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蜀地寻根 再到宝墩‖郑光福

作者:郑光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18 15:01:13 浏览次数: 【字体:

蜀地寻根 再到宝墩

郑光福

1976年至1981年,我在成都市老金牛区从事出土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当时的金牛区环绕市中心一周,市郊有20个公社,地盘是东城区、西城区中心地带的10倍之大。因改田改土,农耕岁修基建等,常有文物出土。一旦有某地地下文物出土,接到有关情况报告后,我必须首先到现场,并随时通知市、省文管部门考古专家前来鉴别并进行田野考古。1980年市区普查文物后,我还执笔编写了《成都市金牛区文物简目》,上万字的简目记录了当时金牛区境内的文物古迹分布情况,至今也是我写考古文章的依据。由于地方历史文物与地名有些联系,1982年我到区委宣传部任文化与新闻干事时,又参与编写了《成都市金牛区地名册》。2003年,因工作关系,笔者接触到一些成都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老成都”“老记者”,便出了一本20万字的《巴蜀留韵》,汇集了我所写的关于考古、地名由来的文章,且大多见过报刊。2008年,《成都日报》高级记者、“龙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龙必琨老师看到这本书,便写文称我是“新闻与考古专家”。

退休后,我也常写一些地方历史文化的文章。2015年,笔者应邀去盐亭县嫘祖故里田野考古,采写了一篇《蜀中美女嫘祖故里行游考》,发表在省社科院的《嫘祖文艺》及《国防时报》上。笔者还多次应邀出席省嫘祖年会,去绵阳江油、宜宾等地参观,如今还是“嫘祖文学院副院长”。笔者认为,“考古”就是寻根,就是探源人类文明,蜀人的祖先。他们在远古时代生存在哪里,这是我来到人世间自设的研究课题。

因工作关系,笔者养成了“考古”“寻根”的爱好。1987年当记者后,又趁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任对农节目记者编辑之机,随时在蜀地探访寻根。1988年,阿坝州委宣传部邀请省内21个地市州广播电视记者编辑到阿坝州进行半月的采访宣传,其他记者多写九寨沟,笔者却采写了《蚕丛墓何处真》,寻根到叠溪的地震遗址“蚕陵崖”边,并认同羌族人为蜀人最早之先民。蜀人最先生存在阿坝州的大山之中,以野猎为生。当记者时,笔者在川西坝温江采访,在万春镇乡间见到一段泥墙十分整齐,上面长满麦苗,便结合文献资料写了《鱼凫城比成都还早建的古城》。久而久之,笔者知晓不少巴蜀地方古城堡、遗址以及河流山川,便写了《巴蜀何时变四川》《成都的河流》。退休后也跟踪驷马桥旁的羊子山土台这一古蜀王遗迹,写了《成都羊子山——全国最大古祭台遗址》。1976年参加省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学习,笔者在乐山大佛寺住了一月之久,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又写了《美丽神秘的五通桥考游》等。总之,我这“好事人”一直在蜀地寻根,在蜀地探源,探索蜀地蜀人发源生存之地。

是的,成都平原昔日有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郫都古城,崇州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大邑县盐店古城、高山古城。近年,新津又发现了比以上更早年代的“宝墩古城”。宝墩古城发现消息一公开就震惊世界,有实物为证它是4500年左右的遗址。宝墩古城遗址位于今新津城区5公里新平镇宝墩村和双石村,用当地土地名“宝墩子”命名。它不是一个文化性质单纯的遗址,遗址内包含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唐、宋、明、清等多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但考古学者都以时间最久远的“宝墩”留下的遗物为证,即那早期蜀人,改打猎为生为种谷为生,种田先民留下的已成化石的“谷粒”在眼前,已成为依据;以茅屋定居,今残留下的灰尘,以及打制成的石料工具等为依据,都在这展厅留下。它们是距今4500年左右的实物,或许是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蜀人留下的遗迹!我们可称此地为“蜀先民”生存之地。

先民从何来?何时而来这传说中的汪洋大坝——成都平原?笔者以为,他们有可能先从阿坝州的大山中顺水流而来,他们是从山里走向成都海子,走向成都平原;他们是从以打猎为生,逐步又走向以农耕种谷为生;他们是以山洞而居走向茅屋建泥屋而居;他们是搭棚屋开始在成都平原建竹楼而生存。“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至今至少应是3700年至4500年的蜀人开发生存之地在新津发现。是否,成都平原那时就有人居住了;是否,那时的人是从阿坝山间走来此处群居的呢?川西坝子上又有多少族群人群呢?

宝墩先民们从何而来?宝墩展厅《巍巍万古城》介绍说:龙山时代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也是寻找夏代纪念起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城邦林立,又被称为“筑城时代”。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城址是距今约60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距今5000年左右,已知的城址约有10座;龙山时代城址数量激增到150余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的北方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形成的。

新津的宝墩遗址应与中原一致,蜀中那时就有人群居住。蜀人的根在何处?笔者认为,就在成都平原上的新津宝墩,就在那川西坝上、成都平原上众多的古城遗址之中。

新津宝墩遗址,应是蜀人先祖居住的地方!也因此,今天的各级党政部门十分重视。记得2023年3月9日,笔者与几位朋友驱车专程至新津参观宝墩遗址,当我们来到宝墩博物馆便见不少人在参观。我们在“天府寻根”图下留影时巧遇刚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调任市文联任党组书记的杨晓阳,他与施江、叶浪等几位市委宣传部原领导也来宝墩参观调研,也来寻根。杨晓阳同志是笔者昔日在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工作的同事,这位不到50岁的年轻同事,如今又担重任,一上马就来宝墩调研,关注着新津这蜀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这天,我们一起在新津蜀地寻根,在宝墩遗址展厅的巨图“天府寻根”下合影,一起探源蜀人祖先,蜀地地方历史文化。

龙年伊始,2024年1月7日,成都市新津区文联、作协领导文友,又一次把我这有过文物工作经历者安排到这里采风,了解蜀人祖先之地。笔者在参观中回忆往事,回忆古今川人历史;笔者在这里寻蜀人之根!主题虽是“2024年第24届国际梨花节全国征文采风”,笔者却收获多多!新年再次来到宝墩遗址,寻根在天府大地的新津宝墩,我怎能不满怀激动心情写下《蜀地寻根,再到宝墩》?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郑光福(媒体人,主任记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成都市记协常务理事,成都市民间文艺常务理事,成都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著有《川西风情》《巴蜀留韵》《新闻采写三十年集》等著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