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 第29集 如何提高大熊猫的生育能力?心情好,一切自然都好
音频: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罗鹏
大熊猫受自身生理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繁殖过程中存在着“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问题。自1936年进行人工饲养大熊猫以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为这大熊猫“不孕不育”的难题煞费苦心,但圈养大熊猫繁育研究进展缓慢。1963年,北京动物园帮助大熊猫雄性“森森”和雌性“莉莉”进行自然交配产下一仔,这是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繁殖的大熊猫,从此拉开了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序幕。
从1963年到1977年,由于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刚刚起步,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加上技术力量薄弱,人工繁育的很多科技问题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这期间,圈养种群主要依靠来自野外捕捉和抢救的大熊猫自然交配产仔。由于对大熊猫自然生活习性认识不足,同时受人工饲养条件的限制,圈养大熊猫不仅繁殖率低,而且幼仔成活率也很低。
1978年到1989年期间,为了解决大熊猫人工繁育难关,科技工作者借鉴野生大熊猫的研究成果,对圈养大熊猫进行了人工授精实验。
1978年,北京动物园对3只大熊猫进行电激法人工采精,并对4只大熊猫进行了人工授精,其中1只大熊猫产下双胞胎,至此世界第一次人工授精繁殖大熊猫获得成功。1980年,成都动物园利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繁殖大熊猫获得成功。此后,各圈养单位普遍采用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的方法并逐步完善,繁育技术有了很大进展。
尽管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取得可喜成功,但雌性大熊猫本身发情的窗口期很短,而且人工授精的大熊猫幼仔的成活率也较低,仅有一半能存活下来。这也给我们对圈养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的时机提出了要求,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李德生解释到:“熊猫一般来说(一年)就一次发情,一年就是那几个小时,你要抓住稍纵即逝的这种(机会),给它做人工授精。(所以)让它受孕的这个机会,这个窗口期是(非常)短的。” 用声音记录历史,用耳朵了解四川,沿着150年来科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共同寻访四川从发现大熊猫到科学保护大熊猫的点滴故事——方志四川熊猫篇。,一起来听帮助大熊猫提高生育能力的那些悄悄话。
为了帮助难孕难育的大熊猫顺利怀上宝宝并养活熊猫幼仔,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创立了爱心饲养、种公兽培育、排卵综合监测、育幼技能培训等方法和技术,对大熊猫的繁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研究中心除了改善圈养大熊猫的生活环境,研制最佳的人工饲料配方,还使用外源激素、加强公兽的培育、改进人工采精和保存的方法、建立精子库等,提高大熊猫的发情和受孕机率。
同时也通过改变饲养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圈养大熊猫出现的“发情难”问题,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李德生介绍到:“熊猫发情难,为什么发情都会难?我们就觉得奇怪,我觉得一个正常的野生大熊猫,它应该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但圈养就出现这个问题了,后来我们其实也是在改变了这些饲养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后,我们感觉熊猫发情,就并没有这么难了。比如说我们以前像熊猫的饲料配方,也是通过很多种,可能几十种,最后是找到一种我们觉得是最佳的配方,营养均衡,对熊猫是合适的,那么现在熊猫从原来的可能30%不到的正常发情率,现在后来就基本上可以说是85%以上都能正常发情。”
一旦大熊猫宝宝出生,饲养员们更是依照母兽育幼的行为和环境特征,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研制初生熊猫宝宝的喂乳配方,促进幼仔的代谢功能和免疫能力,增强幼仔的体质,提高幼仔的成活率。
在关注大熊猫身体健康的同时,饲养员们更加注重大熊猫的心理健康。他们强调爱心喂养,不管是语言交流还是眼神交流、身体触摸,都要让大熊猫感受到饲养员的关心和爱护,缓解狭小的圈养环境对大熊猫造成的心理压力。通过爱心饲养,很多原先胆小、性格孤僻和存在机械行为的大熊猫变得放松、容易接近,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这对提高大熊猫的发情率和受孕率都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在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熊猫细胞库、大熊猫精子库、大熊猫卵子库和胚胎库,以及大熊猫基因组文库,用以保存大熊猫所包含的遗传和生殖资源。这为将来恢复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开展大熊猫繁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