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杨慎与桂花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民

作者:何 民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7月8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7-21 14:28:31 浏览次数: 【字体:

杨慎与桂花 独占三秋压众芳

何 民

桂花原产于中国西南,在《中国植物志》中,桂花的植物正名便是木犀,因其叶脉形如“圭”字而被称为桂、圭木等,又因其木纹理如犀因此得名“木樨”。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写下了许多诗篇赞颂桂花之美。李白爱桂花,爱它“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陆游也爱桂花,赞它“重露湿香幽径晓,斜阳烘蕊小窗妍。何人更与蒸沉水,金鸭华灯恼醉眠。”至于李清照,更是对桂花喜爱到了极点,称它为“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和应用桂花的国家,历史长达2000多年。桂花的民间栽培始于唐宋,昌盛于明初。桂花与成都,同样有着奇妙而悠久的缘分。宋代时,成都形成了独特的“十二月市”,《成都古今记》记载,宋代成都把每年的八月定为桂花会,卖桂花、买桂花、赏桂花、吟桂花,成为一时盛观。农历八月,桂市开市,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桂花茶……一轮中秋月,满城桂花香。这个季节的桂花“独占三秋压众芳”,让其余花草树木尽皆失色。至今成都还有用桂花命名的街道,在《成都街巷志》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桂花街”“桂花巷”这样的名字。

若要在成都找一处桂花极繁茂处,那新都桂湖当属翘楚。每年桂花盛开时,新都桂湖畔的绿枝间便层层叠叠地挂着沉甸甸的金桂,散发出的香气“数里醉人心”。说起桂湖的桂花,就不得不说明代三才子之一、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写下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杨升庵)。

桂花成桂湖 “折桂”动京华

新都桂湖始建于隋唐,原名“南亭”,园林中有一个占地数十亩的湖,后因湖周遍植桂花,改名桂湖,是新都有名的一处川西园林。

明弘治元年(1488年),新都桂湖之畔的杨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男孩的父亲,正是当朝重臣杨廷和。杨廷和闻讯后十分高兴,给这个男孩取名杨慎。依照明代科考规定,但凡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必须在原籍报考。于是杨慎就在新都桂湖畔,在桂花的陪伴下,走出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学习之余,杨慎常常到桂湖玩耍,桂湖就像是他家的后花园。长久以来,杨家就有在桂湖畔种植桂花树的习俗,杨慎也不例外,据说桂湖周围的许多桂花树都是杨慎亲手种植的。

为什么杨家喜欢在桂湖种植桂花树呢?当地人有一种说法叫:“门前种桂花,门内立贵人。”旧时士子金榜题名,飞黄腾达,叫“折桂”。“折桂”不仅是杨家人对杨慎的希望,同时也成了杨慎的追求和理想。

让人意外的是,杨慎很早就显露出了“折桂”的天赋。据史料记载,杨慎年少聪颖,十一岁能写诗,十二岁就拟作《古战场文》,写出“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佳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作《过秦论》。杨慎的祖父读了之后,不无几分自豪地说,“吾家贾谊也”。

明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以殿试第一的成绩,成为明代四川唯一一个状元。24岁就状元及第,让杨慎一举成名,不仅轰动了家乡成都,更是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就连年轻的明武宗朱厚照也对杨慎非常看重,为其授官翰林修撰,一时之间父子同朝为官被传为佳话。

桂花如君子,其香润人心

凌霜不改颜 花落香满园

桂花除了有科举“折桂”的寓意外,还因为桂花树不畏严寒,凌霜不改其苍翠本色而受到杨慎的喜爱。秋天一过,寒冬便接踵而至,霜风一吹,大多数树叶皆随风飘零,而桂花树则顶风冒雪,不改其颜,仍然是苍翠碧绿。而落下的花蕊,也是灿烂金黄,馨香如故。正如宋代无名氏曾作《金钱子》词称赞:“昨夜金风,黄叶乱飘阶下。听窗前、芭蕉雨打。……独倚阑干,惟有木犀幽雅。吐清香,胜如兰麝。似金垒妆成,想丹青难画。纤手折来,胆瓶中,一枝潇洒。”

这非常像杨升庵后来在仕途上的遭遇。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为武宗无嗣,按明朝“兄终弟及”的礼制,由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武宗之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电视剧《大明1566》讲述的就是嘉靖皇帝的故事。

嘉靖皇帝即位后,执意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少朝中大臣主张礼顺人情,支持皇帝,而杨慎父子则坚持“承祧”的原则,率领群臣谏阻嘉靖帝,史称“大礼议”事件。在这场风波之中,嘉靖帝杖死十余大臣,诛连刑责而贬朝臣前后200余人,首辅杨廷和愤而告老还乡,杨慎冒死哭廷死谏,最终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服役戍边,永不赦免。

“大礼仪”事件对于杨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风光无限、年少成名的状元郎,顷刻间变成了流放边远之地的囚犯,这个落差不可谓不大。而杨慎面对强权并没有屈服,他始终保持着如同桂花一般“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的品格,以“傲雪凌霜不改颜,花落亦是香满园”的气节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杨升庵簪花图》 明 陈洪绶 作

桂湖结良缘 金粟证长情

在中华文化中,桂花还常常被赋予象征爱情的寓意。桂花盛放之时,总会伴随着馥郁的芬芳。这种坚韧而持久的品质,恰如爱情中的全心付出、不离不弃。对于桂花的爱情象征,王安石用“丹桂香飘千万里,知心爱人常相伴”进行了深刻的表述,丹桂与爱人,构架起了花语中的无限美好。桂湖之畔、桂花之间,亦见证了杨慎与黄娥那段坚贞不渝、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杨慎的夫人黄娥,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自幼聪慧好学,写得一手好诗词,尤其擅长散曲,后世称其“才情甚富,不让易安(李清照)、淑贞(朱淑贞)”。

杨家与黄家是世交,黄娥自小就仰慕杨慎的才气,心有所属,两人在桂湖喜结良缘。婚后夫妇二人感情非常融洽,经常在桂湖畔散步、桂树下诗词唱和。杨慎在《桂林一枝》中写道:“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杨慎摘下一枝桂花,插在黄娥的头上,这枝桂花,寄寓着他和黄娥的爱情像这桂花一样,四季常青,香飘永远的美好愿望。这是夫妻二人在新都桂湖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蜜生活,也是杨慎一生中最惬意的岁月。

命运似乎给杨慎开了一个大玩笑,因为“大礼仪”事件,杨慎不仅被廷杖,还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充军。丈夫遭遇不幸,将流放云南,黄娥在悲伤之余,不仅没有对丈夫有丝毫抱怨,而且还百般安慰,黄娥知道云南的环境十分艰苦,仍执意跟随,要一路护送照顾杨慎从北京到云南。

嘉靖三年(1524年)底,身戴枷锁的杨慎在黄娥的陪伴护送下走到湖北江陵,写下了荡气回肠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词也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烙印在了无数人的心头。

杨慎不忍看到爱妻黄娥陪自己风餐露宿,经历坎坷,在百般劝说下,二人最终在江陵惜别。此后的时间,杨慎与黄娥一直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一直没有褪色,反而历久弥新。黄娥的痴情和对爱情的执着,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夫妻二人将思念融入了一封封书信和一首首诗词中,缩短了时间,填平了空间。黄娥在《失题》中写道:“泪珠纷纷滴砚池,断肠忍写断肠诗。自从那日同携手,直到而今懒画眉。无药可疗长恨夜,有钱难买少年时。殷勤嘱咐春山鸟,早向江南劝客归。”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桂般的美好爱情。

新都桂湖畔的桂花

桂映君子格 香飘五百年

桂花虽小,其香远溢。远望近观下,桂花总会给人以清雅温润之感,这正是对“外柔内刚”“温厚纯良”君子品德的写照。杨慎来到流放地云南后,并没有消沉度日、得过且过,反而是像桂花那样,用自身绵远悠长的香气,陶醉着、影响着身边之人。

杨慎不仅是诗词大家,同时对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学科都有深度的学习和钻研,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400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经数十年呕心沥血著述,杨慎已经成为了一位“百科全书”式大学者、大文豪。

在学术之外,杨慎还将教育之“香”带到了云南。据《新纂云南通志·滇人著述》记载,明代以前,云南的文人学士、著作甚少,(杨)升庵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多人写有著述40多种。杨慎被贬永昌后到明崇祯末年(1644年),在这120余年期间,云南文人学士涨至150余人,著作多达260余种。杨慎对教化滇人、开启边地学风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家风教育上,杨慎留下的财富与他亲手种植的桂花树一样影响深远。他亲笔书写了《四足歌》,其中“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成为了传世经典,为后世所认同。这首《四足歌》在2017年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家训之一。在新都城区,迄今还留有杨慎家族墓、状元府、杨氏宗祠等文化遗存,常年供游人参观和缅怀。杨慎遍种桂花的桂湖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庵祠也成为新都的文化地标,是人们缅怀和瞻仰的地方。

《黄菊丹桂图》 局部 明 沈周 作

从蟾宫折桂到金桂良缘,再到桂落香远……杨慎的一生,或许从他亲手种下第一棵桂花树时起,就与桂花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时至今日,桂花、桂湖与杨慎,融合成了一股飘香成都数百年的“书香之气”,令人向往、让人心醉。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7月8日第8版

作者:何 民

供图:冉玉杰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7月8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