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史多样性和独特性研究‖曾英奎 郭娟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2期
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史
多样性和独特性研究
曾英奎 郭 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辖区面积13252平方千米,县境内有藏、彝、汉、蒙古、回、苗、纳西族等21个民族;截至2021年末,木里藏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2.4万人,其中,藏族4.59万人、彝族4.36万人、汉族2.36万人、蒙古族0.9万人、苗族0.86万人、纳西族0.5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19万人。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休戚与共,构成木里藏族自治县以藏族为主、多民族交融的绚丽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园。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却对木里少数民族文史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关注不够,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不利于木里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于此,本文就挖掘和保护木里少数民族文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开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协调处理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推动木里特色文化繁荣发展。
一、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一)以藏族文化为主的独特性
木里文化以藏族文化为主,这与木里的历史文化有较大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木里藏族自治县为盐源县所辖,一直沿袭土司世袭制度,共 沿袭19代、历时302年。清顺治五年(1648),木里二世活佛降央绒布兼任第一代大喇嘛,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清雍正七年(1729) ,清政府授封木里大喇嘛六藏涂都为安抚司,颁发印信、号纸,明令住牧木里。清同治七年(1868),木里土司参加滇战有功,加封木里第十三代大喇嘛项松郎扎什为宣慰司。 1952年4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盐源县属木里宣慰司领地划出,设县级 藏族自治区,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以藏族为主体。至此,木里人民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特有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木里文化以藏族文化为主的独特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木里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有趣妙横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的民族歌舞、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及银器制作和制陶艺术。优秀的民间画家和工匠还创造了无数精致、优美的艺术作品,如唐卡画、木雕塑、建筑绘画等。至今,木制茶具的制作、黄金白银首饰的制作、牛羊毛或麻线制品的制作、土陶器的烧制等民间藏族手工艺术,仍在民间流传,各类藏族特有的生活用品,如“茶桶”“毛毯” “土茶罐”等,在木里人民家中依然随处可见,也赢得游客青睐。木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根植于本地的,深入挖掘,逐步产业化、规模化,能够很好地带动群众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
(二)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2005年,木里藏族自治县开展民族古籍等民间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工作,从古语言文字、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与技艺、口述文学、民俗等方面收集到辖区内32种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除以藏传佛教圣地——木里大寺为中心传播的“藏传佛教文化”外,还有著名的纳西“东巴文化”,以水洛乡旭米藏族为代表的“旭米文化”,屋脚蒙古族乡母系氏族大家庭的“东方女儿国文化”,项脚蒙古族乡至今还保存着的古汉族遗风、习俗,被学者誉为“明清活化石”等民族文化资源。
二、 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史的挖掘和保护现状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理位置偏远,人文环境较为特殊,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原生态的服饰、工艺、宗教、风俗、饮食和文学等文化,这些原生态文化得到很大保存,成为木里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但在社会飞速发展下,木里人民的精神家园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当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抵触,导致很多优秀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特别是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对外开放交流增多,民族文化面临流失的困境。尤其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被淘汰,传统服饰被流行服饰所替代,古香古色的建筑被钢筋水泥所替代,很多民间文化和工艺艺术逐渐失传,民间文艺生存空间被压缩,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加速消退。
为此,木里县政协对木里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史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1958年9月15日,县政协建立历史研究组,由木里九世活佛、县政协副主席甲央旨古和韩甲央、佩楚益西、夺取益西、夺取荣品、鲁绒格丁、林甲镛、格弟甲初、项扎巴松典、昂五甲初、李跃井、杨丽生、宋德成13人组成。历史研究组收集了大量文物交县文化馆保存,其中一部分珍贵文物送西昌博物馆展览。收集到藏文手写的《木里政教史》、清朝政府及民国时期官员给大喇嘛的信件,木里民主建政时期的有关文书资料、图片564卷(册),由政协档案室保存。
1963年,木里县政协成立文史资料编写小组,征集、编写文史资料,至1966年共征集10多万字资料和九世活佛亲绘的5本画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征、编工作被迫停止,已征集到的史料、画册被查抄、烧毁。
1984年,政协木里县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成立木里县政协文史组,1990年更名为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委一是通过发函和召开座谈会征集史料;二是充分发挥驻会民族宗教界委员的作用,以他们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事实,以藏语口述、汉语口译、汉文整理方式,出刊油印本《木里文史》第一至第十辑,后整编为合刊本并铅印为《木里文史》第一辑,共27篇文章,约28万字。《木里文史》开创当时凉山州内各县(市)政协文史资料整理工作的先例,受到凉山州政协文史工作负责人好评,文史委还出席了四川省政协召开的凉山、甘孜、阿坝三州文史工作会议,并向大会报送发言材料。
木里县六届政协期间,由县政协副主席鲁绒格丁口译,机关干部呷茸拉姆、刘鸿升负责汉文整理,油印出版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烧毁、幸被驻会委员巧妙保存的珍贵汉文版《木里政教史》。后木里县档案局组织人员将《木里政教史》汉文版翻译为汉藏文双语版,献礼40周年县庆。刊登在《木里文史》第一辑合订本和《西藏研究》上的《木里政教大事记》(摘抄),1988年11月18日获四川省档案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历届木里县政协都有《木里文史》出刊。其中第九届县政协1996年编印出版的《木里文史》第五辑为民族史料专辑,专门介绍木里藏、汉、彝、蒙古、纳西、苗、壮、布依、傈僳族等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亲历者讲述的几件大事,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粮食。
2019年,木里藏族自治县史志办围绕凉山州藏学会编写的《川西南藏族志》(木里篇),启动《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志》编纂工作。该志现已完成初稿。该志从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的来源、习俗、文化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详细记述了木里藏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辉煌成就。2020年6月,木里藏族自治县史志办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要求,启动全县27部乡镇志、8个获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称号村庄的村志编纂工作,这些地情资料的编写,将对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 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 文史多样性和独特性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一)加大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力度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已成为各民族的普遍共识,很多优秀民族文化也已得到很好保护,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文化自觉,为今后民族文化挖掘、抢救和保护打下坚实基础。木里藏族自治县在民族文化挖掘、抢救与保护方面,已成功抢救诸如《木里政教史》等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并深入挖掘众多优秀民族文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木里大寺、俄亚纳西古寨等文物古迹维护。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培养和宣传,举办佛教盛会燃灯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深化社会各界的认知和重视,促进更多人积极参与其中。通过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如重走洛克路,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获得许多徒步旅游爱好者的赞誉。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应充分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定期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繁荣。
在充分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以此来推广特色民族文化。同时,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保留下来,确保民族文化仍可在原生环境下保存和延续。民族文化保护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实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木里特色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二)开发利用中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宝贵资源,拥有极高的产业化价值。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民族文化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不同民族文化拥有各自独特的价值,结合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进行针对性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获得可持续发展。发挥各民族的文化优势,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地域优势、经济优势,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综上,木里藏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县份,不同民族文化特色不同,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可通过产业化、市场化方法来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要协调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打造更多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曾英奎(政协十五届木里藏族自治县委员会副主席)
郭 娟(成都师范学院讲师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