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17:50:44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千年蜀道难,教育花盛开 ‖ 赵立策

作者:赵立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27 22:16:30 浏览次数: 【字体:

千年蜀道难,教育花盛开

赵立策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最高层面,充分显示了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极大重视。教育兴,百业兴。教育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四川省剑阁县教育经济的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剑阁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山区,属于剑门蜀道的核心地段。这里地势偏僻、山势陡峭,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是对剑阁生动形象的描绘。1000多年来,尽管剑阁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和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受到地方条件限制,教育相较于全国或全省其他地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直到民国时期,全县也仅有1所普安小学、1所剑阁简易师范学校两所公立学校,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治穷先治愚,教育需先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56个乡镇都建起了公立小学、幼儿园和初级中学,剑阁中学还成为首批全省重点高中。为发展职业教育,剑阁职业高级中学还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学校。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为各大高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质生源,也为全县培养出众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为促进剑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袭击了剑阁县,给各行各业都造成极大损失,全县学校也遭受了重大创伤。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剑阁县,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全县所有受损学校房屋全部得到改建或重建。剑门关高级中学劫后重生,先后配套建起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和现代化的学生公寓。教学软硬件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近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成为声名鹊起的新式洋务学堂。

处于剑阁县新县城下寺镇的龙江小学,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近年来更是凤凰涅槃,重新焕发了生机。龙江小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只是一个在祠堂里的私塾学堂,如今已建成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拥有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师生员工近3000人的综合性学校。先进的育人理念是这所学校的显著特色,学校尊崇清代著名教育家、文化名人李榕“耕读为本,五育并举”的办学思想,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不仅把学校办成了亭台楼阁式的公园学校,还建设有高标准的足球场和田径运动场。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校园足球联赛冠军,四川省足球基地布点学校、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和广元市教育可持续发展先进学校等殊荣,成为享誉川北、扬名川陕甘3省的名校。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剑阁经济的腾飞,也为教育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机会。

为加强剑阁与广元、绵阳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度融合,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址下寺镇。伴随着剑门工业园区的发展和剑门关旅游业的日渐兴旺,下寺镇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经剑阁县教育局多方调研,报请剑阁县委县政府批准,在下寺镇雷鸣社区和拐枣社区先后设立了剑门关实验学校和剑门关香江国际实验学校,大大缓解了当地孩子上学难问题。与此同时,剑阁县委县政府还未雨绸缪,从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着想,引进高标准的剑门关天立国际学校,大大丰富了剑阁县的办学模式,为剑阁教育乃至经济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千年蜀道难,教育花盛开。在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剑阁县教育局引导全县教职工深入开展“学党史,教育奉献我争先”“感党恩,成才路上阳光行”等主题活动,认真学习党史,时刻铭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经济腾飞和人民幸福。剑阁县教育局组织局机关党员干部一行专程到剑门关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为烈士清扫陵墓,以实际行动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自己的祝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剑阁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培养出数十万莘莘学子,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谱写出剑阁教育发展的崭新篇章,更让剑门蜀道名扬天下。作为剑阁教育人,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纷纷表示要发愤图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描绘剑阁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赵立策,笔名“青苹果”,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四川省剑阁县教育局。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立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