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17:50:44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王桂香‖百年辉煌说通信

作者:王桂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2 09:25:31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百年辉煌说通信

王桂香

赵本山有部小品调侃农村落后的通信:“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这在以前确实是真实的场景。在以前,山川阻隔了人们的相思,通信成为一件极难的事情,远隔千里的人们传情达意靠的是流传千年的书信。小小的一方彩笺,承载着两地人浓浓的情思,“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是那个年代人们交流情感的唯一方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不仅解放了百姓的生活,更解放了百姓的思想。以前我的姑姑为了爱情,不顾家里人反对,毅然决然地为了心上人而远嫁外省,成了奶奶唯一的牵挂。古人一日不见尚且如隔三秋,姑姑这一嫁千里,奶奶更是牵肠挂肚、日思夜想。姑姑每月都会写一封信给奶奶聊以慰藉奶奶的相思之苦。奶奶不识字,每次接到姑姑的来信总是让我来念,可怜我一个小学生,字都认不全。但为了获得信封上精美的邮票和三颗大白兔奶糖的奖励,我只能一边翻新华字典一边给奶奶读信,不会的字要在上面标上拼音,因为奶奶隔三差五便会乐此不疲地让我反复读信。读完奶奶还会让我给姑姑写回信,对我来说这是比读信更艰巨的任务——奶奶说的全是方言,有些字词字典里根本没有,我只能全部用谐音取代,只能祈祷凭借姑姑的聪明才智乡音无改能够读懂。等我歪歪扭扭地写好回信,奶奶会从箱子里掏出一个灰色手帕,像变戏法一样层层打开,然后拿出一张一毛钱的纸币让我去寄信。一张邮票8分钱,一个信封1分钱,多余的1分钱我还可以买一个水果糖。每次奶奶听我读信时总是感慨万千:“要是能听听你姑姑的声音该多好啊。”可是信又不是录音机,除了硬生生的文字,怎么可能有声音呢?

后来,共产党领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一下子让人们燃起了勤劳致富的梦想。姑姑和姑父乘着改革的春风做起了服装生意,因为能说会道加上诚信经营,生意就像六月的太阳一样红红火火,赚的钱就像七月的暴雨一样哗哗不停。生意一忙,姑姑也就没时间写信了。为了做生意更方便,姑姑花3万块买了个“大哥大”,走到哪儿都能打电话。得知家里还没有电话后,财大气粗的姑姑通过邮局汇了3000元给奶奶,让我爸给装一部电话,这样联系起来也方便。那个时候装电话要收取初装费,30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电话装好后,奶奶颤颤巍巍地拨通姑姑的电话,听着电话那头姑姑不改的乡音,奶奶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全家也兴奋异常:想不到一根小小的电话线,竟能让远隔千里的人通过声音零距离接触。许是期盼了太久想要听到姑姑的声音,奶奶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两个人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聊了很久。直到吃饭的时间到了,奶奶才恋恋不舍地挂断电话。那个时候长途电话费1块2一分钟,奶奶人生第一通电话花掉了几十块钱,爸爸缴费缴得心疼。但爸爸没有告诉奶奶电话费很贵,反而和奶奶说电话费很便宜,只要想姑姑了就尽情地打她电话。奶奶电话里听着姑姑的声音总是意犹未尽,不停感慨:“只能听到声音,要是能看到人那该多好呢。”那时还没有可视电话,普通电话只有通话功能,怎么可能看到对方呢。

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领导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通信领域翻天覆地的变革,从2G到3G到4G再到最近领先全球的5G网络,中国的通信不知不觉间已走在了时代前列。款式多样、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集通信、支付、娱乐于一体的全新智能,在很多领域甚至开始逐渐取代电脑的功能。最让人惊喜的是,手机费用逐渐变低,由以前的双向收费到单项收费到取消漫游费,人们联系起来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便宜了。

吃过晚饭,奶奶熟练地拿起爸爸给她买的智能手机,麻利地解锁,点击微信,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姑姑视频聊天——“每日三省”:吃饭了吗?吃了啥?身体好吗?手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让奶奶和姑姑零距离面对面地聊天、说笑。姑姑再也不是文字之外奶奶的想象,也不是电话声线投射下扁平的人影,而是立体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女儿。看到姑姑鬓角的白发,奶奶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作势抚摸。对女儿的疼爱之情,通过智能手机的屏幕如洪流滚滚倾泻而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的发展、通信的进步,让“家书抵万金”的漫长等待变成“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空穿越,距离不再成为人们联系的阻隔。通信的发展折射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表现了科技水平的进步,更是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的进步。


作者简介

王桂香,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业余时间喜欢与书为伴,尤其爱好国内外文学名著。作品常见诸报刊杂志,在国内各项征文比赛中屡次获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