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甘光地:让我同你讲一讲,甜城的耕读文明与糖业兴衰

作者:甘光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29 12:44:56 浏览次数: 【字体:

让我同你讲一讲

甜城的耕读文明与糖业兴衰

甘光地

人物小传

甘光地,1942年生,内江市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中国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荣誉会长。诗词赋作品《内江赋》《内江十贤赋》等数百篇在全国报刊发表。著有《内江乡土文化探骊》一书,收录于大千文化丛书系列。

2020年11月的一天,我们循着甘光地老师给的地址,来到他的家中。

当时78岁的甘老师,一头时光赋予的优雅银发,洁白的衬衣套着灰色毛衣马甲,身形依然比多少年轻人挺拔,声音洪亮。

似乎在我们到来前,他已有了此次交流的充分准备。在我们问出前几个问题,框架尚未确立之时,已经被甘老师引入了一个关于内江糖业史,甚至是整个内江发展史的奇妙时空。

甘光地在书房

甘光地是内江市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高级教师,2002年退休前,一直专注于教育事业。退休后,也没有闲下来,开始致力研究内江历史和文化。

当我们问起他对内江三百年糖业兴衰有着怎样的看法和感受时,甘光地老师接下来的阐述,可以说能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内江人,对内江产生具有颠覆感的全新认知。

农业文明?或许应叫耕读文明

“都知道游牧文明之后是农业文明,但其实中国尤其是内江,这段时期应该叫耕读文明。耕读文明需要将物质财富的生产与精神财富的生产结合起来。中国自古有渔樵耕读的社会形态,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要耕种发展农业,满足衣食住行,供孩子读书从来都是一个家庭的基本职责。而我们内江,耕读文明可以划出三个重要时期。这又跟我们内江的糖业联系十分紧密。”

甘光地参与编写的大千文化丛书系列

如今的内江乡亲们,在“外人”面前提起家乡,鲜有底气十足的骄傲。

这不,从甘光地处我们了解到,1800多年前被称汉安的内江,可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地方。广种桑树养蚕,家家有盐井,鱼池多,亦史书记载用的词是“丰沃”。

丰沃之地自然有富裕之民,富裕的生活必然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培养和发展。汉安城,在唐朝出了四川第一个状元,随后还有二位状元郎。二位辅佐朝政的宰相,四百多名进士,举人就不说了。四川最后一个状元,也是出于内江。

这代表什么呢?内江,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在高度发展,耕读文化有了稳固的第一阶段。在此之后,科举制废除,内江不出状元举人了,开始发展糖业和书画,这也就和后面的故事。

元朝末期,汉安城遭遇劫难,居民所剩寥寥,满目疮痍。唐朝从印度引入的甘蔗以及其种植技术,从这时断代。所幸汉安骨血,总是流淌着乐观与强大,天塌下来,也是绵软当被盖。该做什么,依然做下去;该兴旺的,依然兴旺起来,同时依然延续着汉安城耕读文明的特色。

至1716年,曾达一引福建蔗种至内江,到遍地糖坊漏棚,糖业发展兴旺,内江又成了丰沃之城。有先前养育状元进士的底蕴,和如今糖业兴旺的物质基础,内江培育出了张大千、晏济元、张善子这样国际闻名的艺术大家。他们的祖上、家族,也都开过糖坊,其中晏济元在日本学机械,回国后也把这种探索科技的精神用在了糖业技术的钻研上。足见当时的内江,不仅有着文艺、艺术的浓厚氛围,更对现代化科技发展有着火焰般的探索之心。

曾经辉煌的老糖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亚洲第一个全自动化糖厂在内江创建使用。这就是当时迎来国际友人参观学习的内江糖厂。

糖厂有一套全自动流程,甘光地老师对当时去参观糖厂的一幕幕记忆犹新。一捆捆甘蔗送到码头边,厂里的起重设备吊起甘蔗,通过传送装置送进加工车间,一二三四五个不同的流程,走一圈,最后白白净净的砂糖就装进袋子里了。

这糖啊,送往全国各地,滋养了大半个中国的人民;综合利用技术在当时也是领先的,蔗渣废料造纸,部分材料可送至三元糖厂制作维生素D……其时在产业角度来说,最难得的是形成了一条完整闭合的产业链,从甘蔗种植,到运输,工厂车间生产,河坝街的贸易市场,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钱庄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银行。农业,交通,工业,贸易,金融……这辉煌的甜城糖业记忆画卷,想来真是令人心热动容,同时又隐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

靠着糖业,内江当时的经济实力名列四川第三。当年的内老三,是当时多少内江人心中的,第一名!

存一份书画之乡的气韵

随着发展政策的改变和领导层决策方向的调整,内江糖业逐渐逊色于其他城市,最终糖厂接连倒闭,曾致力于甜城糖业建设的“糖人”们,也从甜蜜里四散开去,在苦涩里重新寻求生存的方向。

城市的魂,不甜了,城市的名,还紧紧攒着“甜城”二字。在内江人心里,什么谷城花城,都不如“甜城”二字来得可爱。

可我们还是不得不去面对这耕读时代第三阶段的失落,用甘光地老师的话说,这叫阵痛。我们问:现在,还算是在阵痛着吧?甘老师顿了一下,抿唇点点头。

但仿佛是源于内江人天生被赋予的开明开放、豁达坚韧,甘光地老师随即又昂扬地说,你们不是在做红糖吗?这已经迈出了内江糖业振兴的坚实一步。我听说汉安糖草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代表着咱们的耕读文明新时代的希望,你们建立了基地,亲自找蔗农种植农科院的专利果蔗,又有文化有品牌,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营销理念,电商搞起来,传递给更多人,不管是红糖还是果蔗,都可以走出去。

一番话,展现出甘光地老师对时代之弦的了解和把控,令我们钦佩不已。这场采访,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甘老师好好给我们补了一课。

甘光地为汉安糖草创作的歌词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甘光地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