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11:31:5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刘德元‖成渝交通:从驿道到高铁

作者:刘德元 来源: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05-13 10:05:15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征文启事:四川省地方志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

投稿邮箱: 421551703@qq.com

截稿时间:2021年6月30日

主办单位将根据作品征集情况,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分文字作品、影像故事2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川观新闻将为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作宣传推广,搭建线上主题展区,面向全省千万用户展示优秀作品。《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将择优刊发征集作品,所有获奖作品将结集公开出版;川观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四川共青团”官方微博等平台将择优宣传推广获奖作品。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成渝交通:从驿道到高铁

刘德元

成渝古称巴蜀。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前,巴蜀泛指四川省,东部为巴,西部为蜀。四川行政区划调整后,官方意义称成渝(川渝),文化意义称巴蜀。

从驿道到成渝高速:大地微凉,历史前行慢悠悠

巴蜀两地地理距离约400余公里。这里所说的巴蜀两地,主要是指从成都到重庆之间的地理概念。成都3000年地名不改、城址不变。重庆古称江州、渝州、恭州。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地名沿用至今。

古时候,巴蜀交通主要以水路为主要通道,从成都到重庆,靠水路工具由锦江进入岷江,经眉山、乐山至宜宾而入长江直达重庆。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就是他在岷江清溪口进入长江直下渝州(重庆)发出的感叹。但水路相较陆路而言,水运速度慢,顺水激流则险,溯水需要人在岸上拉纤,险滩不断,经常船沉人亡。故而,隋唐以降,巴蜀两地陆路交通兴起,袭称驿运,又呼驿传、邮传。初创时,仅是为官员来往接送、公文传递、设置驿站而征发徭役建立的一种制度。后来由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驿运的范围扩大,军事物资、贡品公物均归驿运运送。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是抗金的重要后方,朝廷的敕书、金牌、赏赐下发很多,四川地方的“平安报”需时时上呈,为完成繁忙的传递任务,蜀帅邱宗兴特创设“摆铺”,以健步者四五十人接力传递,从成都出东门,越龙泉山(史称东大路),不足一月即可往返成都至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一次,大大缩短了公案的传递时间。

清代康、雍年间,朝廷大力整顿全国驿运,在驿道上分设驿、塘、台、站、所、铺,分别为接送官员、运送公物、传递公文、解押囚犯、运输军需服务。此时,成都到重庆之驿道——东大路更趋繁忙。

东大路全程800多华里,沿途设有五驿、四镇、三街、七十二场,共十站路程。五驿为龙泉驿、南津驿、双凤驿、来凤驿、白市驿,四镇为银山镇、椑木镇、李市镇、太平镇,三街为杨家街、史家街、迎祥街。驿站间分设铺,每十里至三十里复设铺司,步递州县公文。清乾隆版《内江县志》记康熙六十年(1721年)驿站间,资中境八铺,分别是:跳墩铺、双石铺、新安铺、珠江驿(并铺),回跨沱江过唐明渡铺、莲池铺、金紫铺、银山镇铺。内江境九铺,分别是:石溪铺、史家铺、三堆铺、丛林铺、底塘铺、乐贤铺,再跨沱江越椑木铺、长堰铺、石梯铺。隆昌境九铺,分别是:双凤驿铺、太平铺、锯子铺、下马铺、底塘铺、白鹤桥铺、石燕铺、李市镇铺、蒋家寺铺。

东大路路面宽的地方近10米,最窄的地方也有三四米,可容两匹驮马相向行进,而不必择地停步相让,这在全川驿道中可谓最宽阔。但从成都出东大路,川中丘陵起伏,绵延逶迤,其中龙泉山、歌乐山两段最为陡峻。地图上标示,龙泉山最高处山泉铺海拔850米,俗称“山顶上”。从山顶回望成都,林盘棋布,苍翠欲滴,川西坝子尽入眼底。川东歌乐山标高为700米,回望川中丘陵,云海苍茫,群峰耸秀。这两段路坡度大,有的地方已接近公路允许的最大坡度百分之八。行进时,空手行人也十分费力,负重行走者的感受也就可想而知。

历史运行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驿运事务改归邮传部管理。民国建立,为铲除前清夫役制度,于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全国驿站,废除驿运制度。驿运废除之后,成渝驿道“东大路”除邮务由官方承办外,原驿运事务尽归民间运输行业之大帮、轿行、力行等经营承揽,驿运日渐式微。

民国十年(1921年),刘湘任湘川总司令。此时机械化交通工具——汽车开始出现。根据当时情况,从成都到重庆,亟需一条从陆路到重庆的交通运输线。

1921年8月,为筹筑成渝公路,刘湘向四川省政府提出,在原东大路(驿道)的基础上修建成渝公路方案,四川省当局颇以为然,议案经省议会通过,但终因筹款非易而流于空谈。次年2月,省道局成立后,将成渝公路列为全省拟建6条省道之首,在成都设立督办成渝马路事宜处。1922年4月,省道局聘请匈牙利人肖飞与美国人贝克负责测量,并得到前成渝铁路勘测队多人协助;5月,组成两个测量队,肖飞负责测量成都至内江段,贝克负责测量内江至重庆段。10月,测量完成。

成渝公路分为成简马路、渝简马路两大路段分别修筑。民国十三年(1924年),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四川分会倡修成都至简阳石桥井(石桥镇)的成石马路(后延伸至简城),并更名成简马路。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成都至简阳建成通车。史称“成简马路”。

成简马路完工后,成立了资简公路路政局负责修路事宜。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资简公路动工,由驻军和民工修建。简阳县负责修筑简城至杨家街的尹家沟二道桥(简资交界处)路段,二道桥以下由资阳县负责。民国二十年(1931年),资简公路完工,长76公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渝简马路与成简马路接通,至此,成渝公路历时12年建设全线贯通,全长450公里。

1938年初,抗战全面爆发不久,国民党中央政府下令全国实行交通工具统制,举凡火车、汽车、畜力车、人力车、船舶(船只)、铁肩队、棒棒军等均属统制之例,均应为抗战服务,决定重新起用已废除了20多年、能有效征集民间运力、分站运输的古老驿运制度,为战时运输服务。1940年10月,四川驿运管理处在成都成立。从成都到重庆,沿途调集大批人力车、畜力车、木船等,水陆并发,集运政府在川西地区征购的粮食,内江地区的蔗糖、酒精,自贡的盐巴,转运至重庆、川东,继而发往湖北第六战区支持前方抗战,对全民族的抗战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成渝公路先后经数次大修和加宽,到1949年,路基宽6至9米,路面宽4至6米。到1990年,成渝公路路基加宽到7至11米,路面宽5至7米,但仍不能满足运量之需。

1990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渝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3年5月,成都至简阳段59公里建成通车;1995年9月,成渝高速公路全线竣工,全长340.2公里,比原成渝公路缩短98公里。成渝高速公路是国家和四川“八五”期间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对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成渝铁路: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铁路建设做出贡献的英雄儿女

我们把时间倒回至1950年初,四川刚解放,百废待兴。那时,成都是川西行署所在地后来的四川省会,重庆是川东门户西南局所在地;重庆作为水运中心、战时“陪都”和工业重镇,地位在西南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然而,成都至重庆当时仅靠一条成渝土公路作为运输通道是不够的,因此,修建成渝铁路势在必行。

成渝铁路的修建历尽艰辛。早在1903年,在成都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省级铁路公司——川汉铁路公司。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川督即有“拟筑”成渝铁路之志。民国二年(1913年),委托总办并拨款用于勘测。成渝铁路从“拟筑”到修筑,历经清朝末年、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却都因国力贫弱,军阀混战,官员腐败而成“一枕黄粱”,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铁路是寸轨未铺。

然而,历史没有再让人民等待,中国共产党不会再让人民等待。新中国成立后,在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下,重庆刚解放一周,就将成渝铁路的修建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在成都举行。邓小平莅临致词,贺龙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当日,筑路一总队高举旗帜,开赴九龙坡、油溪工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成渝铁路的建成在当时来说堪称奇迹。

首先,当时正值清匪反霸时期,西南军区抽调指战员3万余人,率先承担筑路任务,“我们的军队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剿匪一边筑路。”同时,四川各行署先后动员近10万人参加筑路。

其次,人力有了,但钢轨从哪儿来也是一大难题。作为当年唯一具有钢轨生产能力的第29兵工厂(后改名101厂,现重庆钢铁厂)攻坚克难,成功轧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第三,修建铁路还需大量枕木,全川百姓就发起捐献枕木的热潮。有人将修新房娶媳妇的干木料捐出来,有人将珍藏多年的樟木、楠木捐出来,有人甚至将自己做寿材的棺木也捐了,累计制成129万根枕木。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支援西南,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源源不断经长江、沱江运往成渝铁路建设工地。10万筑路军民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凭着铁锤、钢钎、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白天挥汗如雨,夜晚火光冲天,夜以继日挖土方、建涵洞、开隧道、架桥梁,沿线许多桥梁、隧道都用当地石料修建,节约了大量资金。在建设过程中,两年工期涌现出劳动模范24000多人,有近100名建设者献出了生命,近1000人不同程度受伤。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举行通车典礼,8万多人从成都火车北站广场排到人民北路,万人空巷;火车汽笛响起的时候,人群欢声雷动,场面之壮观,不少人喜极而泣。

为纪念修筑成渝铁路10万民工大军的历史功绩,缅怀在筑路中献身的民工英雄,1952年9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西南铁路工程局决定,在内江梅家山修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次年春又在纪念堂前40米处修建了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毛泽东主席为此亲笔题写“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后来的宝成铁路)。

1987年12月,成渝铁路电气化工程全线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4月,四川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指出,对成渝铁路等既有干线铁路进行扩能改造。

成渝铁路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及其驾驭、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而且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改变了四川交通格局,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后来的四川“三线建设”都有着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意义。

成渝铁路通车后,沿线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祖国各地,沿线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1992年的3218元。1998年,成渝铁路全线路运营能力达到2876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设计能力的14.3倍。2004年,成都至内江段完成应急扩能改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2012年,成都至内江段图定通过能力37对,实际开行列车36.6对,能力利用率达98.92.%

至今,成渝铁路仍是联系成都与重庆及其所辐射的川西川东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为成渝经济带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渝高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我国又一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成渝高铁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10年3月,成渝高铁重庆路段正式投入建设;2010年11月,四川路段正式投入建设;2015年12月26日07:50:00,成都东站——半边山线路所区段正式投入运营;2018年1月25日09:24:00,半边山线路所(不含)——沙坪坝站区段正式投入运营。

成渝高铁又称“成渝客专”,是沪蓉快速客运通道及沿江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采用双线无砟轨道,起于成都东站,途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大足、永川、璧山、九龙坡、沙坪坝,止于重庆站,全程运营里程30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成渝高铁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网中沪—汉—蓉高速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端与西成高铁、成绵乐城际铁路相连,东端连接渝万城际铁路、渝贵铁路,南端与内自泸高铁相衔,是成渝经济区综合交通网的骨架和成渝地区对外快速客运通道。

成渝高铁的开通,是充分发挥成都、重庆这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2020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成渝地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近年来,四川、重庆两地在川渝毗邻地区谋划建设9个各具特色跨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体制机制。按照“全域一体、毗邻突破、平台共建”思路,高水平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推进机制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

“历史长河浩荡前行,精神之火生生不息。”成渝(川渝),不仅仅只是官方意义上的称谓,更重要的是,巴蜀一脉传承的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

[1]成都方志【锦官故事】四川地区的驿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2]《内江市志(1935-2006)》开明出版社 2020年12月

[3]《重庆市志·交通志(1986-2005)》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7月

[4]百度:成渝高速、成渝高铁

作者: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