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一座服役超240年的公路古桥——合龙溪大桥‖王飞

作者:王 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21 12:49:3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座服役超240年的公路古桥

合龙溪大桥

王 飞

合江县赤水河上流传着船工号子:“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船工苦,船工愁,好在不缺酒和(酱)油”。坐落在赤水河旁的先市镇,如今以“先市酱油”和神童合江县令先汪闻名天下。先市一直以来就是商品集散交易场所,有市无名,为官清正的先汪葬于此后,得名先市镇,境内有合龙溪与赤水河交汇。先市场上游21公里为贵州省黔北重镇赤水市,下游22公里则为合江县城,先市镇也就成为川黔两省、合赤水两地水陆交通锁钥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从赤水方向经陆路到合江的路在先市场被一条河——合龙溪拦住,在清乾隆年间克服各种困难后在河上修建起大桥——合龙溪大桥,打通赤水到合江的陆运贸易通道。

建设及运营情况

合龙溪大桥,又名佛陇溪大桥,因横跨合龙溪(古称佛陇溪)而得名。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知县王有榕率秀才匡占侯等募捐修建,民国版《合江县志》记载:“占侯捐款独多,劳亦特著。”。

桥为石墩台、条石面,全长66米,高13米,宽7.1米。桥的宽度体现出修建人设计的前瞻性,也造就这座古桥作为公路桥服役240多年仍完好无损的奇迹。桥共有五孔,每孔孔径10米,中间桥墩稍高,向两端逐渐降低,拱桥下腹部中间三孔各用铁链锁“斩龙剑刀”各一把,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献铜献铁”被全部撤下。

桥面两侧有石栏杆,桥身上游方向有3个石龙头,下游方向有3个石龙尾,取“降龙压水、桥基永固”之意。拱桥全部条石用桐油、石灰、糯米镶接。

桥南有一座土地祠,侧边有石碑,碑上刻有建桥序,并刻有“功垂千百载 德济亿万人”的对联。石碑于1967年冬修建公路被捣碎铺路。

1965年11月24日,佛九路——佛荫到九支全面开工,分3个阶段建成,其中先市场到法王寺镇由泸州气矿于1967年冬开工修建,用时40天完工。合龙溪大桥因宽度能满足汽车通行,将此桥改为公路桥,跨度不变,桥面增铺片、碎石,能通行载重30吨挂拖100吨的汽车。从此,先市镇彻底打通合江到赤水的省际水陆交通,进一步促进川南黔北贸易发展。

合龙溪大桥至今仍在使用,每天赤水到合江、九支到合江的客运班车和往来川南黔北的货车在大桥上来来往往,3个石龙头尾静静地感受着新时代中国的飞跃发展,感受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传 说

在建桥之前,行人通过合龙溪只能依靠渡河船。然而一到雨季,从鼓楼山奔流而下的山洪到合龙溪时已汹涌澎湃,渡河船无法运行,过往行人只能等待山洪退却,非常不便。

相传,匡占侯经常要到合龙溪对面的朋友家喝酒,常常要在夜深人静时麻烦船家起来摆渡。在冬季的半夜,船家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送匡占侯过河,难免怨声载道。

匡占侯本是一秀才,结果乘坐渡河船遭遇“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心中气不过就跟船老板打赌:“一定要修桥让渡河船没法赚钱……”于是,匡占侯到处筹集银两,卖掉自家田土家产,终于将合龙溪大桥建好,也完成了自己的赌约!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飞(合江县档案馆副馆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