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何格非考略——从大足南山石刻诗碑说起

来源:大足石刻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4-12-29 08:2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足石刻自初唐开始雕凿以来,历经晚唐五代的发展,至两宋时期臻于鼎盛。此间,不仅佛教造像大量出现,道教、儒家造像也有开凿,并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龛。大足道教石刻是大足石刻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南山、舒成岩、石门山、石篆山等地的道教造像历来备受关注。但是,在大足石刻历年来的研究中,关注佛教石刻造像较多,道教造像的研究成果相对颇少,而对道教石刻中出现的人物研究则更是少见,如大足道教石刻的重要场所———南山石刻宋代碑文中出现的何格非,即是其中一例。

何格非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和地方碑刻之中,通过资料查阅,何格非系宋代道教文化的一位崇尚者,是大足道教石刻兴盛不可忽视的人物,对地方志研究、宋代诗歌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造诣。

南山石刻《张宗彦、何格非倡和诗》碑

大足南山石刻位于城区南,主要造像龛窟有第4号三圣母、第5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等,南山石刻“从其雕造技法和人物形象而论,均为道教造像中难得之作”。①尤其是第5号三清古洞,造像500余身,题材众多,神系完备,在国内道教石窟艺术中极其罕见。

对于南山石刻最初开创的时间,基本上认为始于南宋绍兴年间(1130-1162):一是因为在三清古洞内有“舍地开山造功德何正言同杨氏”铭文,大足北山观音坡石刻有何浩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为其父何正言营造的地藏等像,所以,何正言为南宋绍兴年间的人物;二是位于三清古洞外壁的《张宗彦、何格非倡和诗》,其中的何格非生平时代,是了解南山石刻初创时间的重要资料。②

《张宗彦、何格非倡和诗》记载了张宗彦、何格非二人游览南山并以诗倡和的事迹。其中一碑,诗前书有“左朝请大夫知剑州军州事张宗彦题”,即担任剑州的行政长官张宗彦题写的诗;另一碑,诗前书有“左朝请大夫知昌州军州事何格非和”,即担任昌州行政长官的何格非的和诗。因宋代时期,昌州州府在今重庆市大足县,所以诗中的人物对于了解南山石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于此二人倡和诗碑的时间,原诗未见记载。在今南山石刻三清古洞旁的何格非和诗右面,有一题跋,其中云:“术者云,南北山童,殊乏秀气,有修竹茂林,闻人益显,庵主王道琼手植醮坛,今已森然。因阅辛酉岁张、何二公诗,磨崖以示好事者,辛未初冬,邓早跋,张大成书丹”。从此跋语来看,邓早在南山看到了“辛酉岁”时张宗彦同何格非的倡和诗,于是就把它雕刻在南山三清古洞旁,关于“辛酉岁”的具体年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为南宋淳熙年间。此说恐与明清的记载相关,如清初著名学者张澍(1776-1847)在其《重九日偕幕友游南禅寺遂至玉皇观登高记》文中称:“审视乃辛未初冬邓早跋张、何二公诗者,知其诗作于淳熙辛酉岁”③,淳熙(1174-1189)为宋孝宗年号,对于该辛酉岁,有著作说“查淳熙无辛酉年,淳熙五年为戊戌岁,张澍误”④。其后,清代陆心源(1834-1894)编撰的《宋诗纪事补遗》中,收录有何格非诗歌三首,并在其名后说“何格非淳熙六年,朝请大夫,知昌州”⑤。清代道光《大足县志》记载何格非“知张何倡和在淳熙辛酉岁也”“格非为元丰进士”⑥,其说亦可能来自前人所说。

二为南宋嘉泰元年(1201)。此可见1999年出版的《大足石刻铭文录》等著作⑦。

三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⑧。笔者通过对何格非生平事迹的整理,认为该说法为妥,即何格非与张宗彦的倡和诗作于此年。

文献记载中的何格非

断定南山三清古洞外何格非与张宗彦倡和诗碑刻年代,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依据,就是何格非生平事迹。

文献和大足南山石刻证明,何格非是一位崇尚道教文化的儒家官员。笔者所见文献史料对何格非的介绍,以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为最早。该书记载关于何格非史料6则,记其曾为蓬山十二仙、本朝(即宋朝)李侠客、王鹤、李士宁、赵元精等作过传记(或跋),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从中也大致可见有关何格非的一些史料,如何格非号“白云子”;又如,上述所引史料俱在《舆地纪胜》“利州路蓬州”中,其地理位置即今天的四川省蓬池县,这对于了解何格非的籍贯有重要价值;再如,“唐登封县令应真人”条中有“绍兴中何格非”,知其主要活动在南宋初期绍兴年间的准确记载,而且何格非作过传记(或跋)的人物,其时间也在南宋绍兴之前。《舆地纪胜》“约1227年成书”⑨,与何格非生活时代相距较为接近,因此,史料的可信度较高。

《舆地纪胜》“唐登封县令应真人”中涉及何格非史事,元代时出现在道教人物传记著作《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5“应靖”条中,记载更为详细、丰富,如籍贯为“蓬池人”,一生为官“仕至二千石”(二千石,系“官秩名称。秦汉中央的九卿及地方的守、相等官秩为二千石。另为汉代郡国、守相的通称”⑩)。从在大足南山保存的《张宗彦、何格非倡和诗》中记载其担任过昌州军州事来看,与“仕至二千石”的说法大致吻合,最为重要的是文献清楚地记载了他崇尚道教文化,并向仙人应靖求教道术,是一个道教信众,这与《舆地纪胜》中其撰写道教人物传记的记述相吻合。

何格非的史料,在其籍贯所在地的地方志书中也有所记载,明代的《万历营山县志》《正德蓬州志》等{11}多次记载有何格非家族世系、生平事迹等资料:何格非的曾祖为何造,系成都人,后迁徙至蓬州;何造有子何绛(一名何经),系庆历六年(1046)进士;何造有孙何修辅,系元丰五年(1082)黄裳榜的进士;何造的曾孙何格非,为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的进士。何氏一家“三世登第”,故家中有桂堂。

《万历营山县志》载有何格非诗四首,其中,《上杨提刑同游大蓬二首并序》诗题“进士何格非邑人”,诗前有序载系因陪同担任“提刑郎中”的杨霹(四川眉山人)等游览大蓬山而作。从何格非作的同游诗来看,此时何的身份为“摄邑事”,也就是营山县事。据杨霹诗序,此次游览时间为绍兴二年(1131)四月辛酉。诗中也流露出对仙人的仰慕之情,如“二公犹乐称之,况今十二仙羽化之地乎”,应指《舆地纪胜》中的“蓬山十二仙”。该诗后,有一首《绍兴六年丙辰八月十二日题大蓬山》诗,作者署名为“权知事”,应为何格非,一是与何格非曾为营山县事身份相当;二是据学者调查,该地还有署名为何格非所撰写的此诗的摩崖题刻;三是诗中明显表露出对道教文化的仰慕。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见何格非史料中,多次提及籍贯所在地的大蓬山,该山充满着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

文献记载与大足南山碑中何格非实为一人

上述史料记载的何格非,与大足南山石刻《何格非、张宗彦倡和诗》碑中出现的何格非,应为一人:

(一)二者时代吻合。上述文献史料记载何格非的生平时间为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期。大足南山碑刻中的何格非,从史料分析可能为此时期人物,如碑中另一位人物张宗彦,所任职务为“剑州军州事”,剑州在南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4)已升为隆庆府,那么,张宗彦来南山的年代应在此之前。而在碑中,何格非自言“老境所存输健笔”,即自己年纪长一些,已经不能够和年轻的张宗彦相比。假设何格非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时20岁左右,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与张宗彦游览南山时至少应有60岁左右,故有“老境所存输健笔”的慨叹。

(二)文献与碑刻呈现出的文化特色吻合。文献记载中的何格非不但熟悉道教,而且崇尚道教文化,甚至于好道,曾有寻仙访道的记载,而南山石刻中何格非所题写的碑文,也极具浓厚的道教文化特色,如“祈年设醮延真驭,旱岁飞符起蛰龙”,“设醮”“飞符”就与道教的仪式等关系密切。

(三)职官的升迁相吻合。进士出身的何格非,于南宋绍兴二年(1131)时为营山县事,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时已升为昌州军州事,“仕至二千石”,这与史料中未发现有其更高的官职记载相吻合。

何格非任昌州军州事的时间,从大足石刻时期出现的同官职人物大致可见,在之前的南宋建炎二年(1128),有昌州军州事任宗易捐资,在北山石刻开凿了第149号如意轮观音窟;在之后的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有昌州军州事张莘民捐资,在北山石刻镌造了第136号转轮经藏窟的观音像。因此,何格非担任昌州军州事的大致时间,应在1128-1142年间{12}。从前述南宋绍兴六年(1136)何格非还在营山县任职可见,其担任昌州军州事的具体时间,可缩短至1136-1142年间。

(四)与大足南山石刻的深厚道教文化内涵相吻合。南山道教石刻第5号三清古洞,神系完备,不但有“三清六御”尊神,还有黄道十二宫、360应感天尊等,在同时期众多的道教造像中领时代之先;第15号龙洞,为国内极其少见的同类题材单独表现者,据《舆地纪胜》载:“南山,在县南五里,有龙洞醮坛,旱祷辄应”{13},可知在南宋时期南山道教石刻发挥着祈祷求雨的功能。这些题材,表现出对道教经典和历史的熟稔,这与既为儒家官员、又崇尚道教文化的何格非来说,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可见,文献史料中所载的何格非,与今大足县南山石刻诗碑中的何格非,实为一人。那么,崇尚道教文化的何格非对大足南山石刻的开创是否有影响,无疑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对于何格非生平事迹的了解,对研究宋代诗歌有一定程度帮助,虽然在清代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一书中收录有何格非诗歌三首,但是今《全宋诗》{14}和其后的《全宋诗订补》{15}均未见何格非其人。其它一些宋代诗歌的书籍,也有收录何格非诗歌,如《宋代蜀诗辑存》在“营山县”中收录有他在太蓬山、大足南山的诗歌五首,记其生率“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孝宗淳熙六年(1179)朝请大夫知昌州”{16},由此年龄推断,何格非在昌州任职应该百岁左右,其可能性不存在。

综上所叙,何格非生平大致为:籍贯蓬池,北宋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的进士,南宋绍兴二年至六年(1131-1136)时曾为四川营山县事。对道教文化颇为崇尚,曾为一些道教人物作过传记,对家乡太蓬山颇为喜好,多次游览并作有诗歌。应在1136-1142年间为“知昌州军州事”,此间,曾在大足南山石刻游览并作有诗歌,其后生平不详。何格非是宋代一位崇尚道教文化的人物,对于其生平的了解,不但可以弥补道教史料阙如,还对于籍贯所在地文化的认识和大足南山石刻开创的原因,以及宋代诗歌以及地方志等方面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注:

①王宜峨《道教美术史话》,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93页。

②大足南山三清古洞的铭文和诗歌,均参见:《大足石刻铭文录》,重庆出版社,1999年。

③张澍文,见:李传授《大足石刻风景名胜诗文选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

④⑧李传授、黄屴峰编注《大足历代诗词选注》,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⑤清·陆心源编撰《宋诗纪事补遗》(二),徐旭、李建国点校,陕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62-1263页。

⑥清·道光《大足县志》卷六“官师”。

⑦《大足石刻铭文录》,第299-300页。

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302页。

⑩臧云浦等《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7页。

{11}《万历营山县志》《正德蓬州志》,均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67),上海书店,1990年。

{12}亦可见《大足县志》“宋昌州刺史僚佐名录”,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658页。

{13}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第1149页。

{14}《全宋诗1-72册作者索引》“何”姓诗人中未见有“何格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45页。

{15}陈新、张如安、叶石健、吴宗海等补正《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2007年。

{16}许吟雪、许孟青《宋代蜀诗辑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04-505页。

(作者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

来源: 大足石刻研究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