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儿时的腊八粥‖陈蓉

作者:陈 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8 15:00:15 浏览次数: 【字体:

儿时的腊八粥

陈 蓉

在癸卯兔年的岁末,一个温馨而充满魅力的节日——腊八节悄然而至。我守在灶台旁,盯着灶中升腾起的火舌,眼前浮现起儿时腊八节煮腊八粥的场景。

腊肉和腊骨,融入粥中,均匀搅拌,粒粒分明。腊八粥的黏稠米汁紧紧裹住这些美味,再加上折耳根的独特风味,自家种植的花生、大豆、蒜苗、葱花,一同盛入汤匙。油水与各种食材的香气在舌尖上交织,仿佛上演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戏剧。每种食材都独领风骚,各不相让,令人回味无穷。时至今日,回想起那种滋味,仍能感受到那萦绕在记忆中的余香。

腊八节到来之前很久我便开始期待,等盼到头一天放学的间隙,无论是阴雨绵绵还是寒风呼啸,我都满心欢喜地踏上田埂,挑折耳根,在一望无垠的土地上留下一串属于我的脚印。母亲知道我馋腊八粥,头天便非常配合地准备过节的食材:剥花生、泡大豆,买豆干、米豆腐。

我喜欢看母亲从柜子里取花生的动作。柜子的高度齐母亲的胸口,我总是屁颠屁颠地把家里最结实的小板凳端到柜子前,恭恭敬敬地请母亲站上去。无论藏花生的口袋放得有多深,母亲探下身去,总能轻轻松松地拿出来。母亲把花生藏得那么好,是为了防老鼠。母亲总说我们是“小老鼠”,想必也是为了防我们偷吃。要不然,等到这么重要的腊八节,花生这种必备的腊八豆就颗粒无存了。母亲的两只手揪住花生口袋的两角,抻了抻嘴,使劲往上一提,再泄力往下一丢。看着满当当的花生口袋砸在地上,却只留下轻轻的声响。

好的腊八粥需要严格的食材配比。母亲从来不用别的测量工具,她的手就是最好的量筒,三把刚好剥一小碗。平日里有机会吃花生的时候不多,虽然我总是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但是为了腊八粥,我通常会自觉地抑制住贪吃的冲动。因为腊八粥的魅力远超过偷吃花生米的滋味。

记忆中,腊八节总是在上学期间。平时我总是积极地去上学,但每到腊八节的早晨,我却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只想守在灶台边。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灶中升腾的火焰,心中充满期待,想要亲眼见证母亲割下挂在墙上的腊肉,观察它的肥瘦比例,并好奇她会切成什么样的小颗粒,再与大米、花生、大豆混合在一起放入锅中……

母亲哪能看不透我的心思,总是嗔怪我是贪吃的“小老鼠”,让我只得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了家门。

在期待中度过的上午是美妙的,但因为总是想着即将到口的腊八粥,平日里第4节课才有饿的感觉,这天肚子在第2节课就开始响起咕咕的声音。

时间在这天总是过得很慢。下课铃一响,我便一口气冲回家,一定要第一个揭开锅。不为别的,就为那盼了一年的最浓郁、最精华的扑面而来的香气和热气。我总是被水雾迷了眼,然后心满意足地被母亲推到桌前,静静等待属于我的那碗腊八粥。

母亲或许知道我心急,但偏偏不如我意。她拿着锅铲在粥里有节奏地搅和着,锅里的粥与母亲心有灵犀似的愈发浓稠了。我等得心焦,总会去催她。母亲一边骂我是“小老鼠”,一边加快搅拌的速度。到底是母亲,即便给我考验,也不舍得真的让我着急。端到碗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要一扫而光,母亲在一旁提醒我:“慢点!慢点!”

是的,太烫了。我没法狼吞虎咽,只能小心翼翼地咀嚼这最浓香的人间美味。

如今我守在灶前,却怎么也做不出记忆里的味道。我后悔在那些腊八节的早上,没有赖在家里讨教母亲的手艺,现在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了。我搅拌着锅里的粥,等得心焦,似乎又听见母亲叫我“小老鼠”,叫我“慢点!慢点!”

这一次,没人和我争,我带着记忆中的腊八粥余香揭开锅盖,水雾瞬间迷了我的双眼。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 蓉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