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 杨小平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杨小平
陈寿(233—297),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中国著名史学家,史称“并迁双固”,常璩《华阳国志》一文,称陈寿“庶子考古,迁、固齐名”。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也称“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房玄龄等《晋书》认为“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隋书》记载说“《益部耆旧传》十四卷,陈长寿撰”,其中“陈长寿”应当是“陈寿”之讹误。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错误地把陈寿的字“承祚”写成“延祚”。王心湛注释隋末王通《文中子》也错误地说陈寿“字永祚”。由此可见,陈寿的字被历代弄错的并不少。更滑稽的是,某互联网企业刊发《陈寿廉政故事:“三不喜”》一文,将西晋的陈寿与明代的陈寿混为一谈,文字介绍是明代的陈寿,配图却是南充万卷楼的塑像。明代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某网站文章《廉洁故事:陈寿“三不喜”》甚至直接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人”,错误地将明代陈寿当成西晋陈寿。
南充市西山万卷楼
陈寿编纂《三国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为著名的纪传体史学名著,首创国别体正史,成为后世《三国演义》、三国文化的底蕴所在;编纂《益部耆旧传》10篇,为巴蜀地方志的创建先驱之一,保存了巴蜀历史文化。陈寿《益部耆旧传》虽然亡佚,但保存在其他书籍中,该书记载了不少人物和史实,如落下闳的字、籍贯等都是该书提出,为后人研究人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南充市西山陈寿著三国志塑像
陈寿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四川史学家,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影响深远,以文笔简炼、春秋笔法著称,得到时人称赞,受到后人推崇,被评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之一。
陈寿籍贯争议
《华阳国志》《晋书》都明确写明陈寿是巴西安汉人,陈寿在《三国志》也署名为巴西安汉人。巴西郡安汉县,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南充市。安汉县系西汉刘邦因纪念舍身救主的忠义爱将纪信而分阆中设置,东汉、三国、晋都没有改变。安汉治所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五里店。安汉县辖今南充、西充、蓬安、岳池、武胜、广安。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陈寿故宅,在南充县郭内”,进一步将陈寿的居所落实到了南充县城之内。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也记载“陈寿故宅在南充县内”。
刘敏先后发表《陈寿故里考辨》(《文化经济报》1994年4月30日)、《“陈寿故里”碑在广安城郊出土》(新浪博客2010年8月28日)、《〈陈寿故里碑〉与陈寿故里》(载《寻根》2013年第6期),对陈寿的籍贯提出异议。
刘先生根据1987年出土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立的陈寿故里碑和雍正时的族谱序,认为陈寿的籍贯在广安。现存广安区文管所的陈寿故里石碑长2米多,宽80厘米,厚10厘米,阴刻楷书,纵向排列成右行4行,共“同治癸酉夏/晋散骑常侍陈寿/宋宣和状元何涣/故里/广安州事姜凤仪”28字。碑文由清同治年间广安知州姜凤仪题记。
刘先生认为,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绝非偶然,与西充的蜀汉纪信故里碑一样,均系清人所为,意在告知今人、传誉后世,此乃名人故里也。
陈寿故里碑为姜凤仪上任第二年所立,作为一个外籍官宦,不可能无故标榜所官之域,定有其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人民网2009年11月18日也把陈寿列为广安人,卒年错写成298年,介绍为巴郡宕渠县人,也就是如今广安区人。根据就是1987年在广安区城区文庙沟出土陈寿故里碑。
蔡东洲《陈寿故里碑引发的两个问题》(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认为此碑确实是在安汉县境内发现的唯一与陈寿故里相关的碑石,但刻立时间是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夏天,所刻陈寿故里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依据。立碑者姜凤仪系广安州知事。
据《广安州新志》卷4,“姜凤仪,安徽怀宁人,优廪生。同治十一年任,光绪元年去。”可知这位知州非进士出身,又无著述传世,学术水平不高,其立碑纯属增添地方文化底蕴之举,故此碑亦无学术价值,无法证明什么问题。
蔡先生对刘文提及的唯一文献依据也进行了批驳,雍正时编修的《广安游氏族谱》序写到:“广安人物之盛,为川北首屈一指。如纪信之诳楚存汉,纪通之铲吕安刘,张嶷、王平之武略,谯周、陈寿之文章,张庭坚之正言,安忠定之戡乱,阎缵、庞雄之大节,黎镶、石谷之理学。王氏祖孙忠言直谏,卓越一时;游氏父子相业事功,炳耀千古。”这段文字便是刘文证明陈寿是广安人的重要依据。然而这段文字中,纪信、纪通、庞雄3人的籍贯不明。
张嶷是南部人,王平是渠县人,谯周是西充人,阎缵、游仲鸿、游似都是南充人。只有张庭坚、安丙和王德完3人才是地道的广安人,其余多为川北地区人,可以说,这是在概括整个川北的历史人物,而不是广安一处的历史人物。这篇序言当然也就不能作为陈寿是广安人的证据。今天广安辖地的一些区域在魏晋时属于安汉县,但由于古人将陈寿故宅落实到南充县城之内,因而称陈寿为广安人就欠妥了。最后,蔡文认为,陈寿是南充人,不是广安人。这个结论正确无疑。总之,陈寿故里碑在广安城郊出土面世,并非新发现,无法据此怀疑陈寿是南充人。
陈寿父亲争议
陈寿的父亲历来争议不断,未见史籍有相关的准确记载,共有3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陈寿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蜀汉征西将军陈到。
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人。他是三国刘备的白毦兵统领。白毦兵为“西方上兵”,见于丞相诸葛亮蜀汉建兴四年(226)的书信中。该信见于《太平御览》卷341,在《诸葛亮集》中题为《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多被世人误认为是诸葛亮给诸葛瑾的书信。1982年,田余庆《诸葛亮〈与瑾论白帝兵书〉辨误》(载《文史》第14辑),指出这是诸葛亮写给中都护李严的回信,点明白毦兵的性质是特种部队。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记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陈叔至、征西都是指陈到,因为陈到字叔至、官至征西将军。建兴四年(226),诸葛亮准备北伐,征西将军陈到驻守永安。《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华阳国志》卷7:“四年,永安都督李严还督江州,城巴郡大城。以征西将军汝南陈到督永安,封亭侯。”《华阳国志》卷1:“严还江州,征西将军汝南陈到为都督。到卒官,以征北大将军南阳宗预为都督。”建兴八年(230),陈到在永安任上逝世。而陈寿却是建兴十一年(233)出生的。陈到将军逝世时间与陈寿出生时间相差3年左右。如果两人是父子的话,明显违背常理。因此,陈寿之父是陈到的这种说法没有历史和文献依据,也不符合常理!
第二种说法认为陈寿之父是将军陈式。
陈式,生卒年不详,史书未有专传。陈式能率水军,也能统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陈式受命以“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受到徐晃阻击,并未成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蜀汉章武二年(222),陈式与吴班作为先头部队阻击东吴进攻。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建兴七年(229),陈式奉诸葛亮命,攻克武都、阴平2郡。
有人说陈式死于231年,不过历史与文献中并没有记载陈式被杀一事,具体卒年的判断更是无据。陈式为陈寿之父,史料并无记载。陈寿父亲在马谡被杀后受牵连受罚。陈式在攻打阴平、武都两郡时被委以重任,可见与前者有悖。古人讲究为长者讳,如果陈式是陈寿之父,陈寿就不可能在《三国志》里直书其名。
第三种说法认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
《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髠,诸葛瞻又轻寿。”刘蔚《驳陈寿索米事兼论〈三国志〉史料价值》(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怀疑陈寿的父亲不是将军马谡的参军,而可能是马谡的军吏。马谡失街亭后,陈寿父也因此事而受株连,受到髡刑。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因卷入失街亭一战而受牵连的父亲只字未提。由于史书未有记载,难以判断说明名字。而陈寿之父究竟是谁,在没有历史和文献证据的情况下,还是存疑更稳妥。
传言说,陈寿的父亲于治西果山脚下修万卷楼,供少年时期陈寿学习。有人说陈寿著《三国志》于南充万卷楼,认为万卷楼是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这些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认为,陈寿少年时在万卷楼这个地方读书有可能,晚年归隐万卷楼则不可能。万卷楼也并非陈寿著《三国志》之地。洛阳的陈寿旧居是陈寿在西晋京城的住所,是陈寿著《三国志》旧址。根据历史和文献,万卷楼也并非陈寿父亲所修。有人宣传说万卷楼始建于三国的建兴年间(222—237),我们也未能在典籍中找到根据。唐代在陈寿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建起万卷楼,来表示对陈寿的纪念。
南充市西山万卷楼
陈寿“索米作传”争议
《晋书·陈寿传》:“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或云”即有说,类似传言,并非史实。《艺文类聚·食物部》引东晋裴启《语林》:“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
关于陈寿索米的提法,只有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少数史学家相信,而大多数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
柳虬字仲蟠,《北史》作仲盘,《周书》作仲蟠。河东解人。受《晋书》影响,上疏称“班固致受金之名,陈寿有求米之论。”(载《北史》卷64《柳虬传》)
刘知几《史通·曲笔》:“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4引周益公序(即周必大为萧常《续后汉书》所作《序》)云:“方且乞米于人,欲作佳传,私意如此,史笔可知矣。”又说陈寿“乞米作佳传,以私憾毁诸葛亮父子,难乎免物议矣”。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5批评说:“陈寿作《三国志》,与丁梁州索米,又因诸葛武侯尝黜其父,故传中言临敌制胜非其所长,世遂称为秽史。”
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之地——荆州古城
不过,所谓陈寿乞米作传,乃后人将《晋书》断章取义,并非历史事实。《晋书》所言前明明有“或云”,传言之说,并不足信。柴德赓《史籍举要》:“自从《晋书》由陈寿索米之说,被周柳虬、唐刘知几、刘永济皆信其有;清代朱彝尊、杭世骏、王明生、钱大听皆辩其必无。”刘蔚《驳陈寿索米事兼论〈三国志〉史料价值》(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张烩《读史举正》将索米立史认为是史谬错误之一。”“张烩”当作“张熷”,不过,我们在张熷《读史举正》中并未找到这个判断。清朝朱彝尊《曝书亭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潘眉《三国志考证》、赵翼《廿二史札记》等也对《晋书》所记进行了批评。
何焯曰:“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安得晋时犹有子在?觅米事诬。”(见卢弼《三国志集解》引)
《三国志集解》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9《陈寿论》说:“陈寿,良史也。世误信《晋书》之文,谓索米丁氏之子,不获,竟不与立传;又轻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以此讪寿。”他还以《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记录的史事,力证陈寿不曾索米丁氏。曹魏文士中,陈寿只为王粲、卫觊、刘廙、刘劭、傅嘏5人立传,《王粲传》后面有徐幹、陈琳、阮瑀、应瑒、刘桢附传,这些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家。另外邯郸淳、繁钦、路粹、杨修、苟纬及丁仪、丁廙只是一笔带过。“建安七子”尚不能单独立传,丁仪、丁廙自然不足以让陈寿为之立传。如果丁仪、丁廙没有立传是求米不成,那么与其并列的文士难道也是类似的原因吗?所以“索米立传”一事不足信。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39《三国志一》:“《晋书》好引杂说,故多芜秽!”
《十七史商榷》
潘眉《三国志考证》卷5“诛丁仪丁廙”条说:“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史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丁氏兄弟无功无劳,不得立传明矣。《晋书》所谓“索米立传”实为不实之词。缪钺《读史存稿》中的《陈寿与〈三国志〉》一文客观地指出陈寿并未索米作传。缪钺撰《三国志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版)也否定陈寿索米作传。缪钺在《三国志选注·前言》中指出,陈寿修史态度公允、客观公正,并未索米作传。
陶懋炳撰《陈寿曲笔说辨诬》(载《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谓“丁仪之子不存,陈寿米将谁求?索米之说,不攻自倒,《晋书》多琐碎诡谬之说,赵翼曾经列举事实证明”。
虽然众多学者都否定陈寿索米作传,但方诗铭《曹操与‘白波贼’对东汉政权的争夺》(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和《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仍坚持陈寿“索米作传说”。
杨耀坤《再辨陈寿“索米”说》(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l期),针对方氏前文用铁的史实提出尖锐反驳。杨文认为,“索米作传说”与陶懋炳《陈寿曲笔说辨诬》一文所引《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的记载相矛盾。既然丁氏之男口都被诛杀了,哪能还有二丁之子在西晋呢?故《晋书•陈寿传》也只能笼统模糊地说丁氏之子,指不出具体人名。杨文指出,丁冲是否立功、功绩多大、是否应封侯等问题,也都值得研讨。同时,丁冲醉死在建安初年,只应载《后汉书》。
刘琳译注《三国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指出陈寿处理史料慎重,记载史事一般据实直书,评价人物比较客观公正,陈寿索米作传的传说没有根据。
事实上,陈寿品行高尚,坚持操守,才导致多次被贬谪,索米作传本是子虚乌有之事,受《晋书》影响,至今仍有人相信,故再引众家观点,以正视听。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小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学院副院长,四川省陈寿研究中心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