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四川地情短视频】巴中05┃第二集 巴人部落

来源: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30 15:20:05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地情短视频】巴中05┃第二集  巴人部落

(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供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


巴中市的地情短视频解说词

 第二集  巴人部族

【主持人口播】双堰塘遗址,距今4000多年,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河畔的重庆市巫山县,面积约10万平方米,出土了总重量至少10吨以上的陶、铜、铅、骨角、石和玉器等遗物,也发现了坑洞、沟槽、小型墓葬、陶窑、石灰窑、灶膛等遗迹,可见该遗址当时的聚落规模相当可观,人口聚居颇为稠密,专家认为它是早期巴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巴墟”。

【解说】巴人是典型的山地民族、游猎民族,为抵御抵御自然灾害、野兽侵扰和向外扩展,他们四处迁徙,“逐盐而居,渔猎而聚”,以血缘或地缘为基础,从散居各地到聚族、聚姓而居,几个小聚落兼并融合组成大聚落、中心聚落,发展壮大成为氏族,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200多千年),又在互相兼并融合中组成部族、部族联盟。

按迁徙交流、兼并融合的地域、族类的不同,专家们把巴人分为濮賨、廪君两个部族联盟。

濮賨部族联盟是以巴、弓鱼、濮、賨、僚、庸、苴等氏族为核心的部族联盟,主要生活在汉水、嘉陵江流域,后分化重建为板楯七姓部族联盟。

廪君部族联盟是以巴、奴(卢)、獽、夷、蜑氏族为核心的部族联盟,后分化重建为巴、樊、瞫、相、郑五姓部族联盟,主要生活在川(渝)东鄂西的三峡、清江流域。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巴人并非单一民族,其民族成分非常复杂,《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至少在巴域生活的这八个族群全是巴人。秦汉以后,巴人的称呼又逐渐被各种“蛮”替代,如廪君蛮、武陵蛮、板楯蛮等。

【解说】到原始社会末期(距今约4000——5000年),巴民族和早期巴文化产生了。

为什么称巴而不称其他呢?

《说文解字》就说:“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三峡清江地区的人们至今称老虎为“老巴子”,而巴人主要由“蛇巴”和“虎巴”组成,故称为巴。多数专家赞同这一观点。

也有专家认为,巴得名于巴人区域内河流形状如巴字,或川东地区盛产的一种植物叫“巴茅草”,或川东鄂西的人们称平坝为巴,或川东的人们称石头为巴。

早期巴文化有哪些形态呢?

除了盐,丹砂也是巴人发明的独特物质财富。丹砂,水银的氧化物,既是建筑装饰性颜料,又是祭祀、疗伤的原料。古老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称丹砂为药之上品,贵比黄金。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巴清,掌管夫家企业,在枳(涪陵)从事丹砂采炼业,将丹砂运销全国各地,致家资巨富,秦始皇陵的100吨水银(丹砂)就由她提供。巴清死后,秦始皇下令修建“怀清台”,以示对她的怀念和敬意。

巴人是最擅制茶的民族。三峡是中国最早产茶、制茶的地区,陆羽的《茶经》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在5300多年,纺织就已成为巴人重要的家庭活动,他们用纺轮纺线,用线织布,用针缝制衣服,大溪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和纺轮就是明证。巴人织的布称为黄润细布,秦汉时期远销印度、伊朗等地,宋以前历代统治者以其代替赋税,故又称为賨布,这支巴人称为賨人。

船是巴人采盐、渔猎、贸易交换以及部落迁徙等的唯一交通工具,他们选用上等的楠木,把整段木材挖成或烧成独木舟、船棺,生前作交通工具,死后作葬身之所,祭祀时作通天舟。成都市商业街船棺葬遗址出土的巴人“开明氏”贵族独木船棺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堪称全国之最,其中最长的达18米。重庆市冬笋坝出土的船棺直径都在1米以上、长度在5米以上。

吊脚楼是古代巴人的创造,传承至今。为避免野兽蛇虫侵袭、降低潮湿、节约土地等,他们依山傍水,修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充分体现了巴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早期巴人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态,丰富了华夏文明 。

【解说】早在5000年前,古代巴人就十分便利的获得了鱼盐等重要资源,他们认为这是祖先的恩赐,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有人祭风俗自然生成。产生了“太皞生咸鸟”“廪君之先,故为巫诞”“巫山女神”“盐神化虫”“鳖灵化尸”“杜宇化子鹃”等神话传说。

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大巴山东段南麓,有“巫咸古国、上古盐都”之称,是中国“巫文化”的诞生地和发祥地之一。古代巴人在祖先崇拜的同时,也相信鬼神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于是巫术和宗教应运而生,有“兵避太岁”、虎纹等图语的兵器、用占卜向神仙或死去的先人求问、跳端公、招魂、告阴状、跳丧舞等巫术色彩浓郁的生活贯穿巴人一生。汉朝张道陵还结合巫风创造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等又在发展和完善中演变为道教,流传至今。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十四个巫就是早期巴人的巫师,是从事医疗治病、采药炼丹的始祖,是中国原始社会人类最高知识分子的代表,精神文明的领袖,为后代文化艺术和医药科技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的贡献。所以,巫巴山地的巫文化是“南方文明之源”。

【解说】戈矛钺剑是巴人的主要兵器,刻有或铸有虎纹、手心纹、几何纹等图案符号或象形文字,因青铜含量偏重而十分坚硬和锋利。其中,矛两侧有弓形耳,饰有虎纹,称巴式矛。剑呈柳叶形,扁平锋利、无护手,铸有虎纹、手心纹等,比秦剑楚剑短2、30厘米,称巴式柳叶剑。

【主持人口播】早期巴人既气吞山河般兼并了不少小部族,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并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为早期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 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