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 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下)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7集
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下)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公元前256年,在秦昭王的书房里,一道诏书缓缓展开,宣布李冰成为蜀郡太守。至此,这位心系百姓的官员,终于拥有了可以施展自己理想与抱负的舞台。上任的第一天,李冰便将目光投向了蜀地那条桀骜不驯的“蛟龙”——岷江,而治理水患也成为了他蜀郡之行的首要任务。今天,《四川历史名人故事》将继续与大家分享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的故事。
李冰就任蜀郡太守后,亲眼目睹了水患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彻底根治这一问题,他和儿子毅然踏上对岷江沿岸的考察之旅。他们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对水势的起伏、地形的变化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调查勘验。在经过周密的调研、分析后,李冰终于洞悉了岷江洪水频繁肆虐的根源。
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县的岷山南麓。它的上游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江水湍急,奔腾而下,对沿江堤岸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但是,当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的灌县一带时,地势又突然变得平坦开阔,这就导致水流速度明显减缓,泥沙在此沉积,逐渐堵塞了河床。再加上,在这片区域,一座玉垒山高耸入云,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岷江向东的自然流淌。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玉垒山东部常年遭受干旱之苦,而西部则饱受水患之害。特别是在雨季,岷江水位急剧上涨,泛滥成灾,曾经肥沃的千里平原瞬间化为水乡泽国,房屋倒塌、良田淹没、人畜伤亡惨重,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在弄清了水患的原由后,李冰开始制定详细的治水计划。他巧妙地设计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这三个工程,从而构建了都江堰渠首系统。这个设计能够顺应自然,实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的治水理想。然而,这个理想的方案,真正实施起来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邦本教授告诉我们,李冰当年修建都江堰克服了非常多的困难【录音1:相传难度最大的就是开凿“宝瓶口”,它是在玉垒山的山尾上截断了,把山体截断开凿的,这个在古代社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没有我们后世用的炸药等等一些现代手段,相传它是用火来烧,焚烧石头,岩石烧红以后,再用冷水把它泼上去,用水及撕裂的这种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一个开凿工程。但是,仍然难度很大,相传,当时“宝瓶口”的开凿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最后终于把“宝瓶口”开凿出来了】
玉垒山虽然被成功凿开,但每到汛期,岷江的水量还是非常大。所以李冰面临的第二项艰巨任务,就是引导并分离洪水,有效控制进入岷江的水量。他想出了一个建造分水堰的计划,既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又可以分流洪水减少灾害。但是岷江的水流湍急,想要在其中制造分水堤堰,难度非常大。最开始,人们尝试向水中投掷石块,但这些石块很快就被汹涌的激流冲散。李冰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岷江流域盛产竹子,可以用大的竹笼来装载多个石块,以增加一次性投入水中石头的重量。于是,工匠们编出了巨大的竹笼,装满石头后投入江中。这样很快就筑成了一道坚固的分水堤堰。这种方法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重大发明,一直沿用至今。因为这道分水堤堰的前端形状很像鱼头,所以被形象地称为“鱼嘴”。自从有了这个鱼嘴,灌县一带的洪水就被一分为二:一股向东流入宝瓶口,称为“内江”,滋养着成都平原的万千生灵;另一股向西奔腾,称为“外江”,承担起排洪减涝的重任。【录音2:按照都江堰的水利设计,渠首工程的设计,“鱼嘴”这个地方,它的位置非常关键。位置选好以后,就可以利用水流弯道的力学原理,完成贫水天有超过六成的水,岷江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满足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之需;那么到了洪水天,水流的方向,径流就发生变化,超过六成以上的水,恰好相反就流入了外江,就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泄洪排涝的目的。】
随着“宝瓶口”与“鱼嘴分水堤”这两大核心工程的竣工,李冰成功解决了蜀地长期以来的灌溉和防洪难题,但还有一个问题亟需解决那就是排泄泥沙。李冰在外江河床入口处设计了凸起结构,而在内江河床入口则采用凹陷设计。这一精妙布局,根据弯道环流原理,巧妙地引导含有少量泥沙的表层水流向内江,而将携带大量沙石的底层水导向外江,初步实现了泥沙的分流。为了更精细地调控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匠心独具地增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这标志着都江堰工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飞沙堰的建成。这座位于内江外侧的低矮堰坝,如同都江堰工程的点睛之笔,其精妙之处在于:当水流被导入内江后,受到宝瓶口的狭窄限制与离堆的顶托,会形成强烈的漩涡,这些漩涡如同自然界的清道夫,将沙石有力地甩出飞沙堰,而沉积下来的多余泥沙,则集中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便于河工定期清理。这样的设计,不仅精准地控制了内江的水流,更以极高的效率解决了泥沙排泄的难题,最终使得宏伟的都江堰工程得以圆满收官,惠及后世。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从根本上重塑了蜀地的地貌,更使成都平原化作了沃野千里,农业因此迅猛发展,最终成就了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为感谢李冰对蜀地的贡献,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始终将他尊奉为“川主”,并为他建造了众多川主庙以表敬仰。这份跨越时代的崇敬之情,已深深镌刻在蜀地的文化记忆之中,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文化印记。而川主庙那悠远的钟声,则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响,提醒着后人要铭记先贤智慧,珍惜自然恩赐,共同守护这片天府之国的繁荣与安宁。
本文参考书目如下: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李冰传》
《史记》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