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永远的“八一精神”——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十年研究成果主题报告(中)‖周根保

作者:周根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08 16:52:25 浏览次数: 【字体:

永远的“八一精神”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十年研究成果主题报告(中)

周根保

二、对“八一精神”内涵的解读

南昌市委、市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八一起义的宣传,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士对此也卓有成效地工作。

特别是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十多年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承担起“八一精神”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提炼工作,在深入研究、探讨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依据“论从史出”的原则,进行了深入论证。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对“八一精神”的解读是——

听党指挥,坚定信仰

这是八一前辈忠诚理想、历史自觉的集中表现。是“八一精神”的政治灵魂。

南昌起义的基本力量,是贺龙、叶挺领导的队伍,在党的指示面前,贺龙、叶挺表示了坚定的支持,这是南昌起义得以胜利举行的前提和保证。据此,我们把“听党指挥,坚定信仰”,列入“八一精神”首条。

史料记载,南昌起义全过程,是“听党指挥”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

“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⑩

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代表党领导了八一起义。

八一起义是改组后的党中央面临严峻形势,快速坚定地作出的重要决策;

“党的前敌委员会”,是党对军事领导的创新的形式;

参加起义的部队,是党所掌握和受党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中的部分队伍;

起义部队中的党员,在最紧要、最危急、最艰苦的关头,形成了坚强的核心。

南昌起义英雄事迹,留给后人最深刻的记忆,是起义领导人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

贺龙起义前就坚定地表示:“我完全听党的话,党叫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他在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共产党。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以贺龙为代表的进步武装力量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始终听从党的指挥,团结在前委周围,沿着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方向运动。

贺龙、郭沫若在南下广东抵达瑞金时,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听党指挥”最鲜活的事例。

叶挺的部队是起义军的基础力量,他在党的指示面前,毫不含糊,坚定不移。在起义组织指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朱德同志在起义军主力遭受挫折后,在天心圩起义军余部面前的讲话,树立起高山般的信仰丰碑。他鼓励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中国也一定会有一个“一九一七”。

他和陈毅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带领起义部队走出困境,走向胜利,以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周恩来在汤坑之战后召开的领导人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要有继续奋战在党的旗帜下的决心,并根据张太雷传达的中央命令,对起义军人员作了妥善安排,有效保存了革命火种。

起义军保留下来的革命火种,根据党的指示,奔赴新的战场,开展新的斗争,为实现党的目标继续奋斗不息。

起义军将士永远奋战在党的旗帜下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建军实践中不仅得到继承,而且不断丰富发展。

“听党指挥,坚定信仰”这个印刻在起义将士心灵深处的鲜明标记,已穿过时空,在人民军队成长历程中,成为我军始终不变的军魂。

力挽狂澜,敢为人先

这是八一前辈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生动体现,是“八一精神”鲜明特色。

南昌起义前夜,共产党人、革命人民,血流成河,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危急关头……

是等待死亡,还是挺起胸来,奋起反抗?

南昌城头的枪声,使人们在迷茫中看到希望,在逆境中看到前进的力量。

我们把“力挽狂澜,敢为人先”,列入“八一精神”内容之一,就是基于“功在第一枪”的壮举。

历史表明,南昌起义,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迎着蒋介石的屠刀,顶着共产国际的压力,独立自主地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这一伟大壮举的原动力,既来源于共产党人坚守信仰的力量,也来源于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民族英雄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人民军队成长史经验时说:“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11]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在八一起义中,还体现在起义领导人敢于担当的政治气魄和敢闯新路的革命勇气。

面临强大的敌人,南昌起义首先要解决的是:“敢不敢”的问题。

在起义前夕的前委会上,周恩来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睿智和胆魄,智斗张国焘,是南昌起义中精彩一幕。经过两次激烈争议,终于冲破共产国际的束缚,顶住张国焘的压力,审时度势,做出“还是干”的决策,南昌起义终于得以举行。

回顾八一起义的历史进程,在没有现成理论指导、没有实践经验借鉴,特别是遭受主力受挫、历经艰难险阻的环境下,艰苦探索旧式军队改造和无产阶级新军队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在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原则等诸多重大问题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起义军主力南下广东失败后,朱德、陈毅在起义军余部行将溃散之际,力挽狂澜,在赣南开展以“天心圩整军”为开端的“赣南三顿”,率领起义军余部,把作战目标由进攻城市转为占领农村,把作战形式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第一次将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帜,第一次探索了“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雏形,率先实现军事战略转变。

在湘南暴动中坪石大捷,起义军以一个团的兵力粉碎了许克祥五个团的进攻,以游击战的战法,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八一起义中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首创精神,不仅体现在打响“第一枪”,而且体现在起义进程中诸多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

百折不挠,英勇顽强

这是八一前辈坚强勇猛,前仆后继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八一精神”独特品质。

起义军主力南下广东,遭到敌人重兵围剿,兵败潮汕……

但纵观南昌起义全过程——

队伍没有散;

火种没有灭;

旗帜没有倒……

起义军余部在西进千里转战中,遭遇4万多敌军的追堵围歼和劳师远征、补给不济以及“失联”等种种艰难困苦,起义部队殊死拼搏,浴血奋战,战胜了前进路上的种种困难,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三河坝保留下来的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摆脱重兵追击,转战闽西、赣南、粤北、湘南,发动著名的湘南起义后,毅然奔向井冈山,实现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朱毛会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萧克是起义军主力失败后,突出重围,坚持异地斗争的杰出代表,他历尽千难万险寻找党组织,发扬愈挫愈勇的精神。他于1928年1月回到老家湘南,找到当地党组织,组织了倚石独立营,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劣绅,积极参加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是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注释。

诸如此类的英雄壮举和历史事实充分说明,“百折不挠,英勇顽强”是八一起义将士历经挫折而不屈服、受尽磨难而不气馁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为民奋斗,无私奉献

这是人民军队的宗旨,也是八一前辈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是“八一精神”的核心内容。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和骨干力量,他们在革命处于最低潮,前景最渺茫的时候,放弃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舍身报国,为了救国救民,他们义无反顾,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聚集在党的旗帜下,投身南昌起义。

基于这一史实,我们把“为民奋斗,无私奉献”作为“八一精神”核心内容。

贺龙、叶挺在告官兵书中写道:

“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

起义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使命,这是起义军提升战斗力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展望我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时说:“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2]

为民奋斗,无私奉献,贯彻了南昌起义的全过程。

中共中央将“土地革命”确定为八一起义的目的,明确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和“救国救民”的口号,这不仅明确了八一起义的目标,实际上也指明了新生人民军队的宗旨,具体地历史地回答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重大问题,彰显出这支革命队伍与历史上任何由统治阶级掌握的军队的本质区别,成为起义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力量源泉。

8月1日,起义军在南昌激战4小时,歼敌3000余人;

在南下途中,壬田遭遇战和会昌攻城战,起义军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

在汤坑战斗,尽管遭受失败,起义军不足六千人,战斗两天两夜,打垮敌军三个精锐主力师,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

不少同志为了“救国救民”,流尽最后一滴血,英勇事迹不胜枚举,可歌可泣。

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兴起和苏维埃第一个政权的创建就是典型事例之一;

为了“救国救民”,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在突破重围、艰苦奋战的条件下,仍然不忘八一起义的根本目标,在转战赣粤湘南途中,积极开展按口分田、插标分田运动,大力创建苏维埃政权……

八一起义留下的历史轨迹说明:八一起义之所以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武装起义,而且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分田运动和苏维埃创建等诸多工作,其原因在于牢记了起义的根本目标和“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总之,救国救民,为民奋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宗旨,也是“八一精神”的核心与基石。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上述“八一精神”的表述,既集中体现了八一起义前辈的精神风貌,又是新时期特别需要继承和弘扬的革命精神。

“八一精神”,在人民军队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八一精神”随着军队的成长而不断丰富,永远成为激励人民军队和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未完待续)

注释:

⑩[11][12]《求是》杂志,2022年15期。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