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杨升庵的嘉陵江情缘‖卿远明

作者:卿远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20 19:57:15 浏览次数: 【字体:

杨升庵的嘉陵江情缘

卿远明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杨升庵的《临江仙》词风靡全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乎成为全中国妇孺皆唱的绝响。

孰知,杨慎对嘉陵江一样充满甚深的情怀,写有一样精彩的诗篇。

杨慎,字升庵,四川新都人。他并不生长、居住在嘉陵江边,童年时期一直随父住在京城。直到13岁随父回新都守祖母丧后,多次往返于四川与北京间,于是,与嘉陵江结下了甚深的情缘。又因他的妻子、著名女文学家黄峨的娘家在嘉陵江支流涪江之滨的遂宁。因此,杨慎一生中写有不少歌咏嘉陵江的诗篇。《马道壁上次韵》曰:

嘉陵江水碧迢迢,雷吼晴滩雪涌潮。

岸曲行人愁驻马,清猿声在白云霄。

“马道”,位于褒斜道上褒水河谷中的一处小地名。褒水沿峡谷从西北向东南流入汉江。古驿路由武关下马道,经仙人关到达青桥驿。这段栈道是蜀道北栈中的一段。杨慎途经马道,石壁上前人题诗,引起了杨升庵的注意并激发出步韵的兴致。在《出连云栈》诗中写道:

入关秦地尽,出栈蜀道长。

树迥风随马,溪廻石作梁。

莺花春未老,湖海路初偿。

不尽平生意,先看是庙廊。

这首诗描写从陕西入蜀走过北栈道,过七盘关时所见风光。关中入的古栈道分南北两段。马以愚《嘉陵江志》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故址增修,约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统名连云栈。”由宝鸡经凤县至褒城为连云栈,一名北栈。由沔县经宁强至剑阁为入蜀栈道,一名南栈。诗一开头就点出地理位置:所到之处正是北栈道的尽头。二联写蜀道风光:一望无际的树林,伴随坐骑的是山林清风;盘旋迂回的溪流上架有石桥。第三联莺花春未老既是说入关的时令,又是说自己正是豪情满怀的青春年华,博击长风的志向初次如愿。结尾述志,想到人生旅途还会像连云栈阁道一样,艰险、曲折而漫长。

杨慎现存诗中,有两首诗描述路过青桥驿的情况。从所展现的景色看,两首诗可能是在两个不同季节路过青桥驿时所写。诗中所写不仅景致不一样,诗的情调也各不相同。《青桥驿》:

铁壁千秋雪,砯崖万壑雷。

人家比星散,鸟道入云回。

青桥驿在褒城北。《蜀道驿程记》这样描绘青桥驿前后这一段栈道:“奇石插天,犀株林立。飞湍箭激,凝为深渊,其色黝黑,潭而不流。凭高下瞰,令人魂悸。有旧碑在道左,大书‘云栈首险’。”从褒城到凤州界内一百五十里中,有桥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这首小诗仅用二十字,绘声绘色地展现出寒冬时节青桥驿的自然风光。山崖似“铁壁”,既现高岸、陡峭、凝重,又呈现出山崖的黝黑的色泽,这与崖壁之上千秋积雪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砯崖万壑雷”既有水流奔腾飞流直泻的巨大声音,也描绘出万千峡谷的巨大回音。首联十个字从色、声两方面,描述了青桥驿的山水特色,足令读者顿感峭寒逼人。接下来写山里人家和驿路。“人家比星散”,既突显了人家户少而且分散,又显出分布在山崖上的山民房舍,地势之高。凌空的栈道如鸟飞过,从白云中盘旋而出。险峻峭寒之中又见无畏的山民和路人,张显出深山峡谷、凌云栈道上的勃勃生机。《青桥》又云:

阁道盘云栈,邮亭枕水涯。

猿猱临客路,鸡犬隔仙家。

风起青丘树,春迷玉洞花。

旅怀今日豁,停幰问褒斜。

这首诗描写的是青桥驿春光。从凌云盘旋的栈道引向临近江滨的驿亭。山猿上路,从远处传来鸡鸣狗吠;葱郁林木,迷眼春花,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春光明媚,生趣盎然的山区图画。

1943年刊刻的《蓬安县志》,收录有杨慎《出嘉陵江》诗:

嘉陵驶且长,千里如投梭。

洋洋者绿水,触石扬白波。

逶迤似有情,相送出褒斜。

云气接江脑,日色破浪花。

冥冥下无极,疑是神农家。

垂藤饮猿猱,渊沦棲阳阿。

中有南行舟,遥遥通三巴。

惜哉不可往,巨石剧狼牙。

我欲镵安流,手中无莫邪。

长歌行路难,日暮犹天涯。

诗里所写应当是嘉陵江上游,江水横穿米仓山所形成的峡谷风光。长长的江流日夜奔驰,景象万千,或绿水洋洋、或白浪激石。行进在峡谷道中,上有险峻的凌空栈道,下有吼声如雷的激浪飞湍。浪花飞溅,水雾蒙蒙。面对这重重险阻,风华正茂的年青诗人也同古来蜀道游人一样,不禁连声感叹“行路难”啊。但志在四方的他,期盼手持“莫邪”宝剑,镵(chán禅)除“狼牙”“巨石”,以安江流。《飞仙阁》写道:

飞仙阁上玄珠侣,千佛崖前巴字水。

夜来取水涤玄珠,剑舞幽关鹤鸣垒。

我家本是乘虚人,芒鞋初试杖藜春。

振衣忽到凌风馆,不傍桃花空问津。

飞仙阁旁有泉名玄珠泉,故诗中称“玄珠侣”。《栈道记》:“(广元)城北之龙门、飞仙、石柜均为军事重地。”故诗中说“剑舞幽关”。诗歌把神奇的山水风光,同美丽的故事传说巧妙结合在一起,描绘出飘渺、清幽、圣洁的仙国福地景象。涤珠仙泉,舞剑幽关,表现出心系天下、四海为家的博大胸襟。《嘉陵江》写道:

江上西风晚作颠,江兴归思雨如烟。

山城鼓动人收市,沙埠潮平客上船。

灯影乱随樯影去,滩声相杂雨声喧。

傅岩物色人何在,千载中流忆济川。

此诗以广元城边渡口傍晚景象为题材。山城收市鼓声,收市后涌向江边渡口,灯光影中晃动的船影,待渡者的喧闹声与滩头水声,混杂着沙沙的雨声,勾画出太平年代川北山城的平静与安祥。同时于一派升平气象中,透出诗人内心深处忧虑意识。又如《嘉陵江》: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

岩畔苍藤悬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

板居未变先秦俗,刳木犹疑太古舟。

三十六程知远近,试凭高处望刀州。

这首《嘉陵江》写广元城外景致,山川峻峭雄奇,风貌原始古朴。广元城北高山深谷,急流险滩,栈道凌云。走过这段驿路,也就出了蜀门,进入秦地了。所以诗的尾联用计算里程和登高遥望,形象表达了离家愈远、怀乡之情愈强的心情。《桔柏渡》写道:

桔柏古时渡,江流今婉然。

名存巴国志,诗有杜陵篇。

鸨鷁冲烟散,鼋鼍抱日昏。

分留余物色,朗吟惜高贤。

这首《桔柏渡》诗,侧重写来到古渡口,睹景思前贤,吟颂并赞美当年杜甫在此处所写诗篇,表达了对诗圣的尊崇与敬仰。

以上几首诗所写,皆是嘉陵江上游峡谷江水、栈道风光。杨升庵何时经过这段古道呢?从其《年谱》得知,杨升庵往来于古蜀道可能有两次:一次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祖母病逝,同父亲廷和公一道,由北京回老家新都。两年后的秋冬相交之时,又同其父一道返回北京。途中还写有《霜叶赋》《过渭城送别诗》和咏《马嵬坡》诗一首。第二次是明正德二年(1507),杨升庵回四川参加乡试。中举后于同年九月在老家与王氏完婚。十一月,一同回到北京父亲官邸。两次往返皆是在杨升庵中状元之前,尚未经受人生挫折与辛酸,所以这些诗基本上都是吟咏山水、缅怀古人之作。

乡试夺魁后,杨升庵回北京参加了第二年春试。三场考完后,他的试卷深得主考官赞赏,夸为雄文并“已列首选”。哪知阅卷官们争相品读鉴赏之中,有人“烛炎不慎”,竟把杨升庵的卷子烧了。杨升庵为此冤枉“落第”。又过了三年,正德六年(1511),杨升庵参加春试夺得魁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其后参加校订《文献通考》,修纂《武宗实录》,由此还担任过给皇帝讲史论经的“经筵讲官”。

古语曰:“福兮祸所依”。岂料,这“经筵讲官”身份,却给杨升庵带来了人生第一次跌宕。

清嘉庆《南充县志》收录了两首杨升庵游龙门写的诗歌。一首是《戊寅九日龙门登》:

江山盘踞千年地,风雨崔巍八尺台。

摇落霜林秋籁发,参差云堞晓光开。

四愁多阻张衡望,九辩堪与宋玉哀。

远望登高聊自遣,芳萸艳菊漫相催。

另一首是《雨霁龙门泛舟泝流回作》:

江干新雨晴,江缆新流上。

船头转云峰,船尾叠花浪。

中洲蹇谁留?渺渺临风望。

所谓龙门,即龙门峡,在顺庆府治东北、嘉陵江上游三十里的龙门镇北面。龙门山原本与江西岸的庞家塞山连为一体,大约在隋唐之际,因嘉陵江水冲决,砉(hua)然中断,屹立如门,成龙门峡,俗称龙门。龙门山上有龙门寺,又名安福寺,是宋代旧刹(现在是龙门中学校址),竹树环绕,寺东南临江处有石塔高丈余,20世纪80年代残塔犹在。伫临峡口,远望纵横百里皆见。

明正德十二年(1517),“风流皇帝”朱厚(明武宗),丢下国家政事不管,带上宠臣、宦官四处“游幸”,在民间挑选美女,弄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杨升庵以“经筵讲官”的身分,上“封事”劝谏。明武宗哪里肯听,依然继续荒唐“游幸”。杨升庵一气之下,告病回了老家新都。

回家第二年,妻子王氏病逝。国事、家事的不顺,令杨升庵内心非常苦闷。大概为了散心,他来到顺庆府,登上龙门山,游了龙门寺,还乘船泛舟溯流而上,并写下两首纪游诗。两首诗中,以张衡、宋玉自比,所流露出的是忠贞反遭遗弃的哀怨,赤心报国却被君王疏远的委曲、压抑和感伤。内心的忧伤,使得眼前的景物全都笼罩着抑郁灰暗的色彩。

顺庆之游后,杨升庵与遂宁黄峨完婚。期望能有转机的杨升庵,怎么也没想到,还有比这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将降落在他的头上。

嘉靖三年(1524)七月,因两上“议大礼疏”,杨升庵被下大狱,并两次被廷杖“毙而复苏”。接着是被贬、发配到云南永昌卫充军。这年秋天,他带着严重伤病,在妻子黄峨陪同下,离京南行到了云南。这一年他才37岁,直到去世都没有得到朝廷“赦免”。

而同样一生坎坷,同被称为“蜀中四大家”之一的顺庆籍任瀚,对他的人品、学识十分敬重,因而常有书信往来,诗歌唱和。清嘉庆《南充县志》收录有几首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从这些诗可清楚地看出他们之间相互敬重、同情、关心的真挚感情。如《寄杨升庵》:

萧条别馆君为客,寂寞荒村我闭关。

鹦鹉洲前空作赋,凤凰池上几时还?

羁身万里栖滇海,归梦三更到蜀山。

此地断金俱白发,往游倾盖尽红颜。

从诗歌内容看,是写在任瀚被削职回乡后,在栖乐山中闭门读书,研究《周易》。此时杨升庵早已谪居云南,不仅对返回京城、朝堂没有希望,就是想回四川老家也只能在梦里盼归。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不只流露出任瀚惺惺相惜的理解与同情,更表现出他对远在云南的好友杨慎,那种深切关注和无限思念。最后一联用《周易》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典故,更清楚地表明自己与朋友是心心相印的知己。回想当年彼此倾盖交游时还是青春年少,如今却同遭蹉跎而已生白发。这是同病相怜的感叹,也是对好友的安慰与鼓励。

而杨升庵在《寄宫坊太史任少海》的答诗中,除了对任瀚表达谢意之外,也表现出对任瀚的同情理解和敬重:

拟折瑶华遗好修,攀援桂树且淹留。

金膏水碧欣相待,翠观岑青怅独游。

海动三山任子钓,溪通九曲李仙舟。

东南孔雀飞何远,西北高楼云自浮。

杨升庵借用汉代两首诗名《孔雀东南飞》和《西北有高楼》,表明自己虽远在异乡,眼前孤独,但在高楼之外的远方,还有自己的知音,心中也很宽慰。后来,杨升庵又收到任瀚托友人禺山送去的一封书信。升庵读后,即兴写下一首六言诗《禺山传五岳山人任少海书扎兼致问讯因忆》:

五岳山人相忆,八行书扎遥通。

吹箫夜郎月下,采药白帝云中。

尘世英雄易老,浮生踪迹难同。

张衡四愁吟断,宋玉九辩悲穷。

明嘉靖十八年(1531),杨升庵奉军令至重庆道。军事任务完成后,获准顺道回遂宁和新都。七律《钓鱼城王张二忠臣祠》,大约就是途经合州所写:

钓鱼城下江水清,荒烟古垒气犹生。

睢阳巨战有健将,墨翟九守无降兵。

犀舟曾挥白羽扇,雄剑几断缦胡缨。

西湖日夜尚歌舞,只等崖山航海行。

合州即现在的合川,南宋“防蒙八柱”之一。杨升庵登上钓鱼城,凭吊古战场,缅怀当年在这里创下奇迹的王坚、张鈺二位忠臣和将士。“钓鱼城下江水清,荒烟古垒气犹生。”诗人引用《世说新语·品藻》中庾道济所说的一句名言“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赞颂王张二公虽死犹生。接着又用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张巡、许远,先秦的墨子来歌颂二公的高尚民族气节。再用《晋书》所记,顾荣挥扇驱散陈敏一万多叛兵的故事,赞美二公以弱抗强取得辉煌战绩。就连骁勇骄横的蒙哥,几乎死于张鈺剑下。诗的最后用南宋流传最广的名篇《题临安邸》诗意境,斥责南宋君臣苟安享乐,祸国殃民。从咏史怀古中,可清楚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卿远明(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