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这座楼,成都曾用来确定南北方位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7-17 14:33:01 浏览次数: 【字体:

这座楼

成都曾用来确定南北方位

成都历史上名楼众多,它们一向是成都城市天际线上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人们登临望远、赋诗填词。

在郫江之北,伫立着两栋名楼——张仪楼和散花楼,二者都是成都四大名楼。

张仪楼和散花楼的位置(图源: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历史流转,烟波浩渺千余年。一座楼已重建再现太阳之下,另一座楼却是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张仪楼:天府第一楼

张仪楼历史悠久,声名卓著,自秦以来即为成都名胜,被誉为“天府第一楼”。

《成都古今集记》记载最初的张仪楼是用来确定城市南北方位的:“张仪楼,高百尺。初,张仪筑城,虽因神龟,然亦顺江山之形。以城势稍偏,故作楼以定南北。”

当然,张仪楼应该并非张仪所建,只是后世托名于他。南朝萧梁的李膺在《益州记》中说:“少城有九门,南面三门,最东曰阳城门,次西曰宣明门,蜀时张仪楼即宣明门楼也。”可知张仪楼之名始于蜀汉,并不始于秦时。

张仪像(图源:成都市情网)

当然,张仪楼无论是否为后人附会张仪筑城的传说而建,它都是成都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

晋时张仪楼又称白菟楼,时有诗人张载登楼题诗《登成都白菟楼》:“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累栋出云表,峣皇城古迹寻踪 櫱临太虚。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当时张仪楼十分宏丽壮观,登临其上,不仅可以远眺西岭雪山,更能近观市井街巷,是一城之大观。

唐代,张仪楼常常是文人墨客们登览聚会的地方。诗人岑参曾写有一诗: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呈院中诸公

【唐】岑 参

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

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

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

车马隘百井,里閈盘二江。

剑南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也曾作诗:

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

【唐】段文昌

重楼窗户开,四望敛烟埃。

远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

乍疑蝉韵促,稍觉雪风来。

张仪楼,这座巍然屹立千百年的高楼俨然成了人们眼中观赏成都风貌的好去处。也难怪诗圣杜甫会说:“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至五代,张仪楼失去了以往的雄伟堂皇,李雄诗云:

张仪楼

【五代】李雄

锦官城畔拂云楼,草没楼基锦水流。

花外有桥通万里,槛前无主已千秋。

铜梁雾雨迎归思,玉垒烟霞送暮愁。

人去人来自惆怅,夕阳依旧浴沙鸥。

战乱之后的张仪楼已经倾颓,杂草淹没了楼基,徒留惆怅。然而战乱过后,张仪楼又被人们重新修葺。直到两宋时期,张仪楼仍然存在。

散花楼:诗仙也震撼

与张仪楼同位于郫江之北的散花楼也是成都历史上的名楼,为隋蜀王杨秀所建。

散花楼(图源: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锦楼在成都县龟城(即秦大城)上,唐建。前瞰大江,西眺雪岭,东望长松,二江合流。一曰锦江楼,一曰散花楼。”故此二楼位置应近于内外二江合流处,一西一东,在当今烟袋巷附近。

唐宋时期,散花楼也是文人学士时常登览聚会之地。诗仙李白写有:

登锦城散花楼

【唐】李 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暮雨向山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写尽散花楼的高与美,透过李白的文字,仿若看见李白在散花楼居高临下,俯瞰锦水东流,众揽城中繁盛,目极天庭的震撼与畅快。

在李白的另一首作品《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他更是将散花楼与长安的上林苑摆在同一位置,直言“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此“南京”非金陵“南京”,而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难,而按唐代的规矩,皇帝离开京城到其他地方短期居留之地都称“京”,所以成都自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被称为“南京”,至上元元年(760年)唐玄宗返回长安后,成都的“南京”之名自然也随之取消。

宋代,散花楼依然为成都的一处游览胜地。陆游在《初春出游》与《初秋》诗中都有提到散花楼。“拟倩天风吹梦去,浩歌起舞散花楼。”“犊车芳草南陌头,家家倾赀事遨游。万里桥西系黄骝,为君一登散花楼。”

南宋末年,成都全城被毁,成都诸楼付之一炬,张仪楼与散花楼在蒙古铁骑的入侵下,皆化为一摊断木朽灰。

明代重建成都时,只将东面的迎晖门楼名为散花楼,新都状元杨慎在寄友人诗中特别写道:“濯锦江波舟汎汎,散花楼阁树重重。”但张仪楼却并未被重建。明末成都再度被兵燹毁灭,散花楼也随之被毁。

直到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规划局收到成都市浣花溪景区办公室重建散花楼的报建申请,散花楼方重新出现在成都。

散花楼、沧浪桥与锦江(杨明强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张仪楼、散花楼,早已是成都不可磨灭的人文坐标。虽然张仪楼已不在,但在历史长河中它的身影依然处处可见,书法家的楹联、诗人的作品……都一一诉说着古楼曾经的辉煌!

( 本文节选自《天府皇城》)

来源:成都方志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