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从学术秘书到科技将军——记自贡籍陆军少将王寿云

作者:赵明大 来源:自贡方志 发布时间:2024-09-11 14:44:58 浏览次数: 【字体:

从学术秘书到科技将军

——记自贡籍陆军少将王寿云

赵明大

编者按:王寿云(1938—1997),军事系统工程专家,我国作战模拟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长期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和工程管理工作,对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理论和方法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1960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国防部五院,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前身)从北京大学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自贡市蜀光中学校友王寿云(1938—1997)便是其中之一。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寿云戎装照

1

初入国防部五院

1960年,王寿云在北京大学提前毕业,满怀激情地踏入了国防部五院的大门。尽管对校园生活充满眷恋,但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五院,他最初担任科学技术部技术助理员,负责技术协调工作,频繁往返于北京和甘肃酒泉基地之间。这段旅程不仅考验了他的体力与毅力,更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酒泉基地位于大西北荒漠之中,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王寿云和同事们常常需要历经数日的舟车劳顿才能到达,途中还时常遭遇恶劣天气和意外情况。即便如此,他也始终将技术资料视为生命,确保它们的安全无损。到达基地后,他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与同事们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

学术秘书生涯

1964年,年仅26岁的王寿云被调到钱学森身边担任学术秘书,开始了长达17年的秘书生涯。这一时期的他,不仅要协助钱学森处理科学、技术和学术方面的问题,还要不断跟踪世界科学的最新发展,努力跟上钱学森的研究步伐。

钱学森和王寿云

作为钱学森的学术秘书,王寿云必须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他不仅要通晓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还要掌握材料、动力、制导、自控、气动力、结构、计算、质量控制等多种技术。此外,他还要深刻理解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髓,随时准备为钱学森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钱学森指导下,王寿云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他协助钱学森提出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并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帮助解决了仿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1月2日,钱学森给王寿云等6位学者写的信。

3

系统工程理论推广与应用

20世纪70年代,钱学森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研究与推广系统工程理论。王寿云作为他的学生、助手和同事,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积极参与了系统工程理论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

为了普及系统工程理论,王寿云与钱学森共同撰写了多本专著和论文,并积极参与了《系统工程与科学管理》等刊物的筹备工作。他还积极推动在大学开办系统工程系的工作,协助教育部和大学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亲自到一些大学为师生讲课。

后来,在钱学森指导下,王寿云深入研究作战模拟理论,先后发表《计算机作战模拟的科学技术》《作战模拟方法学》《政治——军事对抗模拟》等论文。1981年夏,钱学森在同王寿云的一次谈话中,鼓励他公开出版一本关于作战模拟的书。王寿云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正式出版《现代作战模拟》一书,这是在该领域由中国人写的第一本专著。王寿云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描述战斗过程的经验公式,即兰彻斯特方程,并从9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作战模拟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方法论。该书引起军内外的广泛关注,两次发行共计1万册,这让王寿云成为中国现代作战模拟技术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的作战模拟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

军中儒将风采

1982年8月,王寿云调任原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部某局副局长,开始了他的军中儒将生涯。他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军事战略方针,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协同完成对武器发展规划的调整,以及“七五”武器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1984年,王寿云参与并完成国务院《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对策研究》工作,为中国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做出积极贡献。1985年11月,王寿云到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工作,先后任科技委常委委员兼副秘书长、秘书长。

1989年王寿云与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在北京友谊宾馆

作为科技委军用微电子技术专业组的成员,王寿云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组织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等部门和单位,联合进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实验和生产。他直接协助北京大学电子系统建立了微电子研究所,协助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微电子技术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他还积极推动军事科技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亲率中国国防系统分析代表团赴美访问,并与美国军方和学术界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

20世纪90年代,在冷战结束后的军转民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王寿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同事们关于中国军转民的理论与实践得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赞赏与认同,为中国在国际军转民领域赢得了声誉。1992年,国防科工委军转民研讨会结束时,王寿云与另一位同事应邀去美国参加在旧金山召开的美俄军转民研讨会,并向会议提交了《军转民、改革与重组》的论文。在这次会议的主旨性发言中,已是美国国防部部长的佩里高度赞赏这篇论文。

关于这次会议,美国纽约《世界日报》于1992年12月12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共“军转民”成功足堪美俄借鉴》的报道,摘要如下:“冷战过后的世界三大超级军事强国美、苏、中都在全力将军事设施及技术转为商业用途。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及武器控制中心’不久前就此题目召开研究会,大会主持人比尔·派瑞指出,中共‘军转民’做得最成功,足堪美俄学习。这次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大会为期4天,共一百多人参加。其中俄国来的军事专家及国防企业人士达二十多人,美国国防工业人士近百人。中国大陆派来两人,一是陆军现役少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寿云,他曾任被外界誉为‘中国的飞弹专家之父’的钱学森之秘书达20年之久;另一位是‘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柴本良教授。会议由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及武器控制中心主任比尔·派瑞主持。这次大会在筹划时本来只针对美国与俄罗斯的军转民事业,今年9月比尔·派瑞和该中心一位知名中国专家约翰·路易士前往大陆访问,发觉中国军转民做得非常成功,因此临时决定邀请中共派代表参加。”

5

人民公仆本色

王寿云跟随钱学森17年,深受其严谨求实治学思想的影响,无论是领导决策的资料准备,还是个人学术研究,都力求精准无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李元正中将称赞其资料“准确严谨,十分难得”。

王寿云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对同事关怀备至,对下属更是体贴入微。在张家界学术会议期间,他婉拒特殊待遇,坚持与代表们共同研讨。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即便在科技委担任领导期间,也从不张扬自己的成绩与贡献。他坚持原则,不畏强权,即便面对顶头上司,也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

王寿云的高尚人品和卓越成就,不仅体现在工作上,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业余爱好广泛,喜爱摄影、交响乐,生活简朴,不求奢华。在家庭中,王寿云是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女的好父亲。他从小依靠助学金和奖学金完成学业,工作后不忘回馈家庭,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与妻子毛幼先相濡以沫,共同抚养两个孩子,注重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勤奋学习。

1997年12月19日,王寿云在赶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参加“微波采油方案论证会”途中,所乘坐小车与一辆油罐车相撞,不幸因公牺牲,以身殉职。

王寿云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一生,是默默奉献、淡泊名利的一生。他从一名普通的学术秘书成长为科技将军,不仅为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还为中国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和国际军事科技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勇攀科技高峰。

(该文原载总装备部政治部宣传部主办的《神剑》文艺双月刊2005年第6期,此次发布时有删改)

来源:自贡方志

作者:赵明大

来源: 自贡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