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在初唐
射洪陈子昂塑像。李四海摄(视觉四川)
射洪金华山陈子昂古读书台。 李四海 摄(视觉四川)
□李舫
人物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遂宁射洪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考取进士,任麟台正字,后升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后世称“陈拾遗”。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一千三百余年前,陈子昂以一首《登幽州台歌》名垂青史。从此,幽州台与陈子昂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有谁知道,在这首诗背后,陈子昂的峥嵘诗骨、慷慨人生?
一、伯玉毁琴
公元679年6月,这个练得一身好武艺、胸怀经纬之才的年轻人,立志以身许国。他东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
不料,此次科考成绩并不理想,年轻人落第还乡,不过他毫不气馁,蓄志再发。于是,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倥偬而逝,转眼到了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再度入京。
可是,这一次,他又一次名落孙山。为什么胸藏锦绣,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这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机灵古怪的陈子昂日夜琢磨,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端倪。
这天,百般寂寥的年轻人在长安的大街上闲游。忽然,他看见一位老者在街边吆喝:“上好的胡琴,求知音者,快来买呀!”围观者窃窃私语,老者已在这里卖琴数日,索价百万,诸多豪贵围观,莫敢问津。
年轻人挤进人群,端的是一把好琴!斯琴如斯人,藏在匣中无人知。年轻人醍醐灌顶,顿生怜悯。他灵机一动,走上前去。
一把琴两千缗,这绝对是天价。可是,年轻人却毫不犹豫地掏出腰包,将琴买下。围观的人见这位书生花这么多钱买了一把琴,都开始好奇。年轻人看看众人说:“在下略通琴技,明天我要在寓所宣德里为大家演奏,敬请各位莅临。”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第二天一早,人们纷纷赶来宣德里,想一听究竟。
买琴的年轻人终于抱着昨天的琴出场了。他对观者抱拳一揖道:“感谢各位捧场!”话音未落,将琴高高举起,重重地摔在地上。果然是一把好琴,琴身瞬间四分五裂,幽鸣之音绕梁不绝,众人惊得目瞪口呆。
年轻人随即朗声大笑:“我乃四川射洪陈子昂。想我自幼刻苦读书,经史子集烂熟在心,诗词歌赋,长文短句,件件做得用心。可是,我奔走于京师,风尘仆仆,却始终未遇伯乐,至今无人知晓,就像碌碌尘土一样。这把胡琴,不过是喝酒助兴的东西,竟然价值百万!难道我陈子昂的传世之作比这博人一乐的物品还不如吗?今日,有幸邀请众位读一读我的诗文,这才是我买琴的真正理由!”年轻人越说越激愤,从箱子里取出大叠诗词文稿,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其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果然!这一首首诗气势豪迈,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这一篇篇文章字字珠玑,精美绝伦,令人耳目一新。在场的人们读罢诗文,兴奋不已,他们翻开书稿,看到上面赫然写着一个名字——陈子昂!
陈子昂的名字和他的锦绣诗文,风一样在京城传开了。
不久,陈子昂的诗名便传到朝廷,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终于崭露头角。
二、显庆四年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公元661年。
四川,射洪。
笑破了脸的男主人比谁都高兴,家里终于盼来新丁,这是多少年潜心祈祷的神祇福报!夫妻俩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这个一出生便哭破天地的娃娃。
弄璋之喜,室家君王——盈门的宾客纷纷恭贺。
这个泡在蜜罐里的丑娃娃,就是后来振臂一呼、天地响应的陈子昂。他的父亲,便是富甲一方的侠义之士陈元敬。
宋本《方舆胜览》记载,陈元敬性格直爽,瑰伟倜傥,博览群书,弱冠之时便有豪侠之举。
陈子昂,字伯玉。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曾中开耀进士。曾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人称陈拾遗。陈子昂同其父亲一样,性耿直,重情义,为官仗义执言,屡屡上书诤谏,敢于陈述时弊。
陈元敬的慷慨、豪爽、博学,对陈子昂影响极大。《陈氏别传》说,陈子昂“好施轻财而不求报”,这一点,像极了陈元敬。
然而,出身豪门望族的陈子昂,却“始以豪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十七八岁的“古惑仔”,在一次聚众斗殴中击剑伤人,在厌烦了招猫逗狗、斗鸡赌博,突然在某一天顿悟,开始弃武从文,“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陈子昂果然聪明过人,没几年时间,便学涉百家,博览群书,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尤其擅长文章,“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梓州射洪,自此以陈子昂闻名遐迩,以陈子昂彪炳千秋。
三、登泽州城
683年,李治第十四次修改年号。去年十二月,他刚刚将永淳改为弘道,可是,这些还是没能逃过死亡的魔咒。弘道元年,李治病逝,他在遗诏中为武则天掌握国家政权留下了足够的线索:“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于是,从此时开始,陈子昂的政治生命便与武则天息息相关。
陈子昂不愿做一个只会摆弄文字的文人,而是要求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大唐建国以来,开始推行诗赋取士的制度。唐太宗励精图治,广开言路,打破了魏晋以来豪右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政治上的强盛巩固、经济上的高速繁荣、科学技术上的快速进步,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昂扬风气,这驱使着壮志凌云的陈子昂在文学上不断思考,在政治上不断成熟,在事业中不断建功立业。
李治病逝于洛阳,陈子昂上书在洛阳建高宗陵墓。认为将高宗灵柩运回长安不仅会加重关陇频遭荒灾人民的负担,而且护灵的数万大军也疲于奔波。此时武则天大权在握,四处网罗人才,看到陈子昂的上书后大加称赞,特地召见了他,就国家大事“有所咨询”,拜陈子昂为麟台正字,负责管理文献,校雠典籍,订正讹误。武则天欲发兵讨伐西羌,陈子昂又上书谏止,武则天对他愈发欣赏,擢升其为右拾遗。
陈子昂虽然年轻,但是有卓识,有胆略,他的谏疏不外乎四种:关注民瘼,改革吏治;揭露酷吏,反对淫刑;重视边防,反对黩武;任用贤能,用人不疑。
陈子昂喜欢研究历朝历代的兴废与盛衰的原因,为武则天执政出谋划策。他经常上书武则天,对当时的政治提出建议。然而,在武则天看来,他不过是舞文弄墨的一介书生,幼稚、简单,他的意见常常冲撞朝廷,武则天对其建议置之不理,一笑了之。可是,不知好歹的陈子昂,竟然大胆地说出武则天是“外有信贤之名,内实有疑贤人心”,这一下更得罪了刚愎自用的武则天。同时由于他上书直言不讳,也得罪了一些权臣,遭到他们的嫉恨。
陈子昂的苦日子来了,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他想努力改革政治弊端,可是自己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酷吏贪官横行无忌,武姓一族权倾朝野,他越来越感到心灰意懒。
弃武投文的陈子昂,怀着许身报国的宏愿,终日郁郁寡欢。此时他想到了什么?史料无从追溯。他的落魄却飘荡在他的诗文里,化为千古哀鸣。陈子昂两度报名参加大唐军队对北方游牧部族的战争。金戈铁马,浴血沙场,陈子昂似乎是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他也深深懂得了战争的残酷。可是,年轻的他,也许还不知道,政治的残酷将远远超过战争。
这是陈子昂短暂生命里的两次重要战争,也是唐朝和契丹的两次重要战争。第一次,发生于西北,从垂拱二年(686年)持续至垂拱三年(687年),陈子昂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第二次是十年之后,即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朝廷,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又随武攸宜出征。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侄子,出身权贵,全然不晓军事,兼之轻率而无将略,致使前军陷没,一时间,军心涣散。
此时,身在燕国故地的陈子昂连夜上书,进谏武攸宜,建议武攸宜亲自出征沙场,为国立功。但是,武攸宜这样的纨绔子弟,怎么可能舍生忘死、冲锋陷阵?果然,武攸宜断然以陈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顷刻间,陈子昂的满腔热血降到了冰点。他怎么也没想到武攸宜会因为他是个文人、诗人而轻视他,使他尽忠报国的壮志在轻描淡写间就被否定了。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既难堪又失望。过了几天,陈子昂不死心,再次进谏,这一次彻底激怒了武攸宜,他不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反而将陈子昂的官职由参谋贬为军曹,也就是管管文牍而已。
毫无悬念,这次战役以失败告终。战役结束后,军队返回洛阳,途经泽州(今山西晋城)。这是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的战场。战国初期,正是因为有了长平之战,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而今,重过古沙场,陈子昂睹物思人,悲愤交集,不能自抑,奋笔写下五言怀古《登泽州城北楼宴》: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衔酒舞熏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陈子昂在诗中提到的《玄云》是汉代仪式乐歌,庆贺皇帝选择贤明的辅佐之臣;《熏风》相传为圣君舜所作,“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此时的陈子昂,仍对朝廷满怀希望:皇帝(武则天)任用贤才,将这个国家带入辉煌的新时代。
一腔热血空抛掷,谁者应是同悲人?
两次征战,陈子昂深刻认识了战争,认识了朝廷,认识了边塞形势和人民生活。为国图安,为民请命,这让他的创作细辨泾渭,独立风骨,迥然不同于当时盛行一时、纸醉金迷的齐梁文风。
四、天地悠悠
此时,陈子昂感到深深地绝望了。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余满眼黑暗、满腔愤激。
这一年,这一天,这一刻。
残阳如血,寒风凛冽,怀抱着刻骨忧思的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今北京蓟北楼),一边思念以往的明君圣主,一边回想自己的不幸遭遇,深感前途一片黯淡。
也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也是从营州回洛阳的路上,陈子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历史无从想象,可是,陈子昂那亘古的沧桑、郁郁的悲愤,却穿越时空,像一道震古烁今的闪电,劈开我们久已封闭的心扉。
站在幽州台上,陈子昂极目远眺,历史和现实渐渐在他眼前和心里纵横交错,对历史、对人生、世界的旷绝尘嚣的悲哀和绝望,渐渐弥漫在胸中,遂成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理想破灭的悲歌。与《登幽州台歌》几乎同时创作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或可为此资做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共有七首诗,陈子昂凭吊轩辕古台、碣石馆、轩辕台,缅怀了燕昭王、乐毅、燕太子丹、田光、邹衍、郭隗,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盛世的向往、对明君古贤的追慕,以及自己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人生何以如此生不逢时?
山河依旧,古今迥然。陈子昂登台远眺,更见星高云阔,宇宙茫茫,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
天地悠悠,何其慷慨悲凉?怆然涕下,又何其寂寞苦闷!这尘世如此凌虐人心,陈子昂看不见“古人”,也看不见“来者”,他所能看见的,只有眼前这个狭窄的幽州台,这个逼仄的大时代。
一首《登幽州台歌》,音情顿挫,力透纸背,一扫六朝弊习,犹如醍醐灌顶。
陈子昂擅长诗文。他于诗,强调兴寄,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唐代初期,诗歌创作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反对柔靡之风,力挽齐梁颓波。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五言古诗最多,六十余首,五律约三十首。所作《感遇》三十八首、《登泽州城北楼宴》《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台歌》等等,指斥时弊,抒写情怀,有金石铮铮之声,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陈子昂的古诗对后世影响极大。《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中“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的秋夜禅坐,《酬晖上人夏日林泉》中“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的夏日唱和,直接启发了后来的王维、孟浩然。《送别出塞》中“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之句一扫当时流行的艳丽纤弱,他的素朴雄健直接影响了盛唐的高适、岑参,开启了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歌。陈子昂独起一格,为李白、杜甫开风气之先。
陈子昂于文,坚持朴实畅达,标举汉魏风骨,反对浮艳,重视散体。陈子昂的各种体裁文章今存120多篇,赋颂之文不过数篇,暂且存而不论。表计40篇左右,正如清朝文学家陈沆所言,这些都不外乎是“顺例”和“应制”之作,不足以代表陈子昂之文的特点和优点。但如《为乔补阙论突厥》却是极好的文章。他的上书、奏议这类文章有20余篇,序约为14篇,碑铭墓志将近20篇,祭文有几篇。这些才应算是陈子昂文章的本体书,奏议等文又是最重要的。
骈体文的过度膨胀,是六朝文章的一大弊端,到齐梁时期,骈文已经发展至高峰。士人崇尚华丽词藻,不仅抒情写景骈体偶化,官方的文牍、奏议,以及信札、论说等各种实用文亦完全用骈文写作,文意晦涩、苍白贫乏,重形式轻内容等骈体文已经成为自由抒发思想等桎梏。在陈子昂看来,做文章道理败坏已经有五百年。这五百年,大约言之,指的是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这五百年,诗文凋敝,文风沦丧,他希望重振汉魏风骨,他就此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标准。
陈子昂之文,论文体,已变偶俪之习,纯真自然。论内容,则都是有物有则、利国利民之言,超越八代,直追先秦、西汉。但是,陈子昂文章,又不是一切复古之论,而是针对当时混沌之世的客观现实,匡谬治弊,篇篇皆有为而发。论文格,则逻辑极严密,条理极清彻,不为支离、模棱之辞,浮泛不经之语,侃切周至,古朴安雅。此所以陈子昂的文章实为处文风正在渐变之时,而以其实绩开风气之先,卓然有无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所谓“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补阙李君前集序》)。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初时期的风骨,即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陈子昂文章对于唐一代以及后世的政治都有很大影响,于文学史上高标一席,所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语)、“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语),亦在于此。元代方回在《瀛奎骨髓》中感慨陈子昂对唐朝文学的卓越影响:“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陈子昂的诗文,直斥时弊,抒写情怀,高昂清峻。有唐迄今逾一千三百年,后世言必陈子昂者,为其振臂高呼应声云集者,代不乏人。与陈子昂同一时期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之后的张说、张九龄、王维、陆贽、苏颋、李华、元结、独孤元、元祐、梁肃,以及更晚些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正是因为他们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才有了中国在经历近三个世纪的分裂之后走向统一的大时代,有了这个时期文化的空前繁荣鼎盛。
五、狱中卜命
从战场上回来的陈子昂,看破红尘,立志归隐。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以父亲陈元敬年老多病为由,上表请求辞官回乡,侍奉老父,以尽孝道。武则天同意他的请求,他回到了家乡射洪。不久,陈元敬病逝,陈子昂本以为可以就此遁世。但是,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等人却不放过他,他们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诬陷陈子昂,将他关进大牢。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中记载:“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
陈子昂素来身子羸弱,怎经得起这样的牢狱之灾?他惊恐交集,不堪折辱,五内俱焚,心灰意懒。他的病得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倚杖不能起,哀怨不能绝。此时,朝廷苛政连连,民间哀嚎遍野,陈子昂自忖以一己气力不可能苟全于乱世,遂命蓍自筮。顷刻,卦成,陈子昂仰天哭号:“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陈子昂忧愤交加,终致抑郁辞世。
主要贡献
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其诗文革新举措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了铺垫,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陈子昂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的创作风格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散文革新也开风气之先。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登泽州城北楼宴》《登幽州台歌》《观荆玉篇》《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送魏大从军》等。
历史功绩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光耀百世,但其发轫离不开陈子昂的诗文革新和创作实践。陈子昂开创了唐代诗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先河,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川遗存
遂宁射洪市有陈子昂古读书台、陈子昂墓等遗迹。
当代价值
陈子昂的诗文理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革新求变的精神在当下同样有启示意义,值得含弘光大。陈子昂为官清正,敢于直谏,也为后世景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