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肖德美 从传播到传承 让川剧在乡村和校园生根发芽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07 09:24:09 浏览次数: 【字体:


肖德美。受访者供图


肖德美在工作室内举行川剧分享体验活动。受访者供图


肖德美川剧扮相。受访者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爬山要爬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做人要留好名声,想想恩阳喻秉渊……”5月1日,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岳王村新建的露天剧场热闹非凡、戏腔动人,一场以川剧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展开,川剧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变脸、吐火、水袖等川剧绝技精彩纷呈,台下欢呼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在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肖德美的带领下,国家二级演员袁泽政,优秀青年演员彭真典、肖秋以及村民共同登台,带来《挂印知县》《别洞观景》《石怀玉惊梦》等川剧剧目片段。当天,“肖德美川剧技能大师工作室”揭牌,正式落地巴中岳王村。
  从艺从教40余年,肖德美演绎了《芙蓉花仙》《诗酒太白》《草鞋县令》《柳荫记》等代表剧目,塑造了风流潇洒型、温文尔雅型、气派官绅型等众多文生形象。近年来,他广泛致力于川剧的传播推广,走进乡村、校园和社区,让更多人感受戏曲之美,推动川剧艺术“活态”传承。
  今年,在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工作表彰暨高技能人才宣讲活动上,肖德美获得“四川技能大师”称号。通过师带徒、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肖德美近年培育川剧专业表演人才和川剧爱好者1000余人,以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川剧知识,受众达20余万人。

从大巴山走出的川剧名家  

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活动当天,肖德美邀请当地村民上台,手把手指导大家迈步、手指和眼神,现场来了一段川剧唱表演教学,让村民亲身感受川剧文化。
  肖德美是从岳王村走出来的川剧名家。肖德美说,小时候,他就是村里的放牛娃,一边放牛一边唱山歌,唱得最多的是当地民歌。当时,村里一有川剧演出他就会跑去看,川剧的种子就是在那时候埋下。
  1978年,读高一的肖德美在校门口遇到巴中川剧团少年班招生。在身边人的鼓励下,天生好嗓子的肖德美参加面试,唱了一首《大海航行靠舵手》,被剧团考官相中,又顺利通过复试,成为当年35名川剧少年班学员之一。“当时正值数学学习热潮,我原本梦想‘当华罗庚’,没想到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踏上了一条从未想过的川剧之路。”
  在一次训练中,肖德美眉目清秀的样貌,引起了巴中川剧团业务副团长的注意。“这个娃娃可以,适合演小生。”川剧一向重视“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也以“三小”的戏见称。在剧团老师的指导下,肖德美开始专攻小生行当,也慢慢在舞台崭露头角。
  当时,由肖德美主演的川剧《踏伞》《白蛇传》广受欢迎,俊俏的外形和出色的嗓音深入人心。肖德美回忆,当时,几乎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热情的戏迷们还为剧团演员炖鸡汤、送鸡蛋,让他感受到川剧在观众心中的魅力,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由“川剧当代第一小生”蓝光临主演的《石怀玉惊梦》轰动一时。为了更好地精进技艺,肖德美一心想拜蓝光临为师。凭着一张书中看到的照片,肖德美从巴中来到成都,在演出剧场找机会向蓝光临毛遂自荐,却没能拜师成功。蓝光临拒绝原因是,他不收外地的“挂名学生”。
  不久后,正值四川省川剧学校明星中专班招生,肖德美凭借好嗓子和身段被破格录取。他当即写信将这个消息告诉蓝光临,并再次表达了拜师之意。“我一定会好好学川剧,绝不打‘翻天印’。”借用戏文台词,肖德美在信中表明决心。
  被这封信打动,蓝光临邀请肖德美到家中吃饭。肖德美记得,当时正值盛夏,师父坐在门前的藤椅上扇着蒲扇等他,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娃娃,我就是被你写的信感动了。”当天饭桌上,肖德美唱了段蓝光临的《石怀玉惊梦》,蓝光临当即收他为徒。师母也很满意地说,“你这唱得有你师父的味道。”
  在蓝光临的教导下,肖德美演绎了《放裴》《石怀玉惊梦》《周仁耍路》等经典川剧文生剧目,塑造了《芙蓉花仙》中陈秋林等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的形象。他还在蓝光临的指点下举办了川剧小生个人专场,于1996年摘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让川剧在基层迸发新活力  

“我是大巴山农民的儿子,是村里走出来的放牛娃。”在演出和讲座上,肖德美常常提及自己成长的地方。在他看来,巴中不仅是他的家乡,更是他与川剧结缘的起点,让自己的工作室在岳王村成立,也是他反哺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一次尝试。
  巴中川剧历史文化丰厚,有“川东北戏窝子”之称。早在2014年,肖德美便担任总策划和艺术总监,打造了体现巴中本土故事的川剧《挂印知县》。该剧人物原型喻秉渊是巴中恩阳人,他一生为官清廉、办案公正,被百姓喻为“喻青天”。
  肖德美说,为了最大程度保证该剧原汁原味,同时让巴中川剧人才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该剧主创集合了大量从巴中走出去的艺术家,群众演员更是从巴中本地的教师、护士、机关工作人员等中选出来的。
  《挂印知县》首演后大受欢迎,在首届四川艺术节获剧目、作曲、导演等7项大奖,并作为首届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
  如今,受肖德美的影响,当地不少人学习川剧,单从岳王村走出去的川剧人才已有10余位,演员肖秋、肖德应、肖斌、纪博函等都活跃在川剧舞台,还有不少“90后”“00后”的川剧学生和戏迷。
  “岳王村村民对川剧很有热情,村里也很支持川剧文化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川剧文化氛围。”一有时间,肖德美就会回到家乡进行川剧传播和教学,参与文旅融合项目,开展丰富、有特色的川剧文化体验活动,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春节期间,他在家乡举办了一场川剧艺术讲座和惠民体验活动。
  肖德美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当地结合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修建了川剧剧场、川剧主题公园,力争打造“中国川剧第一村”。此次川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他将定期带领团队在这里举行川剧惠民演出,举办川剧艺术传播讲座,进行川剧人才教学工作,“希望能够培养出少年川剧‘好苗子’,争取拿些戏曲‘小梅花’奖,为川剧艺术培育人才,让传统艺术后继有人。”
  “川剧文化深深植根于四川土壤中,在振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各地应当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川剧人才,让川剧在基层迸发新活力。”肖德美说。

在行走中传播川剧文化 

在肖德美看来,川剧是传承和传播的艺术,传承让川剧后继有人,传播则让更多人了解川剧。

5月16日,一场理论与表演结合的川剧讲座在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围绕川剧的起源、发展、特点、艺术价值等,肖德美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川剧的文学之美、唱腔音乐之美、行当之美和身段之美。
  今年3月,“以戏载道 至善至美”传承人肖德美2024年百场川剧讲座校园行启动,肖德美走进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两个月以来已经开展20余场讲座。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川剧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更不是博物馆里的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肖德美常常感到川剧传播的必要和紧迫。“在不少人看来,川剧就是变脸,变脸就是川剧。事实上,川剧在剧本文辞、唱腔音乐、程式功法、行当类型、服饰道具、独到绝技等方面都有独特魅力。”在他看来,如果大家没有机会了解川剧,就谈不上欣赏这门艺术。
  “‘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川剧《情探》这句台词充分体现了川剧文本之美,一个‘浸’字巧妙描绘了男主角的内心情绪。”“‘嫁出门的女娃子回点娘家也,她家的活路不好做,又要儿挑水,又要儿烧茶,鼓打一更不觉得睡,鼓打二更还要人家纺点棉花……’,这段川剧《滚灯》唱词非常接地气,语言风趣幽默。”讲座中,一句词、一声腔、一把折扇,肖德美常常边唱边演,“有趣热闹”“生动传神”是讲座收到的反馈。
  在一场场川剧传播讲座中,肖德美更加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川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人人都能走近它。
  根据不同受众对象,肖德美也会“因材施教”调整自己的讲座重点。到了文学院,他会着重讲解川剧剧本文学性;在表演学院,更加注重唱腔音乐、程式功法的讲解;来到中学校园,则会减少理论知识,增加互动内容,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感受川剧美感。
  近年来,通过讲座分享活动,肖德美先后前往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温尼伯皇家芭蕾舞团等高校、艺术院团举办了100余场川剧艺术讲座。今年,还将走进绵阳、泸州、宜宾、乐山、南充以及重庆等地的学校,继续传播川剧艺术之美。
  在肖德美看来,新时代川剧艺术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不断挖掘传承优秀传统剧目,还要加强传播途径,推动川剧艺术“活态”传承。“因此,着力在大、中、小学培养川剧‘戏粉’,支持川剧艺术进高校、社区,在中小学生艺术美育类课程中分级分类植入川剧相关内容,是我开展川剧讲座校园行的初衷和不懈追求。”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