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三峡移民精神永放光芒||谭光华

作者:谭光华 来源:重庆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20 13:47:20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峡移民精神永放光芒

谭光华

1956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武昌畅游长江后,挥笔写下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其中一句“高峡出平湖”,更是磅礴大气地擘画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半个世纪后,凝聚几代中国人心血和智慧的长江三峡工程终于建成,成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在浩繁复杂的三峡工程建设体系中,移民工作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一环,三峡工程移民涉及淹没地域之广,移民人数之多,开创人类文明史上大规模工程移民的先河。重庆市万州区全区累计动迁人口26.3万人,移民规模占到重庆总量的四分之一,库区总量的五分之一,被誉为三峡工程第一移民大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长坪乡,是万州区移民先行乡镇。面对三峡移民艰巨重任,长坪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多方帷幄,团结带领全乡民众,于1999年9月正式开启外迁移民安置的历史大幕。

欢送移民外迁

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到了长坪乡。根据上级指导要求,淹后人均土地达不到0.8亩的区域动员外迁,高于人均0.8亩标准的可灵活采取就地后靠安置办法。长坪乡沿江列入首期淹没区域包括长坪、绿山、树河等三个村,淹没后人均土地只有0.2-0.3亩,远低于上级建议的人均生产生活基本保障标准。既然不能就地后靠,那就只有动员外迁。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长坪乡党委政府在全乡辖区范围内提前开展移民宣传动员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做稳做实,除了通过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广泛宣传外,乡党委政府还带领全乡党员干部分为多个工作组,下村组,到田间,蹲地头,进院落,入农户,刷标语,贴告示,拉横幅,抓住一切机会与民众促膝谈心。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思想交流和深入动员,沿江淹没区大多数民众愿意响应号召,配合移民外迁。到了当年六七月份,突然有少部分老人开始心存疑虑。老人们认为,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在当地,到老了还要背井离乡,心里总觉得过不去。这些老人要求留在家乡选择就地后靠安置,老来图个落叶归根。老人们的传统思想很快影响到了家庭思想,家庭思想又影响到了群体思想,带来系列连锁反应,给刚刚有所起色的全乡移民思想动员工作带来了不小冲击。

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要做好这些老人的思想动员工作,只有当着大家的面,再次静下心来掰着手指头一起分析问题。与沿江丘陵区不同,长坪乡后乡片区多属高山林区、薄田瘦地和陡坡耕地条件,后乡人均耕地面积原本就很少,是全乡发展最落后区域。如果淹没区移民就地后靠安置,将使后乡人均土地占有面积降低到0.3亩水平。选择就地后靠安置,不仅无法保证整体基本产粮吃饭要求,反而更使落后片区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有人提议,在后山毁林开荒弥补增加耕地总量,提高人均土地面积。对此,乡党委书记谭功德为大家耐心分析道,毁林开荒无异于杀鸡取卵,必然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给库区未来生态建设带来巨大隐患,最终得不偿失。乡长张进也替大家分析道,树挪死,人挪活,与其大家困守在一起,还不如找个条件更好的地方安居乐业,老人随儿女到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既是让自己老来身边有亲人相伴,也是支持自己子孙后代实现持续发展。在乡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的耐心疏导下,大家终于认识到只能另谋出路。

前期思想动员工作总算有了成效,但接下来这么多人该迁往哪里?谁愿意接收?怎么迁移?在上级没给长坪乡下达外迁移民指标之前,不仅一切都是未知数,而且还需要自寻出路。移民外迁工作涉及生产安置和生活安置两大方面,而保障民生又是解决移民问题的头等大事,是保证移民工作稳步推进的可靠基石。面临的系列问题就像一块沉重巨石,压得长坪乡党政领导班子喘不过气来,大家再次感到焦头烂额,一筹莫展。关键时刻,作为领头羊的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保持了清醒头脑,两人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带头给全乡党员干部打气,鼓励大家不能抱着等待思想,要多找渠道,多下功夫,敢于同时间赛跑。

1999年8月18日,长坪乡干部吴宗前和王华龙去往万州五桥办理公务,工作人员周娟顺手递给他俩一张昨天的《万州日报》,上面正好刊登了一篇湖北草埠湖农场制定优惠政策接纳三峡移民的新闻报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篇报道就像一场及时雨,给长坪乡移民外迁工作无疑带来了启发。

书记谭功德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这跨省安置、自主外迁不失为好办法!谭书记赶紧组织召开乡党委会专门讨论这事。会上,同志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反复讨论酝酿,乡党委会最终作出一个大胆决议——“组织集体考察,推行自主外迁。”既然草埠湖方面主动伸出了橄榄枝,那就想方设法从那里破局。乡有线电视站当天就将湖北草埠湖制定移民优惠政策的消息播发出去,让全乡民众家喻户晓。

1999年9月21日,《万州日报》又报道了云阳96位移民成功落户草埠湖的新闻。谭功德觉得此事不能再拖了,必须早过去早打算才行。9月27日,长坪乡党委政府带领9位移民户代表组成的移民外迁安置考察组连夜启程,前往湖北草埠湖一二三分场实地考察。经过考察组反复踏勘,反复比较,一致认为湖北草埠湖地区适合移民安置。草埠湖位于号称“鱼米之乡”的湖北江汉平原西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又是湖北省老牌农垦区,土地保有量和粮食稳产量自然不在话下。草埠湖管理区向考察组推荐了花果山片区。花果山,名字听着不错,其实并没有什么花,更没有什么果,所谓的山,也只是比周边平坦地形略微突出的小土丘而已,与三峡人常说的山是另外一个概念。好在当时的花果山片区正处于尚未开发的荒芜状态,只要经过合理开垦改造,就能拥有成片的良田厚地,远比家乡的土地条件优越。接到考察组的情况反馈后,长坪乡又立即发动树河村首期移民代表前往考察。相对优越的安家落户环境,加上充裕的人均土地拥有量,完全符合所有代表的期望。

10月中旬,草埠湖管理区移民办派出专人来到长坪乡,衔接协调移民接纳工作事务,并与当地的移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接触。长坪乡政府也及时向上级部门万州区五桥移民局报送请示材料,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支持。为了稳妥起见,12月6日,乡长张进、乡长助理方文田、干部吴宗前等又组织带领43位移民户代表前往草埠湖郑家坡实地考察,并会同草埠湖管理区的领导同志召开座谈会,两地正式签订了移民安置合同。不久,长坪乡首批移民户与政府达成意向性协议。由于长坪乡移民自主外迁工作在万州区开了先河,与移民签订的系列法律文书缺乏参考蓝本,长坪乡只好摸着石头过河,由乡长助理方文田同志牵头,经过多次起草,反复推敲,最终出台了既保障广大移民整体利益,又保证全乡移民工作稳步推进的系列文本。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地筹备,首批移民户正式签订了《生产安置合同》《生活安置合同》以及《补偿协议》。为确保长坪乡首批外迁移民得到妥善安置,2000年1月17日,万州区五桥移民局派出考察组再次赶赴草埠湖管理区,就安置环境、容量、优惠政策等作进一步考察和磋商协调。

2000年1月25日,长坪乡首批54户237名移民正式踏上外迁之路。为保障移民搬迁安全有序,长坪乡党委政府发动乡、村、组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落实分片、分组、分户承包责任制,积极帮助各移民户做好打包收拾、清理协调、登记分组和善后工作。政府组织车船包接包送,全程保驾护航,将首批237名移民安全顺利地护送到了湖北草埠湖移民安置地。

为落实“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移民外迁安置工作目标,长坪乡党委安排乡长和分管副乡长等党员干部亲自前往草埠湖移民安置地,与移民群众同吃同住,驻点开展住房交付使用、移民资金兑付、生产生活安置等各项具体工作,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两地共同争取到移民专项资金,在移民安置地修建了移民希望小学校,彻底解决了移民子女就近上学困难问题。

万州区长坪乡码头牌坊(作者摄于2021年)

通过移民驻地干部长达一年时间的协调帮扶工作,迁移到湖北的首批移民终于成功融入当地社会,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生产生活新秩序,部分移民还成为当地的发家致富能手。至此,长坪乡首批外迁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草埠湖移民试点工作的成功开展,为长坪乡后期一千多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探索了新路,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成为万州区移民外迁安置工作典范,为万州区组织实施全区大移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作用。

万州区长坪乡新景(作者摄于2021年)

从长坪乡移民到万州区移民,再到三峡百万人口大移民,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举。其中的峥嵘往事,充分展现了百万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甘于奉献的博大家国胸怀,充分展现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断攻坚克难的三峡移民精神。

来源:重庆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谭光华(重庆市渝中区作家协会秘书长,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重庆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