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女多才 薛涛秀冠 ‖ 谭继和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蜀女多才 薛涛秀冠
谭继和
薛涛,字洪度,中唐代宗大历年间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幼随在蜀为官的父亲薛郧来成都生活,长于成都,终老于成都,卒于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她性慧敏工诗,八九岁就懂声律,能与父唱和。16岁及笄,诗名已“闻于外”。父早逝,母孀,为养活一家,遂进入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入乐籍,为乐伎,以“侍酒赋诗,僚佐多士”为专门职业,历事韦皋、刘辟、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杜元颖、郭钊、李德裕、段文昌等11镇节度使,韦皋、武元衡先后聘她为军镇幕府“军中校书”,故诗人学者多敬称她为“女校书”。当时与她“兢有唱和”的风流名士,有元稹、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张祐等,多达20人,都是“皆以诗受之”的唱和诗友。她多才多艺,曾创新诗笺制作工艺,被称为“薛涛笺”,风行千载。她多智多慧,书法上乘,学王羲之法,仿韦陟“五云体”,笔力峻激,自成一格。她先后居于浣花里、百花潭、碧鸡坊,筑菖蒲花门,建琵琶门巷,创建吟诗楼,著女冠道服,在书香成都过着诗意“仙居”生活。死后,段文昌专门为她撰写墓志铭。其诗作500余首,最早结为《锦江集》,今存诗93首。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诗作最多的代表者,她在世时,就已是“享誉当时”的著名女诗人。她对中国诗史、妇女著作史、竹文化史、中国文化史都有杰出的、独具特色的奉献。
以上内容是我从纷繁史料中整理出来的薛涛略传。由于历史上有关薛涛的史料既稀少又驳杂,这一矛盾现象造成后世对她的生平、事迹、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评判错综不一,争论也不少。现代对薛涛一生成就的地位评价和事迹考证,作出奠基性、开拓性贡献的是张蓬舟先生(1904—1991)。1925年,他在成都《晓光日报·春华周刊》发表研究文章《薛涛的诗》;1929—1933年,他又与其妻合作研究、整理、出版《浪漫二诗人》一书。这是现代关于薛涛研究的最早成果,以后有关薛涛的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些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争论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进入新时代,薛涛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我们理当对其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有新的文化解读。本此宗旨,我试作粗浅探讨,求教于读者。
才女在蜀:薛涛是其中姣姣者
早在晚唐至明代就出现“才女在蜀”的社会共识,并多举薛涛为例。如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认为“宋产歌姬,蜀出才妇。薛涛者,容姿既丽,才调尤佳”。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认为“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这说的是男士“文宗在蜀”现象,天下文宗从司马相如开始多出在西蜀。而女士也不弱,何宇度认为“香匲之彦”“才情岂在人下”,并以薛涛、花蕊夫人、卓文君为例,说明“才女在蜀”不弱于男士“文宗在蜀”,这也是蜀文学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在他之后,明人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一回中,更以唐朝诗人王建吟薛涛诗为开篇,讲述薛涛在明初洪武时鬼魂复活与秀才田洙相遇联句赋诗的鬼话故事,进一步论证了“蜀女多才”“自古为然”的特征。这段鬼话联诗故事,发生于明代,明人《剪灯余话》和清人钱谦益《列朝诗集》都曾加以引用。凌濛初专门说明讲薛涛鬼话联诗故事的理由:“小子为何说这一段鬼话?只因蜀中女子从来号称多才。如文君、昭君,多是蜀中所生,皆有文才。所以薛涛一个妓女,生前诗名不减当时词客,死后犹且诗兴勃然。”“见可蜀女多才,自古为然。”凌濛初总结了蜀中才女的两大特点:一是多为“女丈夫”,有男子汉气:“世上夸称女丈夫,不闻巾帼竟为儒。朝廷若也开科取,未必无人待贾沽。”二是故事多,每个才女都有奇妙的事:“蜀多才女,有如此奇奇怪怪的妙话。”他认为薛涛与元稹的互相爱慕,也“诚为千古佳话”。凌濛初分析了蜀中才女形成上述两大特点的原因:一是天府陆海,得天独厚,有养育蜀中才女优越秀冠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山川的秀气,唐人诗有云:‘锦江腻滑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按:此引元稹诗)”,诚为“蜀中故事”“千古佳话”。二是巴蜀女子有同男子一样上学读书权利的教化习俗:“至今两川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还有考试进庠做青衿弟子,若在别处,岂非大段奇事。”他接着讲了成都府绵竹县才女闻蜚娥女扮男装进学堂读书,学得文武双全,既“满腹文章,博通经史”,又“一身武艺,最善骑射”的故事。凌濛初认为蜀中女子“博通经史”,“这也是蜀中做惯的事”。他以下面的诗句对蜀女享受同男子一样读书与婚姻自主的开放习俗加以歌颂:“从来女子守闺房,几见裙钗入学堂?文武习成男子业,婚姻也只自商量。”蜀女为什么多才,这是至今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看来巴蜀文化有许多历史的特殊性。四川盆地的天时地利,既善于兼容吸收外地移民文化,又善于反本修古、传承土著祖宗冲出盆地的开放传统,因而形成文明习俗较高而封建束缚又相对松弛的局面,这有利于蜀中妇女的成长。从前我国南北各地多有溺女习惯,唯独巴蜀有“生女必举”的好传统。因此,妇女的独立人格易于树立,女权意识易于觉醒。同外地相比,蜀中妇女受教育和发挥才智的条件就稍微多一点,这也许就是促成“蜀中女子,自古多才”的因素。
清婉室
历史上,蜀中才女有四大类型,对文化中国和中国文化史都作出了大小不同的贡献。一是政治家类型,如武则天对文化中国大一统作出了突出贡献。王昭君也是蜀女(冯梦龙称她为“成都姑娘”),她的和亲壮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二是特殊才干类型:女企业家,如“巴寡妇清”“名显天下”。女将军,如唐代浣花夫人、明代“总兵官”秦良玉。女医学家,如清代曾懿。三是女扮男装、奋进求学、考中进士的花木兰式才女,如前蜀黄崇嘏。明代徐渭专门以她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杂剧《四声猿》中的《女状元》一齣,还感叹自己的夫人才华和颜值不如蜀女。四是女文学家、女诗人类型,此类最多,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等,都工于诗书,在文学上有极高成就。这四种类型都有可歌可泣、可敬可学的故事和事迹,能为今人增长智慧,培育人才,丰富精神家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薛涛在蜀中女文学家中占有秀冠第一的地位。不仅因为她是唐代女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也不仅是因为她“能篇詠,饶词辩”“诗思俊逸”(《宜和书谱》)、“诗达四方,名驰上国”“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更主要还在于她文心高尚,吟竹诗见其托物寄志的高尚修身气节,筹边诗见其忧国忧民、鸣国家之盛的高尚报国情怀,在“心志诗”上起了站立时代潮头的作用。在唐诗文化史上,她在中唐男女诗人群体中占有翘楚地位,是中唐女诗人的魁首。
文心高尚: 薛涛诗作在唐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薛涛诗作类型很多,不仅有边塞诗、爱情诗、述志诗、修身诗,也有咏物诗、乡思诗。而最有特色的是她的爱竹、敬竹、吟竹、翫竹诗和筹边楼、谋边城、见边头诗两类。总的来说,这两类诗的特色在于,既善于传承前人祖宗文化、祖源文化的薪火,又能开拓后人文化转型、文脉基因创新的新路。
先分析她的吟竹诗。好的传世诗歌作品,都是以对文脉基因的深刻把握、对吟咏对象的深厚学术研究与文化解读,作为诗歌创作的灵魂和内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薛涛吟竹诗的宝贵处,不只在于艺术形象美的欣赏,这是浅表层面;更重要的是,诗作体现出她对源远流长的中华竹文化文脉基因与学术内涵的深入把握与心灵浸润,这才是最根本的深层次层面。所以,她的吟竹诗,是修身明德养性、带来心灵美学震撼的宝贵思想养料。且看她的《酬人雨后翫竹》:“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这里,“南天春雨”正是传承她的前辈杜甫写的《春夜喜雨》的成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来。春夜乍暖还寒,霜竹只顾春雨时节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哪里还能像松柏一样,斤斤计较于展示自己傲雪凌霜的优美风姿?南天春雨时节,绿竹自会保有其随风潜入人间夜未央的品格。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诗经·小雅·斯干》云:“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薛涛反用其意:竹苞虽不如春天众类物种茂盛,但自有其含苞待勃的可爱之处,它翘首待望的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诗经·卫风·淇奥》),是众竹丛生、大众能赏的淇水绿竹美景,而不在乎一根一根竹枝个体的美与不美。薛涛此句看来轻轻,却有《诗经》一样深厚的内涵。紧接着才有下一句体现竹文化自信的诗句:“虚心宁自持”。这句承袭的是中华民族老祖宗几千年对竹文化风雅颂品德美的祖源记忆:“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越是凌云得意之时,越是能秉持劲节常青、谦虚谨慎的品德。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这里的“晋贤”指的是晋代“竹林七贤”:阮籍、山涛、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7人常隐遁于竹林竹溪,玄谈清议,不满浊世,不慕名利,深得林下风致。所以晋“竹林七贤”、唐李白“竹溪六逸”遂成为中华竹文化美的标识性文化符号。“舜妃”指的是虞舜二妃娥皇女英,因舜葬苍梧,二女寻觅不着而悼怀夫君,斑斑血泪洒成湘妃斑竹的故事。闲闲两句诗道出薛涛把“湘竹文化”和“竹林七贤”文化的祖宗传统,牢记在心灵深处的深刻认知。
最后一句“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是说人要像竹一样,不仅未出土时先葆有苍劲气节的初心,而且晚岁也要有“乔木上参天”a守正的气节,一生都要磨炼奇瑰晋节的人格魅力。
再看她的《竹离亭》诗: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新栽四五行竹笋新芽,郁郁葱葱,虽然嫩弱,却本性不改,仍要背负秋霜,傲骨苍翠,节操高尚,劲节不变。虽然本身无粗枝大干,不能成为庙堂栋梁,终“不得垂阴覆玉堂”,但它生就的春笋钻破高墙的奋斗本领和坚强毅力是消磨不去的。
除上两首外,薛涛还有首《题竹郎庙》诗,写的是川南区域巴文化与夜郎文化交会交融形成的民间习俗。诗的内涵仍然是以学术为基础,写竹铸夜郎王之魂,夜郎人与巴人以“竹王三郎神”祭祀的信仰,全诗体现了夜郎文化“迎郎曲”的竹韵仙意。
总之,薛涛笔下的竹,是薛涛自身志向、节操和不幸命运的一面镜子。同时,在并非华丽的词藻下却饱含着华夏竹文化的精髓。在中华竹文化发展史上,她占据着传薪火、开新路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她上承华夏老祖宗的“淇水绿竹”文化和“竹林七贤”文化的薪火,下则开启宋以后淡雅飘逸竹韵诗和文人墨竹画的新路。在宋代竹文化标识性人物文同、苏轼身上,更可以领悟到薛涛爱竹、敬竹、崇竹、拜竹审美情趣和神韵的影响。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优雅竹居、诗意生活的美学观,其中就包含着薛涛创吟诗楼,追求诗意书香生活理想的文脉基因,更是传统的诗意“水竹居”成都林盘仙居(竹林茅舍、小桥流水)优雅生活方式在心灵享受上的艺术反映。同时,以他们为代表的巴蜀吟竹诗人们,从古至今,对成都平原竹林仙乡特色生态人居环境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开拓,起了学术和内涵支撑的关键作用。
吟诗楼
触类而论,薛涛竹咏诗的神韵,对宋代文人墨竹画派的形成,也有深深的精神影响。中表亲的文同和苏轼恰好是中国文人写意画派的创始者,也是蜀派墨竹的开创者。“胸有成竹”的典故就来自于苏轼赞扬文同的墨竹画。文同主张“竹如我,我如竹”,我看青竹多妩媚,青竹看我应如是。竹与心本无二致,竹是淡泊,是本真,是心中无垢。我心如竹,皆同抱朴含真,洗尽尘气,邈视人为,直抒性灵。这种“以竹自喻”作为心灵艺术美享受的最高境界,在杜甫、薛涛、文同、苏轼身上,直到清代“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郑板桥身上,都体现得高度一致。
中国画竹有两派:一是设色竹画,是画匠的画;另一是水墨竹画,是文人的画。薛涛的诗友白居易称赞墨竹“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讲的就是文人的意象画。在文人笔下,诗画竹由意象而生,不强调实根实笋,更重印象传神。后人对薛涛竹诗的评价,多用白居易的这句话。薛涛竹诗对她之后文人诗、文人画的影响,主要就在“意象”开拓上。文同、苏轼传其神韵,更把文人墨竹画提升到表达个性活脱、自由、奔放的新境界。正是对诗竹文化这种活脱自由精神的传承,才促使文同、苏轼由诗入画,从泼墨画竹中得到灵感,找到神韵,创立了“蜀派墨竹”文人画派。“蜀派墨竹”有两大特点:一是书画一体,清新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同、苏轼提倡以书法写竹。文同以行草书法描绘月下竹影,借水墨的酣畅淋漓抒写竹枝潇洒,寄托自己的意兴情绪。苏轼以“怪怪奇奇”的书法描绘“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创作《枯木竹石图卷》,抒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他们提倡诗书画一体,“神与物交”,突破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界限,使二者圆融,达到心灵交流与天机契合、竹墨趣味与诗词意境结合的宗旨。二是直抒性灵,淡雅飘逸,不笋而成,仙禅合一。苏轼作墨竹,不循旧轨,起笔与一般人相反,从地一直起至顶。要求画心、诗心与禅心、仙心相结合。不能不说,蜀派墨竹与巴蜀诗竹的神韵,都有蜀中女才子薛涛的精神奉献在内。
下面分析她的筹边诗。其中最有男儿气的代表作是写给李德裕的《筹边楼》,一句“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告诫男儿莫贪私利,不要眼光短浅,要从长远处看、从高处看,公忠体国,爱国忧民,以文化中国大一统和民族凝聚团结为重。值得注意的是,该诗写作背景是在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南诏入寇西川,直逼成都城郭,逃难的人充塞子城,城内人满为患,而城的外郭郊区又被南诏虏掠,特别是把工艺匠人和音乐艺人劫往云南,驱赶到大渡河边时,成都人皆望北哭泣跪拜故乡。被劫持的人中,有杂剧艺人“帖衙俳儿”的记载,是衙署专雇的杂剧艺术班子,这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戏剧班子(剧团)诞生于成都的第一次记录。南诏虏掠对象最重视的是成都艺术人才和漆艺工匠人才。
成都经过这次劫难后,节度使李德裕才在成都子城西南建筹边楼,四壁图画蛮夷险要地图,日与诸将筹划边事战略。薛涛是在筹边楼建成后,怀着忧国忧民、期盼早日平息分裂叛乱的心境下写成这首诗,并进献李德裕。头两句“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不仅写出了筹边楼“万里筹边处,形胜压坤维”的气势,而且写出了成都作为通西南夷、稳定西南、“壮压西川”,促进西南多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战略枢纽地位。故明代人评论这首诗“无雌声”,纯男儿气,“教戒诸将,何等心眼。洪度岂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
总起来看,薛涛诗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唱和诗多,大多数都是友朋唱和与节度游宴。二是诗作内容多是为民为国而鸣,甚少为个人不幸而鸣。这两大特点的形成,都是中唐时期的时代诗风与唱和风习环境带来的。
诗友交往唱和,“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是中唐的时代特点。元稹、白居易是中唐次韵酬唱之风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正是在中唐唱酬诗风习下发展起来的,白居易、元稹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精神领袖。白居易、元稹、王建、张籍、杜牧、刘禹锡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干将。他们互相之间,尤其是元、白之间,常常频繁互寄、次韵相和、酬唱不绝。脍炙人口的新乐府、长篇排律和不少佳作,就是在唱和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巧的是,他们都是薛涛的诗友。薛涛“出入幕府”“历事十一镇”与20位名士“竞有酬和”“皆以诗受知”。薛涛的才华就是在这种唱和中显露出来的。元稹也是因薛涛献《四友赞》诗而惊其瑰丽才华,方在唱和中以诗回赠:“锦江腻滑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感叹蜀中女儿才华是“锦江峨眉”的蜀中山水人文环境钟灵毓秀孕育出来的。“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薛涛文章如同鹦鹉一样的灵巧,凤凰一样的奇瑰,这是从薛涛赠元稹的唱和诗中感觉到的;“言语”争奇斗胜,这是从唱和游宴上唇舌交锋感知出来的。“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这更不得了,个个男人,不管是公卿,还是辞客,都超不过一个女人,甚至望而生畏。这样的赞誉,出自创“元白体”、为中唐诗歌首席的元稹,可见薛涛的唱和诗在中唐诗歌群体中的价值是超一流的。她的诗“文采风流”“有光融拓落之气”“宛媚流澜”“从意外生意,缥渺幽秀”“尤难于字字用意”“可谓大手笔”。尤其是薛涛的绝句作为独卓“一派”,在中唐唱和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流地位。
薛涛诗的另一特点:多鸣时代主流,多鸣时代主流之音,少个人不幸之鸣,这也是中唐时代风气带来的。韩愈曾总结唐代诗人群体的特点:“唐之有天下”是因为陈子昂、李白、杜甫等诗人群体“皆以其所能鸣”,鸣的内容是天“使鸣国家之盛”,而不是“使自鸣其不幸”d。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通经致用主张,就是中唐为时代而鸣的风气中提出来的。薛涛诗的“正气”,也是中唐为国家而争鸣的诗风养育出来的。所以,薛涛是推动中唐唱和诗歌发展的姣姣者,是“鸣国家之盛”的时代歌手,也应该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群体中的一员主将。她在中华妇女文学史上,当之无愧是最杰出的女诗人,与最优秀的宫词女作家花蕊夫人、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相比,也是可以鼎足而立的。
歌《蜀国弦》:生长在“古代东方音乐之都”成都的女音乐家
薛涛16岁进入成都幕府乐籍,作乐伎,一直被污名化。南宋理学家晁公武、陈振孙就把薛涛称为“成都妓女”e“乐妓”f,历代至今不少学者还是称她为“妓女”。其实这是南宋男尊女卑理学观念带来的误解,“乐伎”不是“娼妓”,唐代宫廷内设音乐教坊,由乐伎(座部伎和立部伎)组成乐队,唐玄宗就常作这个乐队的司鼓手。玄宗逃难入蜀,还把这个朝廷教坊乐伎队伍带来成都,其中古琴家“金五云”被成都人视为大音乐家,哪里是什么“妓女”?最低限度只能说是地位稍低的女艺人而已。到中唐时,这个朝廷“教坊”制度,被成都节度使军中衙署所承袭,不敢再用“教坊”这个朝廷御用名称,就只能称为“乐籍”。薛涛加入的是地方节度使组织的“乐籍”乐团,不是节度使养的娼妓,而是具有“乐伎”身份的女艺人(今天就叫“女音乐家”),因人身依附关系属于军署,身份不自由,地位稍低。
五云仙馆
薛涛的诗中看不出因“妓女”身份而悲叹,她的悲叹因作为妇女,其才华不得伸的怀才不遇。我们从她的诗中看到,她反而是位传承《蜀国弦》的大古琴家。她给武元衡的诗:“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这是薛涛对蜀古琴《蜀国弦》文脉传承刻描绘。《蜀国弦》源于古巴渝舞、巴渝曲,“长卿(相如)与卓氏(文君)士女”是蜀派古琴的创始人,梁简文帝把《蜀国四弦》纳入乐府相和歌辞,专门演奏“蜀门西更上青天”的蜀道难。在唐代新乐府运动中,因玄宗、僖宗两次入蜀,把“此曲祇应天上有”的宫廷“雅乐”,吸收西涼乐,衍变为“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民间“宴乐(燕乐)”,即“锦江(春色)玉垒(浮云)献山川”的半入江风半入云的“锦城丝管”。历史上,中国民族音乐最大的一次转型就是在唐代音乐之都成都完成的,锦城丝管《蜀国弦》就是雅乐变燕乐的首要标志,成都是这个转型的地标。五代前蜀永陵石棺上24伎乐的浮雕,正是演奏《蜀国弦》场景的考古实证。薛涛为武元衡演奏《蜀国弦》,又以自己的诗给他讲解蜀派古琴渊源和内涵,她难道还不是蜀派古琴文脉基因传先启后的伟大音乐家吗?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的薛涛塑像
灵巧技慧:中国书法史、中国造纸史上的女革新家
薛涛是“行书”书法家,学王羲之法,承传韦陟“五云体”,有司马相如季候四时书的遗风,林下风流,自成体。她发明特殊用纸“薛涛笺”。因旧的成都笺,纸幅大,不便写诗,她便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小彩笺,被称为“薛涛笺”。又因是居于浣花溪时所制,故称“浣花笺”。因笺纸色多,故又称为“十样笺”。今已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薛涛在中国造纸史上占有技术革新的一席重要地位。今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的薛涛井是明蜀王制作贡用的薛涛笺用水处。只有三月三,上巳日,修禊天,该井方漂娇红纸,这就成为三月三上巳竹文化节游望江楼的民俗。对薛涛的敬重,活在成都人心里。今天的崇丽阁,既丽且崇,壮思逸飞。吟诗楼,薛涛文脉,书香成都。濯锦楼,洗濯锦江,锦绣天府。今成都市望江楼公园:
水润文明,江流千古。
才女秀冠,江楼千古。
回首看千年文脉,望江楼上望江流。
向未来拓展新路,才女地标如明珠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
作者简介
谭继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司马相如、扬雄、郭沫若等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省大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成都薛涛研究会顾问。
【四川历史名人】谭继和:中唐第一才女薛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谭继和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