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历史壮举

作者:海日汗 来源:皇史宬 发布时间:2024-05-27 13:25:50 浏览次数: 【字体:

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历史壮举

海日汗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清乾隆年间,为纪念这一壮举,锡伯族同胞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大家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共进野餐,载歌载舞,共同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丰功伟绩。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西迁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翻开尘封的明清历史档案,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热闹的西迁节

万里西迁

锡伯族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一带,后逐渐南迁到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繁衍生息。明朝末年,隶属于科尔沁蒙古管辖。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为了加强东北地区防务,清廷将锡伯族编入满洲八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讷和吉林乌拉三城。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为加强陪都(盛京)和首都(北京)的防务力量,又将所有锡伯官兵及其家眷,分别迁到两都周边城镇要塞,或披甲当差,或种田纳粮,遇有战事受调出征。

邮票中的锡伯族同胞

清朝平定新疆的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叛乱后,为巩固统一大业和加强西北防务,除创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外,还从甘肃、陕西、河北、内蒙、黑龙江和辽宁等地,抽调各族官兵携眷移驻天山北部地区,分设察哈尔营、索伦营、厄鲁特营、锡伯营、惠远城满营、惠宁城满营、乌鲁木齐满营、巴里坤满营、古城满营、吐鲁番满营,以及巴里坤、乌鲁木齐和伊犁绿营,建立起完备的防务体系。从此,各族军民共同担负起守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二十二日,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上奏:“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锡伯兵有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于此项锡伯兵内,拣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与黑龙江兵匹敌。”经乾隆帝批准,从盛京、开原、辽阳等15城,挑选锡伯官兵1020名及其家眷3275名,迁往新疆伊犁驻防。

伊犁将军明瑞等奏选派盛京锡伯官兵驻防伊犁地方奏折

临行前,即将启程的锡伯军民聚集于盛京锡伯家庙(又称太平寺)祭祖,后编成两队,分别于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初十日、十九日启程,出彰武台边门,一路经漠南奈曼、巴林、浩齐特、东乌珠穆沁等旗,进入漠北蒙古草原,沿克鲁伦河西行。锡伯军民抵达定边左副将军驻地乌里雅苏台时,已值农历八月底,天气寒冷,草青枯竭,无法继续前行,只得暂时安营歇息,等待来年开春返青后再出发。

盛京将军舍图肯奏锡伯官兵分两队启程奏折

然而在乌里雅苏台过冬期间,锡伯军民带来的牛马等牲畜因长途跋涉过于劳累疲瘦加之瘟疫流行纷纷倒毙,从原有3000余头锐减至不足500头,仅靠剩下的牲畜无法前行。后经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奏请乾隆帝批准,借给马500匹、骆驼500峰,同时拨给3个月口粮和1个月茶叶,解决了燃眉之急。

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奏锡伯官兵牲畜倒毙甚众补给马驼折

锡伯军民得到补给后,仍旧分两队,于乾隆三十年三月初十日始先后从乌里雅苏台起程。行至科布多一带地方,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洪水泛滥,河水猛涨,无法渡河,以致受困多日,无奈绕行,穿越高山,耗费多日,食粮将尽,只得一面报请伊犁将军派人接济口粮,一面采集野草充饥继续行进。六月底,锡伯军民艰难翻过阿尔泰山后,得到塔尔巴哈台和伊犁送来接济的羊只和粮食,经过额敏、巴图鲁克、博罗塔拉、果子沟等地,于当年七月二十日,历经1年3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伊犁乌哈尔里克城(即绥定城)。

西迁戍边线路图

伊犁参赞大臣爱隆阿前往查看锡伯军民情况,发现实际到达的人口多于造册存档的数目,经过询问发现,除在册官兵及其家眷4295人外,还有因不忍亲人分离而跟来者405人,沿途新生小孩350人,共计5050人。

伊犁参赞大臣爱隆阿等奏报锡伯官兵及其家眷抵达人口数目折

百年戍边

伊犁惠远城作为清朝新疆首府,地处西部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代派遣重兵于此驻守,构建起伊犁驻防八旗体系。锡伯军民抵达新疆后便被派遣驻扎伊犁河南岸一带地方,与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城满营、惠宁城满营南北呼应防守。锡伯军民到达时正值秋季,伊犁河水过大无法渡过,所以就在乌哈尔里克城暂时停留休整,直到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伊犁河水结冰后,才渡河前往指定地方驻扎。

锡伯官兵迁到新疆伊犁后被编为一营,即伊犁锡伯营。初期并不分旗,设有6个牛录,后改设八旗,每旗各设1牛录,设有领队大臣1员、总管1员、副总管1员、佐领8员、防御4员、骁骑校8员、前锋4员、委官8员、空蓝翎6员、空金顶64员、委笔帖式2员、领催36员、披甲1296名,共计官兵1439名。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虽已灭亡,但锡伯营仍旧保留,继续履行驻守边疆的使命,直到1938年才被废除,成立河南设治局,不久改为河南县,1939年改称宁西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3月17日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将原锡伯营的8个牛录作为行政区划,设置乡镇,其名称仍沿用原先的乌珠、寨、伊拉齐、堆齐、孙扎齐、宁古齐、纳达齐、扎库齐的牛录称谓,这种以八旗基层组织称谓命名现代行政区划的情况,堪称全国独一无二,成为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历史印记。

伊犁锡伯古城今照(廉飞 摄)

锡伯营作为清代伊犁驻防八旗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戍边营旅风雨同舟、齐心协力,为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坐卡巡边,守卫疆土。锡伯营官兵,除驻守伊犁河南设置的18座卡伦外,每年还会派遣官兵与满洲、索伦官兵一起巡查布鲁特和哈萨克游牧地界,并派出官兵赴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等地驻守城池和坐卡巡边,两年一换,每年换一半。

兴修水利,开垦屯田。锡伯营除照例支给饷银外,所有口粮都“自耕自食”,并为此疏浚了伊犁河南旧有的绰霍尔大渠,并沿大渠两岸分八屯垦种。嘉庆七年(1802年)至十三年,总管图伯特亲帅锡伯营军民挖成长达200余里察布查尔渠,垦荒种田,积聚军粮。锡伯营官兵不仅在自己的居住地区兴修水利和开垦屯田,还奉命协助其他营开挖水渠开垦屯田,如:道光年间,锡伯营总管色布星额带领兵丁到伊犁河北岸,协助满营开挖阿齐乌苏渠(即“皇渠”的延伸水道);光绪初年,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升任察哈尔领队大臣后,率领锡伯营和察哈尔营军民在博尔塔拉开挖“哈尔博户”水渠,开垦屯田。锡伯营军民兴修的很多水利设施至今仍引水灌溉、造福一方。

图伯特雕像

察布查尔大渠龙口

维护统一,抵御外侵。从清中叶开始,随着清朝国力的衰退,内外矛盾加剧,西北边疆危机也愈演愈烈,危害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道光六年(1826年),逃亡浩罕的大和卓次孙张格尔率兵侵占喀什噶尔等4城,锡伯营总管额尔古伦率兵奉命出征,冲锋陷阵,屡获胜仗,最终生擒张格尔,总管额尔古伦、佐领德克精阿、披甲舒兴阿、讷松阿分别赏获巴图鲁名号,画像入紫光阁。同治三年(1864年),浩罕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入侵,在抗击过程中,锡伯营官兵奉命出征。光绪年间左宗棠督军出征新疆后,锡伯营军民积极响应,纷纷赴前线参战,不少锡伯官兵都在收复玛纳斯之战中荣立战功。

《平定回疆战图·喀尔铁盖山生擒张格尔》

锡伯族万里戍边,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优秀品德。今年正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也是锡伯族万里戍边260周年,在隆重庆祝西迁节之际,新时代的锡伯族同胞也继续弘扬这份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皇史宬(ID:mingqingdangan)

作者:海日汗

来源: 皇史宬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