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17:50:44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徐建成‖朱德脚下的路

作者:徐建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16 14:55:51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朱德脚下的路

徐建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辞句吟在秋风里,刻在竹简上,描在帛上,写在纸上,印在书里,传诵在一代代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诸葛亮、杜甫、岳飞、陆游、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抑扬铿锵里……

在我读过的史料中,没听到朱德总司令在成为总司令之前或之后吟哦过这句经典;同样也是在我读过的史料中,我却分明看到朱德正用他的双脚在中国的丛山峻岭间,在德国和俄国的大地上真真切切力透纸背地写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是他从故乡仪陇步行到昆明讲武堂的一段路,翻山越岭,经风沐雨,长度约为2500里,他一步一步地行过,结结实实地踩过,没有一步踩虚,足足走了70多天,终于走到了,并且考进讲武堂,使云南讲武堂在40多年后,为培养过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而骄傲之至、荣幸之至!

在赴昆明前,他这个家乡私塾的前蒙童、顺庆官办中学的前学生、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体育学堂的前毕业生、仪陇高等小学堂的前体育教师在《致诸友》一诗中写道:“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他脚下这段投笔从戎的路,是他用穿着草鞋的双脚一步步完成丈量的。他没有钱用更便捷的方法去投笔从戎,他在顺庆求学在成都求学期间欠下的200多元大洋依旧还欠着家乡的亲友。从仪陇到昆明,他只有靠双脚,只有靠毅力,只有靠对未来的期望坚持着一步一步地行过。他穿烂了多少双草鞋,穿越了多少云雾?累了,背靠着松树歇歇再走;渴了,掬一捧溪水润喉……这漫漫2500里的山道,这区区2500里的山道,比起他10多年后行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确只能算是初出茅庐或是小试牛刀!

他脚下的路似乎越走越宽了——

草鞋变成上操的胶鞋,变成军官的皮鞋;独行变成带领队伍,步行变成骑马……

他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追随蔡鍔将军,他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战功卓著。在他投笔从戎的7年之后,在他30岁时,就已升任靖国军旅长兼泸州城防司令。他因当年求学而在家乡所借的200多块大洋也已归还,不再欠亲友的人情债。

他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并且说得上是功成名就。这位滇军少将旅长兼泸州城防司令在泸州剿匪除暴安良,深得百姓拥护。

1918年,在他32岁时,泸州百姓先后为他立了两块碑,一块是“救民水火”,另一块是“除暴安良”。其后,他在云南警察厅长的位置上也是坐得稳稳当当,说得上是风生水起。在昆明和在宜宾南溪,他已购置有两处房产,均有千余平米……

一介书生,炼成武将,艰辛探求,成效显著,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朱德脚下的路,似乎越走越宽广了,他还有什么需要求索的吗?

记得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句话:“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朱德之志不仅在于个人成家立业、丰衣足食、有吃有穿,应如他之言,他志在“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中国现状是没有帝制的半封建社会,各省都有各省的土皇帝,各有各的与中央政府分权的手段,所谓民国,就是统一旗号下的各行其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如朱德所在的滇军又再次与川军开战,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死伤者不是川人就是滇人,滇人与川人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兄弟相残呢?作为川人的朱德和作为滇军将领的朱德想不通,但他既无权改变现状,又不能不执行命令,他的苦闷,无处诉说,他只有一边迈开双脚继续行路,一边继续开动脑筋,吸收着新思想,在苦闷中寻找着一条真正能救民于水火的新的道路……

终于,他从朋友处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领头的是北京李大钊李教授和上海的陈独秀先生,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他已经读过共产党宣言等文献,他认为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主张就是他能寻到的一条崭新的道路。于是,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心毅然放弃高官厚䘵,继续迈开双脚,走自己的路——去参加共产党,去追随共产党,时在1922年春。

他已有一些薪金积蓄,不须再如当年一样徒步行路,一路舟车代步,他从昆明先到了重庆,与川军总司令刘湘和川军将领杨森见面。

刘、杨二位挽留他,希望他就任川军师长之职,他婉辞了。接风宴也就成了送行宴。

从重庆辗转到北京,但李大钊先生外出,一时不会回京。此时急切盼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新旅程的朱德如同是“端着刀头,找不倒庙门”的乡下献牲的农夫。

认准了的事,就一往无前。开弓没有回头箭,“能受天磨乃好汉”。朱德又再迈开双脚,远赴上海去找陈独秀。

到了上海,他与孙中山先生见面了。孙先生是他们同盟会的老领导,与他相见,便有重托。孙先生说,国民党内就是缺少像他这样能带兵打仗的将领,愿意赠他10万大洋军饷,请他回滇带领滇军讨伐陈炯明……他又婉辞了。他只说他另有去处,没有说他要参加共产党,要走一条崭新的路。

陈独秀先生客气地接待了他,很有兴致地听他讲叙着他缺衣少食的童年、艰难求学的少年和投笔从戎的青年时代。但当他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请求时,陈独秀不加思索地就拒绝了。陈独秀说共产党是工农群众的党,像他这样的旧军人,要经过长期考验,才能考虑能否加入共产党。因历史局限,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那时还没有武装夺取政权的理念,有的只是通过议会选举参与掌权的基本思路,没有认识到眼前这位是马克思派来的未来共产党军队的领军人物。陈独秀与朱德,也与武装夺取政权就此失之交臂。陈独秀未能设计出的蓝图,历史将交由毛泽东和他座前的这位前滇军少将朱德在几年后在井冈山去杀出一条血路来。

未来的中国红军之父朱德被陈独秀拒绝后依旧初心不改,又远赴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寻找共产党。终于,他与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相见了,几经聊天交谈,周恩来同意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在1922年11月,在他36岁生日前夕。

朱德脚下的路——有时有,有时无。有路时他不畏徒步劳累,无路时他心中有路、坚持寻路。路在哪里,路在脚下,路在胸中,路就在他的志存高远、艰辛求索之中。

1976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朱德委员长在病危时,对前来看望他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生产,为什么不能抓?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李先念用力握了握朱老总的手。这时,朱老总又说了3个字:“要抓好!”其时,周总理已于当年1月逝世,主持国务的邓小平又再次被打倒,李先念是协同华国锋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的老领导。如何坚持走好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全党全国全军特别是身居高位的仁人志士仍在艰辛求索中的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

次日下午3点1分,中国人民敬爱的朱总司令与世长辞,终年90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仪陇马鞍场走上天安门城楼走进中南海的伟人朱德,在他弥留之际,在他一息尚存之时,仍在为人民的温饱、为国家的强盛而不懈求索着……

“哪有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后人完全可以解读为1929年,他与他的亲密战友毛泽东和陈毅在中共中央九月来信前争议的继续。可惜当年参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已经仙逝,不能再让陈毅起草一个中央九月来信,不能再帮助他们作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古田会议决议——而这个工作,这个朱委员长的最后遗愿,在粉碎“四人帮”后,也必将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完成。

朱德脚下的路,就是一条不断求索、不断前行的通向远方的路,通向理想的路……

(作者单位:四川工人日报社)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