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17:50:44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蔡赛兰‖信仰是传承之脉 

作者:蔡赛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09 11:28:08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信仰是传承之脉

蔡赛兰

风无形,却能掀起滔天浪;水虽柔,亦能滴穿千钧石。信仰如风似水,好像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撑起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国家的荣耀,乃至一个民族的脊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920年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破柴屋里,有一个人在桌前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儿子应声答道:“够了,够甜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的时候,却发现红糖原封没动;再一看儿子,嘴里都是墨汁。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了粽子。这个人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他告诉我们,党的信仰是有甜味的,信仰是美味的!

建党100周年,信仰是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程,无数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祖国大地,让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号角响彻万里河山;人民子弟兵“哪里需要,哪里危急,我们就奋斗在哪里”,让抗洪堤坝牢不可破;科研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攻关,让飞天揽月、深海探索、北斗组网从梦想照进现实。正是因为对信仰的执着,让他们不惧风雨,一往无前!我们的理想,新时代的事业,只要有了这种为国家奉献一切的精神信仰,就会自觉以一种必胜的态度把负责的各项工作推进好,就可以汇聚不断前行的力量!党的百年历史也清晰地告诉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只有坚定不移树好党的信仰,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信仰是灯塔,激荡着担当的情怀。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知道有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有了信仰,就不会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就会为了梦想而默默付出。党的百年历史中有很多模范党员,他们中有很多是四川籍。四川具有浓烈的红色文化,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其中一万五千里在四川;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四川近70个县,占当时四川县份的60%以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人间奇迹都发生在四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四川写下光辉的篇章。邓小平同志是四川籍党员的杰出代表,他在1985年会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时指出:“我们说要有理想,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搞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条是爱国主义,就是要使祖国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具体讲就是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搞好。”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他才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擘画中国的发展蓝图,绘就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这是邓小平对疑问者的答复,更是信仰坚定的外显。

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就给地主打工。母亲告诉他,长大后要为穷苦人翻身出力。如果不是党的领导,如果不是参加抗美援朝,他可能像大多数人一样寂寂无名,黯然度过一生。但四川人的拼劲、党员的担当,让他面对山顶上敌人的火力点,面对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抛弃生死、勇猛出击,用血肉之躯,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人生定格在21岁的美好年华。很多人不知道的历史细节是,到达朝鲜战场一年多后,黄继光曾给母亲写下家书:“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线,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的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朴实的话最动人,更是对信仰最好的注脚。

四川人杰地灵,自古多豪杰。特别是信仰传承,生生不息。四川巴中的周永开,是原达县地委副书记,树立“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如一。新中国成立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岗还是离休以后,几十年如一日苦干实干,为推动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默默奉献,是百姓心中的“周老革命”。他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推动当地林业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巴中的莲花山林场从砍树的林场变成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也是在他的坚持下,曾经荒芜的花萼山在2007年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百姓的生活观念也从“靠山吃山”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背后的力量还是信仰在支撑,还是他“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生动践行。

作为一名老师,我非常喜欢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时代流传,千万个人就有千万种解读。但我独爱愚公对“挖山不止”的坚定信仰,正是这种信仰让他面对如“山”难题敢坚持,面对艰难险阻敢亮剑,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为子孙移出一条“光明大道”。这也证明一个道理,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不禁想到自己刚毕业时,人生迷茫,不知何往。好不容易找个工作,又困难重重,如果不是自己心中的梦想支撑,根本无法坚持下去,更不会成就今天的自己。初来乍到的我看x前辈,本来没有几个月他就要退休了,按说在他这个年龄按部就班就行了,不会有人说什么,但他却始终兢兢业业,永远干劲十足。我深受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以后有犹豫不决的时候都会想起前辈的模范力量,想起“信仰”二字,就干劲十足不再迷茫。回想起来,自己今天的一切,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信仰的支撑,它总会在关键时刻,让我选对人生的走向,激起奋斗的壮志,一路披荆斩棘、奋力冲刺。曾经有一个学生xxx,她是单亲家庭,父亲做零工供她上学。一年“六一”开庆祝会的时候,别的孩子穿得漂漂亮亮,早早来到学校;可就在学校附近,她却穿着带绒的旧外套,徘徊着不想去学校。我赶紧带着她跑了好几家商店,终于给她买了裙子、头花,为她梳洗,打扮得像个小公主。在孩子脸上我看到了节日的喜悦,也看到了我的爱带给她的幸福。记不清多少次,带学生看病,给学生付医药费,把生病学生带回家照料,像妈妈一样照顾留守儿童等等,有人说我傻,我却觉得值。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满心都是学生事,化作春泥也护花。我想这就是作为新时代教师该有的信仰吧!

古人说的好,“直而影正,以己以正而为人之标”。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唯有“学高”方能“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师大师生时,用“四有”定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塑造人的灵魂、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不讲条件讲付出、不论待遇论奉献,把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当作毕生追求,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人心田,用无私大爱温暖每一位孩子的心灵,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人的信仰。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如今,“十四五”开启了新征程,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新的梦想更需要靠信仰去支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要怎么做?我们能怎么做?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用卫国戍边、不能抗灾救人,那我该怎么去体现自己的信仰?那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想这就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使命——立足岗位职责,担起青年使命,勇做时代之光!

(作者单位:马尔康市第三小学学前教育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