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平羌江与平乡江究竟是哪条江?‖周伦斌

作者:周伦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03 13:40:25 浏览次数: 【字体:

平羌江与平乡江究竟是哪条江?

周伦斌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为人们所熟知。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平羌江指哪里?《水经注》《元和郡县志》《一统志》以及部分志书,特别是明清以后,时而说平羌江在岷江段,时而说平羌江是青衣江,即使同一人也把青衣水、平羌江、平乡江混用。历史真相呢?

平羌江,是岷江流经青神县汉阳坝至乐山城东一段水路的古称,是岷江流入乐山(古称南安县、嘉州、嘉定府)的一段。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说:“蜀江至此,始有峡之称”。据《元和郡县图志》卷31《嘉州》:“平羌县:[中下。南至州一十八里。]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置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平羌郡和平羌县都是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所设(时属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六十里。《寰宇记》卷74平羌县:“因平羌山为名。”大业三年(607年)属眉山郡。十一年(615年)迁治于岷江东岸牟子镇一带。唐属嘉州。宝历二年(826年)又移于开峡驿(今乐山市北四十里)。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入龙游县。

既然“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那么“平羌水”得名就是早于平羌郡、县。“平羌水”得名大致在于南北朝时期,“平羌江”实是因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时镇羌所带来的,即“攘却夷獠”,当时西边的主要“夷獠”正是羌人。南宋陆放翁《登荔枝楼》中有“平羌江水接天流,凉入帘栊已似秋”之句。明代诗人胡直唱道“平羌江上放孤舟,想见峨眉影素秋”,诗僧梦观“月轮挂树光团团,平羌影落秋波寒”。清代诗人方觐吟“平羌江口江水清,峨嵋山头山月明”。到清代,张船山《嘉定舟中》更有了“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叠,一山奇处一停桡。”清代名士王士祯,将他登临乐山凌云山的诗句题名为《晚渡平羌江,步上凌云顶》,有“故人咫尺不相见,梦绕平羌江水涯”之句。

平羌小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平羌江,是岷江流经青神县汉阳坝至乐山城东一段水路的古称,平羌小三峡由平羌江上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公里,峡区河道迂回,风光绮丽,现已开辟成乐山水上游览的一条新热线(图源:青神县人民政府网)

而平乡江呢?“平乡”,是个地名,在汉代已出现,夹江千佛岩东汉《永和开道碑》中有“平乡”地名,即在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之前即有,“平乡江”却迟在《水经注·青衣水》首见。足见“平乡江”是因“平乡”得名。据著名的东汉《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记载(现夹江县古泾口处):“维平乡明高大道,北与武阳,西与蜀郡青衣、越嶲通界。”东汉这里有分路,一至越嶲,一至武阳。当时乐山为蜀郡南安县,所辖夹江、洪雅都属于平乡,南北朝时的《水经注》载:“青衣水经平乡,谓之平乡江”。隋唐《益州记》载:《益州记》曰:平乡江东迳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青衣水,一名平羌水”;清陈登龙《蜀水考》中说:“平羌河又过洪雅县南”。《水经注》曰:“青衣水,经平乡谓之平乡江”;唐《元和郡县志》载:“青衣水,一名平羌水,在县南一里”。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平羌水,源出卢山县浮图山,经严道县,入当县界,亦曰青衣”,又“平羌水,上源曰邛崃水,又名平乡水。西北至严道县流入,至眉州洪雅县界下,又名青衣水”。《图经》云:平羌水自卢山发源,至严道之多功峡合碉门、荣经三江,抵郡城下,自此而东即与阳山江合流,汇于凌云、九顶之前,故嘉州亦号平羌江。

青衣江在魏晋南北朝前名叫青衣水,又称沫水、大渡水,以青衣羌国而得名。发源于邛崃山脉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海拔4930米),流经宝兴在飞仙关处与天全河、荥经河汇合后,始称青衣江,经雅安、洪雅、夹江于乐山草鞋渡处汇入大渡河。河长276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一说长约289公里,流域面积12897平方公里),是大渡河下游最大支流。青衣江流域最早为氏羌生息地,这一古国究竟建于何时,亡于何代,至今还是一个谜。不过,“青衣水”之名早载于竹简之上。《水经注·青衣水》:“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青衣水来归。”按瑕阳人为徙阳人的异译。即公元前361年,徙阳羌人循青衣水出岷山经过秦国来到魏国。《水经注》曰:“青衣水,经平乡谓之平乡江”,并把它列于“南安县”下,可见它本是“南安县”的一部分。《益州记》曰:平乡江东径峨眉山……青衣水又东流注于大江”,即是说青衣水流经平乡,叫平乡江。平乡江往东流,经过峨眉山,山在南安县边界,又往东流,注入大江(指岷江)。夹江县青衣江畔的古泾口有秦汉古栈道遗址(南安平乡明亭大道),这是乐山境内仅存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汉代栈道遗址。南宋洪适《隶续》录有该碑碑文,碑文载:“维平乡明亭大道,北与武阳、西与蜀郡青衣、越嶲通界……永元七年十月,南安长右扶风□仓王君为民兴利除周……车马驰驱,无所畏难……刻石之功,恩及子孙,去危就安,万世无患……永元八年四月十日,兼户曹掾何童、史道兴造……”平乡明亭大道以南安(当时乐山称南安)为中心,“北与武阳(今彭山)、西与蜀郡青衣(今芦山)、越嶲(今西昌)通界”,即沿青衣江横向连通了南方丝绸之路身毒道东、西两条主路,成为后人所称的“平乡江道”(平乡江即青衣江),表明了南安县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石级直接开凿在岩基上,从关口到城下共108步,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着原有风貌,那被往来行人踩塌磨损塌陷的痕迹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古老。现临江崖壁上犹存40米长的栈道遗迹,主梁桩孔尚有8个,间距5至6米,孔方形,边长约0.5米,深约1.1米,成等距离水平状排列,正是东汉平乡江道的栈道建筑遗址。栈道旁是铁石关,史书记为:“南安峡口”。《夹江县志》(民国版)记载:“县北五里,千佛岩孔道,上巉岩、下江潭,一径中通,曲折上下,险出天成,真要隘也。”夹江境内第一雄关,南临深渊,北靠绝壁的隘口之处。铁石关古栈道不仅是陆路要塞,且凭仗其险要地形,与江对岸的陡峭岩壁隔河对峙,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扼守着一江青流。这里是一处古战场遗址,发生过几次激烈的战争。旧志载:青衣水经南安故城,亦谓之南安峡口。蜀汉章武三年,汉嘉太守黄元叛,杨洪度其必乘水东下,敕诸将陈㫚等于南安峡口邀遮,果得元。是也。青衣水又东南流,至州城西而入于阳江。

综上,各相关地名依次得名的时间是:青衣江(公元前360年)、青衣县(秦)、平乡(东汉,公元96年之前)、平乡江(三国)、平羌江(北周武帝,非诸葛亮时)、平羌郡县(均公元561年)。根据以上史料可知,早期的青衣江又叫“平乡江”,青衣江最初别名应该是“平乡江”,是因为“乡”“羌”音近,故而“平乡江”后世传为“平羌江”。《方舆纪要》“蜀以青衣名江者凡三,一在汉嘉、一在青神、一在南溪”。汉嘉指今天的青衣江,青神指“流经平羌县之水(北周武帝保定年间561—578所建平羌县,治所在今关庙(板桥驿南)。唐宋时县已废,但仍名平羌镇或平羌驿)”。嘉庆年间《乐山县志》记载:平羌江自平羌峡至城东四十五里,统名平羌江。

因此,从青神汉阳坝到今乐山城东一段水域才叫平羌江,直至嘉庆年间《乐山县志》记载都准确无误。而早期的青衣江叫“平乡江”,唐《元和郡县志》载:“青衣水,一名平羌水,在县南一里”。宋代以后对此记载更加详细。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平羌水,源出卢山县浮图山,经严道县,入当县界,亦曰青衣”,又“平羌水,上源曰邛崃水,又名平乡水。西北至严道县流入,至眉州洪雅县界下,又名青衣水”。至明清,关于“平羌”“青衣”之称渐多,但误用较多,如《明一统志》卷七一在“青衣水”下注曰:“在中岩下,一名平羌江”……“在中岩下,一名平羌江”是准确的,也就是岷江三峡段至嘉州城区叫平羌江。但用于“青衣水”(即青衣水,指青衣江)下注释则是错误的。类似的典籍记录多不胜数。由于乡、羌偕音,平乡江又写作平羌江。“平羌”与“青衣”之名常交叉使用,至现代,当地人使用的是“青衣江”这一名称,“平羌”成了这段江水的古称。从而让现代也误认为:青衣江叫平羌江。这不是孤例,而是明清以降地名混用较为普遍的情况,犹如乐山名称的来源“至乐山”在元代以前指城东的东岩山,明清后移到城西南了;再者历史上沫水、若水也长时间混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伦斌(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乐山市委主委)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