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17:50:44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龚政‖信仰的力量

作者:龚 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19 16:02:56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信仰的力量

龚 政

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是党章对每一名党员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远离革命战争岁月的我们,要深入理解共产主义理想,要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特别需要下一番学史明理增信的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要从我们走过的道路上去体会和认识。在这里,我想尝试借助历史的参照系,置身其中去切身体味一下信仰的力量。

革命早期的中共党员,大都拥有坚定的信仰。他们无不是愤懑于旧中国和劳苦大众遭受的压迫奴役,无不是为救国救民尝试了各种主义各条道路而不断碰壁,无不是发现了共产主义的救国真理而欣喜若狂。这样的党员,大都能经得起血与火的考验。

但1927年的那次考验,不只是血与火。北伐取得辉煌胜利,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孰料,反动派突然调转枪口,眨眼间,几十万党员和革命群众血流成河。当时的革命人士,普遍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切的迷茫与绝望,正如毛泽东所坦陈:“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更加令人绝望的还在后头。

八一枪响,党领导革命武装力量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却不幸在潮汕失败。千辛万苦聚集起来的2万革命力量瓦解溃散,周恩来被叶挺和聂荣臻用担架抬着,挤在一只小舢板上,渡海避难香港。

从南昌出来的部队,仅剩在广东三河坝担任阻击任务的一小股力量。就是这支队伍,也处于崩溃的边缘。

设想自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身处这样一个集体:队伍损失过半,与上下左右皆失去联系;四面都是敌人,随时面临地方武装和土匪袭击;时近冬天仍然身着单衣,打着赤脚在山谷小道上穿行,在林中宿营;没有群众基础,无处筹措粮食,常常饿肚子;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伤员得不到治疗;枪支弹药也得不到补充,战斗力越来越弱……

在此时,得知主力部队业已溃败,自己已沦为白色恐怖包围下的孤军。

你的师长早已离队,师以上党的领导人全部离队,团长也跑光了,营长、连长们结着伙,你带一个排、我带一个连公开离队。

你身边最坚定的革命者也纷纷提出:分散活动,换上便衣,到上海、到香港,另外去搞。

面对这样极端的迷茫与绝望,你该怎么办?

1927年10月,队伍行进至江西天心圩,一位普通中共党员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言行为“信仰”二字书写了实实在在的注解。

在关键时刻他振臂一呼:“大革命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在众人迷茫之际他点醒大家:“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他不是黄埔军官,不是高级将领,起义当时并没有被委以重任。在这一天之前,他的“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然而,他凭着火焰一样的激情,点燃和鼓舞了剩下来的干部、战士的信心,向即将崩溃的队伍树立起高山一样的信仰!

这名普通党员,他叫朱德。

800余人的队伍最后稳住了,鹑衣鹄面的残兵败将变成了闪耀的“火种”。队伍隐蔽北上进入湘赣边,辗转上了井冈山,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基础、战斗力的核心。

历史常常以他独有的方式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22年后蒋介石兵败大陆,三大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指挥这场大决战的多名高级将领,均出自1927年10月天心圩被朱德稳定下来的800人队伍中。

或许可以说,反动派最终是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的力量下!

合上历史的书页,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心中“信仰”二字,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概念。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共产党员经常面临缺衣少食的物质条件、餐风露宿的工作环境,经常面对敌人的屠刀和叛徒的出卖;每每找不到战友,找不到上级,找不到组织。在这种时候,有没有信仰、信仰坚定与否,导致的后果就是天壤之别。距离红船启航已整整10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用“提着脑袋干革命”,工作条件也好了,不再需要“人拉肩扛硬顶上”。但没有信仰的干部无疑是经不起困难、挫折、诱惑的,信仰缺失的状态推动工作肯定是要打折扣的。无论处于怎样的历史时期,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都不可能脱离信仰而生存和发展。

信仰不是盲从,不是迷信。信仰必须建立在刻苦深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共产主义是理想不是空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大批爱国者一旦开始接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则必然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帝国主义本质的分析、对剥削制度的科学阐述、对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道路所折服,从而水到渠成树立起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必胜信念。朱德在德国留学时用大量精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1925年又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他在革命理论上的不懈努力,其成果直接体现于这次天心圩整编。新时代的党员,同样应当重走革命先辈的思想历程,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不断在实践中揣摩、运用,实现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从而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那一天的天心圩,还有一名党员也上去讲了话。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能做失败时的英雄!

讲这番话的是当时唯一留下来的一个团指导员,他叫陈毅。

先辈言行中蕴含的信仰之力将指引我们迈向新征程!

注:文中史实均参考金一南著《苦难辉煌》(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