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四川地情短视频】巴中04┃第一集 巴人起源

来源: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30 15:15:10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地情短视频】巴中04┃第一集  巴人起源

(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供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


巴中市的地情短视频解说词

  第一集  巴人起源

【主持人口播】在古代,今川(渝)、陕、鄂、黔边界的大片山地统称为巫巴山地,它是北联关中中原、南接长江、东达荆楚、西至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在这片区域,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214万年、目前东亚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和距今200万年的“建始人”、14万—12万年的“奉节人”、12万年的“长阳人”等人类遗迹上百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曾说,“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

【解说】巫巴山地部族林立的局面,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以此升降”。《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覆、巫凡、巫相。”

灵山即巫山,《说文解字》说“灵,巫也,以玉事神”,《山海经》也说“灵山即巫山”。

巫山十四个巫具有多重意思。首先他们是巫巴山地一些氏族部落的首领,又是一群巫师,还是掌握了“不死药”的神医。其次,他们是巫巴山地一些氏族部落,并在其后加以“国”称呼。《山海经》记载,位于大宁河边的巫咸国、巫臷国用盐与其他人群交换布帛谷物和生活物品,过上了“不经不绩而服,不稼不穑而食”的小康生活。

为什么众多的人类遗迹密集巫巴山地呢?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在古代,哪里有渔猎、有盐,先民就要往那里聚集,繁衍壮大,逐渐形成聚落部族甚至方国。

【解说】大溪遗址,距今约5300---6000年,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镇,与“仰韶文化”齐名,被评选为“20世纪中国100大考古发现”。遗址中有数量巨大的鱼骨坑、兽骨坑和大鱼随葬的墓葬,可见当时渔猎生产规模之大。这些鱼骨都曾被盐腌制过,历经5000多年仍未腐烂,保存完整。

巴人是我国最早的盐泉开发者,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人。秦汉以前,中国内陆产盐地十分稀少,而巫巴山地有丰富的盐泉,中国最早开发的三处天然盐泉——重庆市巫溪县宝源山盐泉、彭水县伏牛山盐泉和湖北省长阳县盐水就位于这里。地质勘探证明,仅万州至云阳的盐体面积达2500多平方公里,储量达1500亿吨。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巫巴山地有丰富的鱼盐资源,这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备条件,发现的6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迹,都与盐有关。所以这片区域部族林立,人类遗迹众多。

【解说】这些古人类遗迹有哪些特点呢?

从遗迹布局来看,都散居在长江上游两岸及其支流的谷地、台地和山坡上,山居水处,迁徙频仍。

从生活方式来看,善舟楫,船多为独木舟,主要以采集、猎渔和原始农业为主,穴居或半地穴式居住。墓葬主要有土坑竖穴葬、崖墓、瓮棺葬、腰坑墓四种形制。

从出土文物来看,陶器多为釜、圜底罐、尖底缸、鸟首形器等代表性器物,且数量巨大。骨器种类繁多,有锥、笄、勺、匕、管等,其中湖北省长阳县香炉石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骨匕长26厘米,是迄今所见周代以前最长最大的骨器。甲骨分为卜甲和卜骨,卜甲为龟腹甲,卜骨与中原地区不同,绝大多数用鱼腮骨,也有牛肩胛骨等,湖北省长阳县香炉石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卜骨长42厘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卜骨。

擂鼓寨遗址,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春在镇,面积8700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5000年,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遗址分布在离河道、水源较远的高台地,具有典型的巴人文化特征。共出土石刀、石斧、石簇、石球等石器和饰有划纹、方格纹、绳纹、波浪纹等的黄陶、褐陶、红陶、灰陶等陶器,反映了生活居住在巴中的远古巴人精湛的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创造。

【采访】梁忠孝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这些特点都与周边秦、楚、蜀和中原地区的早期人类遗迹都不同,但又不是他们的流,自成体系,所以,史学家们认为是早期巴人的典型特征。

【解说】据史料记载、民俗流传和考古发掘证实,古代巴人就生活在巫巴山地,这些人类遗迹会是古代巴人的起源吗?

关于巴人的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太皞后裔说”,也称“蛇巴”。太皞属于东方夷族集团的九黎族(五帝时号称三苗),以蛇为图腾,新石器时代末期太皞部族迁徙到汉水流域,后照时代(约公元前4200年)建立了部落联盟——巴方,故太皞是“巴”的先祖,后照是“巴”的“开国领袖”。《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许多专家认为,“咸鸟”即运送盐的“盐鸟”,“后照”即“后灶”的谐音,这表明巴人已经因盐而兴。

二是“廪君种说”,也称“虎巴”。《世本》《后汉书》等记载,生活在鄂西山区、清江流域的巴、奴(卢)、獽、夷、蜑五族推举巴氏首领务相为廪君,在殷商早中期(约公元前4000年),建立了巴人的第一个王朝——巴王国,建都夷城。务相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后人遂以白虎为图腾。

三是“氐羌说”,有专家认为巴人族源是甘肃、青海一带的羌人一支,最早应该出现于嘉陵江上游源头一带,很快向南迁徙到大巴山南北的汉中、巴中一带,并且在这里繁衍生息很长时间。

四是“苗蛮说”,有专家认为巴人是远古三苗的一支,主要生活在洞庭湖一带。

巴人是一个大大小小上百个氏族组成的部族集团,多数专家认为巴人起源于“太皞后裔”和“廪君种”,“廪君种”可能就是“长阳人”甚至更早的“建始人”后裔。

【主持人口播】生活在陕南、鄂西、黔北、川东(渝东)的广袤区域的古代巴人,以苦干实干、开拓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书写了一部与环境斗、与敌人斗的民族战斗史和发展史,为巫巴山地的开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巴族的形成、巴国的建立创造了可能。

来源: 巴中市文广旅局、巴中市委史志办公室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