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人物正寥阔 有美万夫望‖庞惊涛

作者:庞惊涛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5月20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5-29 16:20:55 浏览次数: 【字体:

人物正寥廓 有美万夫望

庞惊涛

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的意见》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清廉蓉城建设“七大行动”,旨在不断擦亮公园城市“濯缨锦江、清流万里”的清朗底色。

为持续营造崇廉尚德的社会风尚,本报联合成都市纪委监委,持续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深化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本栏目将着重介绍成都历史上的廉洁人物和文化点位,从中挖掘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历史故事,通过寻迹成都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对廉洁文化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今日推出第十三期。

“人物正寥阔,有美万夫望。七年填拊方面,帏幄自金汤。千尺玉龙衔诏,六尺宝靮照路,载绩满旗常。富贵姑勿道,难得此芬芳。尝试看,今古梦,几千场。人情但较目睫,谁解识方将。霜落南山秋实,风卷北邻夜燎,世事正匆忙。海内知公者,只愿寿而臧。”一首《水调歌头·人物正寥阔》写出了气势,写出了坚守,也写出了情怀与操守。这首词的作者,正是南宋时的一代大儒、理学大家——魏了翁。

蒲江新文化地标——魏公祠中的魏了翁塑像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

成都之南的蒲江县,南宋时属邛州治下。这里远离成都文教中心,山深林密,人口不多,但却因宋宁宗嘉定年间修建的一所鹤山书院而声名远播,四方学子不远百里负笈而来、潜心求学。因鹤山书院影响力巨大、生员成就卓然等缘故,还形成了旨在对理学精要进行传研的“鹤山学派”。

魏了翁创建的鹤山书院,如今已蝶变成了蒲江中学

无论是求学,还是传研理学,这些读书人都或多或少为了魏了翁慕名而来。蒲江,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文教及学术中心,“学不在远,有师则灵”,此之谓也。而魏了翁留给蒲江的宝贵文化遗产,除了鹤山书院,还有那一位位从鹤山书院走出并闪耀在历史上的璀璨群星,以及浓厚的文教氛围。

1

青年进学,立志文教

魏了翁是成都蒲江人,南宋名臣、理学大家。他出生于1178年(淳熙五年),21岁时高中进士,获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此后,魏了翁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等职。后来因为以阻开边之议忤权臣韩侂胄,被外放出京,屡任外官。当韩侂胄、史弥远等权相陆续“下台”后,魏了翁终于迎来了仕途上的腾飞,他于端平元年(1234年)被任命为权礼部尚书、直学士院,之后又因功册封临邛郡侯。嘉熙元年(1237年),60岁的魏了翁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从21岁入仕,到60岁离世,魏了翁在官场宦途上起起伏伏了数十年,这期间他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心怀天下,做了不少好事,也因此收获了生前身后名。但留存至今且影响极大的,当属他在成都蒲江县建立了一所名闻天下的“鹤山书院”,从书院中走出了许多才子俊才,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了翁建立鹤山书院之前,四川的文教早已不如北宋时繁荣。如他担任眉州知州时,这里曾因为是“三苏”的故乡,故而在北宋时文风鼎盛,为天下所致,但到了南宋时,当地竟没有一所在蜀中有影响力的书院。正如《宋史·魏了翁传》所言,“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

魏了翁科举中进士后,和朱熹弟子辅广多有交往。辅广将魏了翁引为知己同道,经常拿朱熹的文章与魏了翁诵读研讨。在与辅广交往的过程中,魏了翁坚定了办学育人、传道济世的理想。在家乡创办一所书院,为家乡文教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的蓝图,在他心中渐渐成型。

2

丁忧守孝,故乡办学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魏了翁因父亲去世,回到了故乡蒲江,守制三年。正是这一段远离纷扰的蒲江岁月,让魏了翁有了新的目标,并为蒲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魏了翁收拾心情,将创建书院、收徒讲学、以传理学的想法迅速落地。在《书鹤山书院始末》一文中,魏了翁记录了创办书院的全过程,其中很多文字可以看到他在书院选址和办学观念上的用心考量。

“先庐枕山,与古曰白鹤岗阜属连。山之巅,则修竹缘坡。循坡而上,草木胶葛;又上焉,则荆棘之所于也。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一日,与家人穷隮,颇爱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则除剪其荆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

这段话大意是说:老家枕山,与白鹤岗相连。山上草木繁盛,还有当年西南夷侵扰蒲江时的烽火台等旧基。这里是一县的最高峰,人们也很少到这里来。有一天,我和家人登上其中一个极高峰,发现上面有一处广二百尺、纵数里的平地。看那山峰,仿佛是一个高大而有学问的人正在循循善诱地讲学。于是我就有了修建书院、藏书于其上的想法,我把这个想法说给朋友们听,大家都愿意一起来完成这个壮举。

魏了翁所说的巨人端士,既有朱熹的影子,也寄托了他的理想。以后来者观之,这何尝不是魏了翁自己的化身?

鹤山书院建成于嘉定三年(1210年),魏了翁召四方饱学之士到书院来共襄盛举,教授刊布理学成为书院创办的宗旨。

邛州地区准备参加考试的学子“比屋相望未有讲肄之所”,魏了翁见状,乃召集十余名考生到书院攻读,并亲自授课。这一年的秋天,鹤山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参加考试,考中七人,其中蒲江王万还是全省考试的第一名,有文写道:“士自首选而下,拔十得八,书室俄空焉。”即使当年没有考中的人,“后亦接踵科第,或以恩得官,莫有遗者。”此时的蒲江,逐渐成了成都新的教育高地。

3

鹤山已成,桃李天下

魏了翁创办鹤山书院,为蒲江乃至四川都留下了宝贵的文教种子,更重要的是还促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的诞生。“生员成才,拔十得八”,固然可喜,但魏了翁认为这并不是书院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学生学习不应该看重于考取功名利禄,而是首要考虑传播“先王之言,随事省察”,即以义理思想教授生徒。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释,就是首重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这个教育理念,放在魏了翁所处的时代,极有远见卓识。

嘉定四年(1211年),南宋朝廷再度起用魏了翁。从嘉定三年春书院落成到次年冬离开书院赴任,魏了翁主持鹤山书院讲学一年半左右,后期为应对“负笈而至者,襁属不绝”的局面,魏了翁又主持了书院的扩建工程——即在原书院的规模之上,前后各增一堂,新建书院内侧之“立斋”,请永嘉叶适为之题铭。

二堂为书房,房左右为南北窗。堂的后面为阁楼,收藏公家、私人所刊行之书共十万卷,取《六经阁记》中文字称藏书楼为“尊经阁”;阁楼的背阴处辟一小园,凿池筑室,种草植树,为书院师生游息之地。站在园子的后面,凭高望远,一川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又在园后筑一间亭子,可以在此仰观俯察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之变化、鸟兽草木之宜人,如此使人荡开襟怀,心旷神怡。鼎盛时的鹤山书院,藏书量超过了宋初的崇文院,是仅次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全国著名书院,宋理宗赵昀甚至还赐御书“鹤山书院”匾额,以示激励。

嘉定十一年(1218年)魏了翁母亲病亡,他再度解官回乡,一面为其母守制,一面继续在鹤山书院教学授课。

此次再回蒲江,成为魏了翁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的蒲江岁月。这期间,他在鹤山书院第二次进行讲学,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前后两个时期加起来,他在鹤山书院教学共有4年半的时间。

正是这4年半时间,使蒲江鹤山书院涌现了更多优秀的弟子,并促成了“鹤山学派”的形成。在魏了翁亲自教导的弟子中,有很多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成为当世有名且广有功绩的人物,如善于治理国家、官至丞相的游似,在学术科研方面成绩斐然的高斯得、税与权、吴泳,以及牺牲在抗蒙战场上的高稼等。

随着魏了翁母丧守制结束,他不得不重新进入南宋朝廷,开始了他并不太乐意的官场流转。鹤山书院的讲学也因为这个灵魂人物的离去,渐渐不振。明清时期,书院几经兴废,再难恢复鼎盛时期的风貌。这所显赫一时的书院,逐渐沉寂了下来。

一所书院的诞生与落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当回望教化圣地的前尘往事时,那段历史就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

4

书院轶事

散尽家财亦守清正

创办一所书院,除了聘请名师教学外,柴米油盐、教舍器物等大小巨细都要花钱,对于魏了翁这位清廉如水的官员而言,为了维持鹤山书院正常运转,他可谓是殚精竭虑。

鹤山书院创办之初,魏了翁全靠自己的俸禄勉力支撑。随着生员的增多,书院的开支不断增加,渐渐入不敷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向书院伸出了援手,却也提出了一个条件。

相传,眉州“首富”卢员外的儿子卢云,一直向往进入鹤山书院求学。为了实现儿子的梦想,卢员外提出以“捐资助学”的名义,为卢云求一个“特招”名额。按理,卢员外之举也属人之常情,而且当时众多府学县学都不乏富家子弟以捐资名义获得就读资格的先例。于魏了翁而言,“首富”的捐资不落入他自己的腰包,全部投入书院所用,并不会有人说闲话;于书院而言,不仅眼前的财政困难可以得到缓解,而且此后再遇到难关,还可以找“首富”求支持。

但魏了翁明白,在鹤山书院盛誉日隆的当前,一旦开了这个捐资的口子,自己声名受损事小,书院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宏大理想必然受到影响。作为一个有着极高道德标准的士大夫,魏了翁绝不允许鹤山书院成为富家大族搞名利交换的工具,于是他果断拒绝了卢员外的要求。

但是,书院需要的办学经费又怎么解决呢?不得已,他又只好求助于家人。深明大义的魏母知道儿子的难处,她果断地取下了身上最值钱的金钗,连同家中的田产契证一起交给了魏了翁,用来维持鹤山书院的日常开销。

魏母义举,让蒲江百姓大受感动,于是大家出钱出力,不仅让书院的办学经费迎刃而解,还帮魏了翁主持修缮的眉州蟆颐堰工程筹措到了经费。

鹤山书院今何在?

魏了翁创办鹤山书院时,肯定想不到这所书院会发展成中国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连锁书院”之一。在创办蒲江鹤山书院后,魏了翁又在邛崃城西又创办了另一所鹤山书院。此外,在眉山、泸州及湖南靖州、江苏苏州也纷纷建立起了鹤山书院。

魏了翁离开后,蒲江鹤山书院曾一度衰落,到了明朝中期,当地的父母官予以重建和修缮,明末清初时,书院再度毁于战火。清朝雍正、嘉庆年间,在当地官员和士绅的支持下,鹤山书院又再度重修和扩大。清末民初时,鹤山书院改为蒲江县高等小学堂,抗日名将李家钰、著名化工专家杜长明博士、医学专家徐国熙博士等都先后在这里求学。

虽然鹤山书院几经沉浮,但当年由魏了翁埋下的文教“种子”却始终顽强地生长着……

时至今日,鹤山书院已蝶变为蒲江中学。2020年1月,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向清华、北大、复旦等各级各类高校输送了大量人才,成功树立了享誉巴蜀的教育品牌。

这所历史悠久的川西名校,正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5月20日第8版

文:庞惊涛

图:黄山禾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5月20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