,会上,全体代表一致倡议成立“郭沫若研究学会”。1982年到1983年间,乐山、成都两地都成立了郭沫若研究学会,马老为两地研究学会的创建和组织协调付出了大量心血。1985年,两地学会成功合并,正式成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此后,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在马老以及老一辈学者指导下,生气蓬勃、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对郭沫若的多层面、多视野、多学科的研究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马老倡议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成功召开了十几次重要的学术研讨会。马老不顾年事已高,亲力亲为,坚持出席研讨会,特别是在2012年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马老以近百岁的高龄,克服了很多困难,来到大会现场,以《郭沫若是有争议的人物吗?》(刊发于《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4期)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强调,研究郭沫若一定要坚持“知人论世”和“与时俱进”原则:“知人论世”即要求把研究对象放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从个人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中,以理解之同情来考察人物的功过得失,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与时俱进”则要求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从当代现实需求的角度,去挖掘郭沫若文化的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2012年11月16日,马识途在郭沫若纪念馆开馆仪式上签名(图源:乐山新闻网)

正是遵行上述原则,马老从历史真实出发,回顾评价郭沫若的革命和文学成就,带动全国郭沫若研究的深入进行和健康发展。比如,从当年白话新诗集《女神》、戏剧《棠棣之花》社会影响的角度,谈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在启迪新青年的爱国意识,引导青年走向革命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还原当时历史场域,深情回顾道:“我幼年时就读到他的《女神》了,当时深为他那狂飙式的激情所震动,它激起过我寻求思想解放的战斗热情。”“一部《女神》,在当时身历其境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就好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突然在当时的许多青年人的心中爆炸开来,其连锁反应是无法用多少吨TNT的当量来计算的。可以说,有不少青年人走向革命,是受其驱动的。如果说它曾经对中国的历史行程产生过促进作用,是绝无夸大之辞。”

2012年马识途为《郭沫若学刊》创刊100期题词(乐山师范学院 陈俐 供图)

在马老和其他知名学者的呼吁和指导下,研究郭沫若的学术期刊《郭沫若学刊》于1987年正式创办,并在海内外公开发行。该刊由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主办,是全国唯一一家定期出版发行的郭沫若研究期刊。刊名由马老书写。发刊词开宗明义:“继承郭老‘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邃的研究精神’,创造性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把郭沫若的研究工作推向新的深度”。一直以来,《郭沫若学刊》忠实践行创刊宗旨。办刊过程中,曾出现种种波折,马老一直鼓励大家:郭沫若研究不能中断,学刊的性质不能变,要坚持学刊的学术性和资料性。在他的指导下,学刊坚守阵地,不断调适,加强编辑力量,提高学术质量,在风风雨雨中,迎来了百期纪念日。马老非常欣喜,专门为学刊书写“知人论世以民为本”的条幅,以示祝贺。

马老在很多场合高度评价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的工作,他说:“30多年来,郭沫若学界的主流话语权始终把握在学人和学术组织公正而坚实的队伍中,其间,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与《郭沫若学刊》功不可没。我们把希望寄予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这方面,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作出了可喜的成绩。”马老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郭沫若研究界同仁的勇气和信心。

郭沫若诞辰120周年,2012年11月16日马识途到郭沫若纪念馆参加开馆仪式,为“郭沫若纪念馆”和“沫若文化苑”题写馆名(图源:乐山新闻网)

郭沫若和马识途都是著名作家、书法家。透过马识途对郭沫若的爱戴和崇敬之情,我们深切体味到川籍文化名人一以贯之的文化风貌,那就是:诗魂文心,赤子情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俐(乐山师范学院教授、《郭沫若学刊》副主编)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