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演义之外的传奇——诸葛亮
编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陆续推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撰写的2批20位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之十五
演义之外的传奇——诸葛亮
吴 琨
古往今来,不论朝代,无论阶层群体,都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不吝赞美之辞。据文献可考,对于诸葛亮,三国时有“忠武英高”之称,晋有“岂神之祗,岂人之精”的感慨,唐时的武侯祠碑铭中有“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的赞美。写出了著名《蜀相》的“诗圣”杜甫,一生中有多达二十余首诗吟咏或提及诸葛亮,宋代的苏轼也曾面对其画像道:“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君王、武将中亦不乏他的欣赏者,如李靖曾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清朝康熙皇帝更是直接表示“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除此之外,还有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故事、戏文,自发形成的祭祀活动等,数不胜数。
诸葛亮(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放到今天,“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孔明,可谓是统一了各“圈”审美的明星人物。观其一生的为人、为臣、为官之路,也的确可以用“义、忠、信、智”四个评价极高的字进行概括,正如明代宋濂所言,“其师以正动,义也;委身事君,忠也;开诚布公,信也;御众以严,智也”,而“其功之不能成,天也”,《庄子》说:“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一点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不过,他为众人所熟知的形象,多来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即使是在随处可见三国文化遗迹的四川,追其本溯其源,大多也是通过演义、戏曲和民间传说形成,并非历史意义上的遗迹。那么历史中真正的诸葛亮,是否也是这样一个足智多谋、德才兼备的“千古完人”呢?
生平简历
诸葛亮生于儒学传家的仕宦家庭,家乡属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在家乡生活的13年中,因为幼时母、父先后病故,托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照顾。14岁时,诸葛亮随叔父离开家乡赴豫章(今江西南昌),次年投奔荆州牧刘表。诸葛亮17岁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失去主要的生活依靠,在刘表的帮助下移居隆中耕读。当时的隆中距襄阳城西20里,属南阳郡管辖,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自己“躬耕南阳”。
经过十年的结庐勤耕与苦读,以及在荆州广交师友,诸葛亮学识才智大进,庞德公、司马徽等人誉之为“卧龙”,所结交的朋友徐庶、石韬、崔州平、孟公威等也都是很有才华的人物,其岳父黄承彦亦是沔南名士。虽然诸葛玄与刘表有旧,但诸葛亮没有出仕,而是躬耕向学,待时而起。直到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27岁的诸葛亮献上《隆中对》,提出“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才是他仕途的开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34岁时,奉刘备之命率军从荆州西援,与刘备会师成都,从此定居,直到54岁病逝于五丈原前线,为时达21年。从27岁出山辅佐刘备,到34岁入蜀定居,其间主要在荆州活动了约8年。
诸葛亮入蜀到成都定居以后,只在平定南中叛乱和北伐时(即所谓“六出祁山”)远离蜀地,所以在诸葛亮54年的生涯中,有近20年的时间生活在蜀地,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奉献给了蜀郡。这一段时间,也是他的事业成就达到高峰的时期,是他得以留名青史、成为名臣贤相的完成时期。
修身齐家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淡泊名利;治家严谨,家风纯正;谦虚谨慎,从善如流;严于律己,勇于担责;忠贞不二,慎始全终,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正身律己、忠臣贤相的典范。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与东亚文化的主流,影响极为深远,其核心观念的“仁”最重要的一类外现——“忠”,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生对刘备与蜀汉忠心耿耿、从一而终,即使在白帝托孤、刘备过世后,依然对后主刘禅呵护备至,掌权而不贪权,最后甚至为了蜀汉的事业,在五丈原的军旅之中劳累至死。这无疑都极致展现了忠君爱国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朝历代“忠臣”的最高代表与典范。
《礼记·大学》言:“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虽然讲的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个人修养,看似内求,实则外显。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将个人与家国天下统一起来。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混乱并爆发黄巾大起义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让诸葛亮从小就能直接、深刻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在隆中,诸葛亮将于田间耕作之外的时间,用在读书、游历、师访友方面,同时很注意与荆州地区有影响的人物的联系,尤其是与有声望的名士交往,以此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在寻师游学的过程中,结交了不少朋友,更赢得荆州名士们的尊重。后来刘备来到荆州,也是通过荆州名士司马徽、徐庶等人的大力推荐才有了后来著名的“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图片来自网络)
“修身”之后,便是“齐家”。诸葛亮的家风主要体现在《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生书》等家书之中。《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涉及立志、勤学、修身、养德等方面内容。《又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养子诸葛乔的家书,专门谈论饮酒问题。《诫外生书》是诸葛亮写给外甥庞涣的家书,谈论了立志的重要性。诸葛亮劝诫子弟心志拳拳、意境旷远,在传承了诸葛家风的基础上,熔铸了自身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家国情怀,是培育良好家风、涵养正气的典范之作,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诸葛亮心系天下,站在忠义的高度谨慎处世,不汲汲于追求功名利禄。《出师表》中,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将治国安邦、济世安民作为自己最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前途、黎民苍生相系。在隆中之时,诸葛亮就“自比于管仲、乐毅”,渴望像管仲、乐毅一样能有机会辅助明君,兼济天下;担任蜀相时,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深受百姓爱戴;同时,他对后辈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们通过立志勤学、修身养德,早日成为济世安民之才。《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诸葛瞻,切不可放纵、不勤学,否则“多不接世”,真正的人才,应当为国家及社会所用。
诸葛亮塑像(成都武侯祠信息中心 供图)
治国平天下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虽然受到魏晋正统史观的约束,与《三国演义》的小说式记述不同,摒弃了诸多溢美之词,但依然不难看出对于诸葛亮的推崇备至。关于其“治国”,《三国志》有如下记载与评述: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诸葛亮铜像(图片来自网络)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当时的语境下,无疑是极高的认可。他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广任贤才,注重法治;首设堰官锦官,发展生产,务农殖谷,富国强兵;南征平叛,改善与西南各族的关系;东和孙吴,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图兴复汉室,一统天下。更为可贵的是,在诸葛亮公忠体国的思想和作风影响下,蜀汉官员形成了一种为官节俭、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造就了一个廉政时代,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依然维持了蜀汉长达几十年的正常运转。
当时蜀国许多地方还都上书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祀庙,《襄阳记》有载,在朝廷碍于礼制而暂时还不能为诸葛亮建祀立庙的时期,民间就利用岁时节令祭祀诸葛丞相,称为“百姓巷祭”,甚至在蜀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戎夷野祀”。直到今天,在四川也保留了大量关于诸葛亮的历史遗存,如成都武侯祠、武担山、九里堤遗址、万里桥、诸葛井、葛陌、都江堰、诸葛亮点将台、新都八阵图遗址、孔明乡与马刨井,西昌诸葛城、雷波诸葛亮点将台、越西诸葛忠武侯祠,绵阳诸葛双忠祠、涪水诸葛营、三堆子、饮马缸、诸葛寨、卧龙山、孔明泉,广元明月峡古栈道、剑门关,宜宾丞相祠、点将台、观斗山,内江隆昌武侯祠遗址、合江武侯祠遗址……
成都武侯祠过厅(丁浩 摄,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最后一步,也是儒家的终极理想——达到天下在一种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诸葛亮亲身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天下分裂、军阀混战等造成社会秩序大动乱的变迁,因而对人民在动乱中所经受的苦难,有深刻体会和理解,渴望天下一统而致天下太平,最终使人民安居乐业。
诸葛亮作为不世出的战略家,明白“兴复汉室”的条件在当时并不具备。因此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方针便是分阶段实施:第一步是“跨有荆、益”,与曹操、孙权形成鼎立之势;第二步是等待时机,当“天下有变”时,则两路出兵,夹击中原。这个先走向三分,再求统一的战略决策,是当时最全面、最具体、最有实效的立国方略。
“兴复汉室”的可能性是的确存在的。公元219年,刘备取得汉中,跨有荆、益,具备了两路北伐的条件。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出兵攻襄阳,大败曹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这只是一路北伐,竟有如此威力,足证许昌以南拥汉反曹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也说明“兴复汉室”是具有可能性的。
但是,可能性毕竟没有变为现实性。荆州之失、夷陵之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都不再具备统一中国的实力,诸葛亮实现“兴复汉室”这一理想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然而,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却仍为“平天下”这一理想进行着终生的奋斗,八年之间五次出兵北伐曹魏,彰显出儒家"自强不息"品格,同时秉承儒家精神,为建立"泽及百世"的功业,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像》图立轴,刘旦宅 作(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网)
“自古风云多变幻,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所展现出的品质、所遗留下的精神,早已远远超过“匡扶汉室”这一具体事业的价值。正如评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时,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谭良啸所说,“诸葛亮宁静淡泊的气质,忠贞不渝的情操,廉洁务实的作风,慎始善终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忠义,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华,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的品德思想、治国治军才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治蜀造福于巴蜀人民。他死后一千多年来,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缅怀和赞扬。这种追思和敬仰,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赏,体现的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形成的历史观、伦理观、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诸葛亮(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参考文献
1.王瑞功.诸葛亮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04.
2.任俊华.诸葛亮的家风[N].学习时报,2020-01-24(001).
3.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5
4.陈向蓉.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J].文史杂志,2019(06):4-8
往期回顾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学始祖兴教化 汉代循吏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两晋两“国志” 光焰万丈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丝逆袭之路——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国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骨峥嵘 壮志难酬 ——一代诗骨陈子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乡土文化对李调元诗学思想的buff加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狮大王——格萨尔王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张栻:湖湘有“理” 他从蜀中来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数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大禹精神耀千古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不朽巨匠——李冰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西汉儒学大师——扬雄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 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