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美丽中国】来自地心深处的奉献‖夏阳

作者:夏 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23-12-01 10: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受人瞩目的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建设,历时十年勘探,历经八年艰苦磨砺,人们翘首相望,久久期盼。

大瑞铁路,是“一带一路”泛亚铁路西线,连接中缅国际大通道的动脉之线,对促进中国西部开发,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互通互联,讲好“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故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黎贡山隧道,是大瑞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是整个建设的咽喉和瓶颈。这条世界首次穿越横断山脉的特长铁路隧道,被称为“中国第一铁路长隧”。

f5f882a53f92450dae86720bc64501a7.png

高黎贡山隧道工程的显著特征,是“太难”。

其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埋深1100多米,具有典型的“三高四活跃”极端地质,要穿越19条断层破碎带,几乎囊括了人类隧道史上的不良地质,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隧道”。“太难”的诸多表现,是世界教科书中从未所见。变幻莫测的“高压富水构造蚀变带”,至今仍是世界隧道建设没有攻克的禁区。

承建高黎贡山隧道的,是中国中铁旗下被称为国家队的中铁隧道局集团。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科技日新月异,中国中铁实现了由“大”变“强”,在众多领域领跑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铁在世界领域一次次展示了中国智慧和风采。高黎贡山隧道工程规模、建设难度与工程风险,在国内外隧道施工领域首屈一指。中铁认之为难,高黎贡山隧道之难由此可见。

从2015年破土,高黎贡山隧道建设者在被称为中国铁路隧道竖井最深记录的地心深处,没有夜昼,没有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歇攻坚的脚步,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豪迈和勇气,谱写着愚公移山的新时代篇章。

14fa8c949d944f4cb7b4e822cf03f317.png

八年奋发中,高黎贡山隧道人用锲而不舍的意志,诠释着新时代的奉献精神。

这种奉献的一个特点,是坚持用探索,解决涌现的难题。面对各种世界性难题,高黎贡山隧道人不断创新,不断攻坚,不断创造中国乃至世界铁路隧道历史新奇迹。他们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和第一:在世界上,第一次修建穿越横断山脉的铁路;勘探1032千米,规划选线24条,成为中国铁路选线最艰难的隧道;隧道设计10年,工期10年,是国内设计施工周期最长的隧道;隧长34.5千米,是中国最长铁路长隧之一;隧道竖井的主副井,均深超760米,创造了中国隧道最深竖井记录;隧道斜井3870米为中国铁路最长;开创了中国首次使用自主研制、被称为中国十大重器之一的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TBM;被赋予cz铁路项目先行先试之责,为中国重大铁路项目探索深难技术支持。

八年探索创新,顽强推动了高黎贡山隧道前行,探索了破解各种世界性极端复杂地质问题的经验,参与制定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标准。一批专利和工法,已被有效用于中国各大铁路建设。

支持这种前行的,是在地心深处,常年无声奉献的隧道建设者。铁路隧道人作业很苦,处于极端地质下的高黎贡山隧道人更苦。

每一个伟大的背后,总会有太多平凡的奉献。

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乘上震荡刺耳的小火车,驶入千峰万仞的地心深处,走入隧道人的世界,凝视他们的笑容,探究他们奉献的轨迹。他们,是那样鲜活可敬。

一年又一年,他们生活在山下数百米的地心。在不见日月星光的隧道里,每次十多个小时劳作,吃喝拉撒都在地穴。工种特点,使他们满身泥污,蓝或橙色的工作服,因为泥污,许多已看不出底色。

高黎贡山地质的极端性,决定了作业的极端性。高压富水,使整个隧道成为水帘洞,到处是高压水流,他们总在全身透湿中作业。隧道里温度过高,掌子面(作业面)甚至达到42度,超过了作业的人体极限,在高温、闷热、潮湿中连续作业,让他们呕吐、头晕、湿疹甚至皮肤溃烂。

井下酷热,他们总是除尽衣物,满身大汗淋漓。长年套着薄薄的内裤作业,成为井下工人的形象。为保证施工,隧道置入成吨的冰块降温,他们用冰块擦身,用冰碴敷体。凿隧的狭窄和作业环境逼仄,让他们爬上缘下,五尺之人,蜷缩成一团,几小时用手摸索作业。

a181ab329c134577b11582346e7dcba1.png

2017年8月28日,工人在高黎贡山隧道施工(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年又一年,昏黄的隧灯下,他们满身泥污,挥汗如雨,长年轰鸣嘈杂的作业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听力和神经。他们无法交流,用手比着划着。一寸寸一尺尺,顽强地向前推进。

铁路建设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流动在一个又一个工地。长年累月守于工地,像天边漂泊的云。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只能遥望,无法担起为家遮风挡雨的责任。

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鲜活个体。建设以来,有千余名高黎贡山隧道人,将青春和情爱,奉献大山深处。一位又一位隧道人,从青年到了中年,在这崇山峻岭,结婚生子育女。有18位生命相继降临在这深山长谷。他们满脸幸福,带着深情,给孩子起名“高黎贡”“李大瑞”。何平阳、李平等一位又一位创业者,带着眷恋,从这里退休,离开这片深情的土地。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妻子临产前的几个小时,才跌跌撞撞赶到产房。二号竖井的李航讲述时,仍泪水盈眶,妻马上要生产了,送进了产房,他才从千里之外的工里赶到医院。妻子羊水早破,导致难产。产房里,委屈的妻子号啕大哭,他泪流满面。

每当他们的妻子积累了山一样的疲惫和委屈,在电话或视频向他们号啕甚至破口,他们自知欠得太多,总是唯唯诺诺,低声小气安慰。他们有用钢铁撑起一个又一个隧道的能力,有撼山掘地的英雄气概,然而,却没有家中脊梁的担当。

他们如此在意思念的亲人,总是想方弥补。妻子怀孕,老人孩子的每一个生日,他们总在网上选了又选,通过网购,把对家人的关注和心底深爱,寄进亲人心里。视频,每天不可或缺。听着孩子的嗲语,妻子的嗔怪,每一天的此时,是他们最安详幸福的时刻。

太多需要的时候,他们却无法陪伴亲人。工程部长魏永杰得知父亲患了脑癌,已至晚期。工期太紧了,悲恸的他,一次次想提,却总开不了口。他想把回去放在最后时刻。通过家人,每天他和父亲视频,让他泪目的是,父亲在视频上,一次次问他:“你是谁?”他不敢在视频前放声,下了视频就号啕大哭。闻知父危,他千里奔家,却在火车上得知,父已病故。

爱情和婚姻,是他们常常面临的考验。当最知心的爱人无法承受长年不见踪影的孤独,流着泪,为这曾经一起长跑的爱情画上句号。他们并不怨谁,擦拭了泪,依旧走向隧道深处。

这些真实的他和他们的故事,是发生在高黎贡山隧道人身边,平常又极不平凡的故事。

“大瑞铁路什么时候通车?”

这是高黎贡山下数以百万人的问询和期待。

地质极端,超乎寻常的复杂,导致项目资金预算严重偏差。地质及资金不足,仍是前行的拦路之虎。前面的路,荆棘丛生,仍然艰辛坎坷。但是他们千方百计,总在奋发。他们坚信,一切就在前面。

高黎贡山深处,总有一种沉重与不安,像山一样压着他们。隧道一直打不通,他们认为是没有尽到责任。一批又一批来探望的,有德宏的、保山的,还有一批批邻邦缅甸的,充满期待地告诉他们:“铁路,是我们百年的梦想。”

每年重阳或节假日,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总是会来,紧紧抓着他们泥污满是老茧的手:“我们余生的愿望,是从德宏坐上火车上昆明。”那些殷殷的目光,像光刻机刻在了他们心里,成为促进他们奋发的动力。铁路不通,他们急呀急呀急。这是他们为什么总是离不开,总也开不了口的原因。

通过辛劳,获得收入养家糊口,是他们的第一需求。由于地质复杂,工程进度不佳,影响着他们的所得,他们郁闷。然而,这些动摇不了他们的信念。作为隧道人,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守。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早日打通这条压在他们心里的长隧。

八年春夏秋冬,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春节国庆,甚至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三年,在地心深处的隧灯,从来没有熄过。

走进大山才知,这沉寂的峻岭,整天彻夜都响着爆破和倒渣的声音。晨曦未明,那些阳光下走入隧洞,在井下劳作了十余小时的他们,重三迭四地从洞里出来。眨眼的星光下,疲惫的他们,在山路有些蹒跚,甚至摇晃,但脚步是那样坚定。

“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他们对大山的宣言,在开山掘地的征途中,他们凝练了展示情怀、体现高黎贡山精神的誓言。每一个重大活动,他们都会对着誓言举拳:“我们的使命,是把高黎贡山铁路隧道,建成中国铁路史上又一里程碑工程。”

“不通大瑞终不还!”这是他们一心坚定的信念。

在这苍翠无边的崇山深处,高黎贡山隧道人燃烧着青春,绽放着色彩。央视、《人民日报》《人民铁道报》相继报道他们的事迹,赞美他们是“地心里的筑路工人”“高黎贡山的追梦人”“坚守高黎贡山的新愚公”!

高黎贡山隧道人,他们是中国铁路隧道人形象的代表,是为国担当为民奉献的新时代中国建设者的缩影。

他们,无愧于“新时代可爱的人”!

2023年11月2日第5稿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夏阳,男,汉族,中国刑警学院毕业,博士,供职于云南省德宏州科协。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共有12项研究成果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德宏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和社科进步奖。出版散文集《火红的木棉花》《阳光履程》,文化研究专著《傣族村寨奘房文化研究》,文集《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发展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禁毒机制研究》。在《云南日报》文艺副刊《花潮》发表散文10余篇,在国家级及省地级报刊发表文章130余篇。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办
责任编辑:朱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办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