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美食】银丝米线:儿时的记忆 不变的情怀‖杜宗林

作者:杜宗林 来源:行脚成都 发布时间:2024-06-17 15:33:07 浏览次数: 【字体:

银丝米线

儿时的记忆 不变的情怀

杜宗林

提起温江美食,耳熟能详者莫过万春卤菜、蒙氏叫花鸡,但撑起餐饮业半壁江山的小吃类,有家温江人从小吃到大的银丝米线,似乎名头更响,当仁不让地成为行业翘楚,几乎到了让人心心念念、欲罢不能的程度。

“银丝米线”位于温江城区迎晖路和万春路十字交叉口,坐东北向西南,店名红底白字,带隶书风格;店面呈弧状,玻璃主体,光线、视觉良好通透;店名左侧,有一圆形商标,“俊仕和”三字白底红篆,尤显古朴醒目。

4月22日早上,春雨淅沥,微寒袭人,柳城温江笼罩在烟雨之中,街边绽放的钻石玫瑰和随处可见的三角梅,更显清悠和诗意。

我来到银丝米线店才六点半,店内已有多名食客落座;三名老年女士正在厨房忙活:一人烧水,一人洗菜,还有一个正手握长柄锅铲,在铁锅里翻炒泛着油旺,煮得哔哔剥剥,浓香四溢的杂酱臊子;厨房靠墙的木架上,摆着装满瓷白色米线的筲箕;窗台内侧顺排几口铁皮盆(桶),盛着红朗朗油旺旺臊子,臊子分六个种类,分别是牛肉、杂酱、排骨、笋子、鸡丝、酸菜;店内共11套学生课桌样白色餐桌,进门右侧临窗位置,紧靠玻璃安了一长排桌子,可同时容纳三四人就餐。

我要了一碗牛肉米线,在临窗位置坐下来。

牛肉米线很快端上桌。酱红色带齿边花纹的白碗里,盛着绵软银亮的米线,一层诱人的红油漂浮其间,与深红色带筋的小方块酱牛肉、切成颗粒状的芹菜和香葱,挨挨挤挤地铺排着,令人口舌生津,食欲顿开。

举箸之际,蓦然发现每桌还放了一小碟任食客自取的油酥豆瓣,其色泽暗红,香脆味美,堪称佐餐佳品。

趁着氤氲热气,我下筷一尝,米线油光发亮,劲道里满是醇香;牛肉筋头巴脑,特别有嚼头。一碗下肚,只觉浑身通透,五脏熨帖,银丝米线果然名不虚传!

意犹未尽间,一回头,厨房门口多了一个窈窕的身影。

来人梳着马尾,身穿白衬衣、牛仔裤,外配黑背心,腰系奶黄色双肩围衣,鹅蛋形脸上一双大眼睛明亮闪烁。

她姓王,是老板的二儿媳妇,退休后过来帮婆婆照看店子。我向她提及温江区政协及今年文史美食选题,希望能提供素材。她彬彬有礼地说,具体情况我大哥最清楚,你最好去采访他。

4月25日早上8点10分,我再次赶到银丝米线店。

站在店门口朝里一望,顾客真不少,简直座无虚席。这边刚有人放下筷子,那边又有人进店;这头才掏出手机支付,那头又要求添餐加料。顾客食相也是千奇百怪,有偏头扶碗随吃随刷视频的,有眼睛溅了辣椒水用纸巾使劲儿揉的,有挑起米粉在空中摇晃冷却的,有埋头“呼噜”一言不发嘴角沾满油腻的……里面实在挤不下,在店门外临时加了张桌子,转眼又坐满了人。

王女士依旧系着围腰,在店里忙活,好不容易得闲,我赶紧上前招呼。

王女士擦了擦额头的汗,微笑着说,来我们店的顾客比较多,男女老少都有,有的从小吃到大,从青年吃到中年,甚至还带着儿子孙子来。

她顿了顿,转身指着店名左侧的圆形商标说,看见没,那是我大哥设计的,他经常做生意,这方面懂得多,从我公婆的名字里各取一字,再加个“和”字,组成“俊仕和”。

果然有创意!自古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我不禁对店家钦佩起来。当我问及此店的起源和做工,王女士说,这店子是1992年我婆婆吴文俊牵头开起来的,她负责经营店子,公公负责米粉制作。

正聊着,一个身材健壮的年轻男子用纸巾擦着嘴,快步从店里走出来,他眯起眼睛看了看我和王女士,满脸的疑惑。当他得知我的来意后,很有感触地说,我从小学开始就过来吃,一直吃了二三十年,吴婆婆开这家米线店,味道巴适,食材新鲜,那些从外地回来的温江人,走拢第一件事就是跑来吃米线,俨然是不可或缺的家乡味道,是一种情怀。你不晓得,上学那会儿,一看到我们过来,吴婆婆就喊着我们的名字,就晓得要啥子口味,吃完了又帮倒把书包背起,提醒我们过马路小心,不要闯红灯,那个贴心哟,纯粹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孙子……

王女士告诉我,那人叫江胖娃,人挺不错,在温江创业,有自己的实体店。当我问起米线的做法时,王女士招呼了一下刚进店的小姐姐,回头对我说,先是淘米,然后用机器打……这样吧,我毕竟是媳妇,了解得并不透彻,你最好到我家,找婆婆采访更直接。

导航来到新南路吴孃家,一楼门面敞开着,几间铺面连在一起,少说也有180平米,屋中间,有一中年男子正站在案桌前,手握一柄大菜刀,在脸盆大,十来公分厚的木菜墩上切牛肉。菜墩两旁,左边是切成丁装在大食品袋里的牛肉粒,右侧是一大筲箕煮好的牛肉,一股浓厚的牛肉香味扑鼻而来。

我做了简单介绍。男子说,那你等一下,我去叫吴孃。

很快,吴孃笃笃笃从二楼跑下来,一把拉住我的手,问我是怎么过来的,得知我骑的电瓶车,非让我把车停进门面内,免得外面太阳大晒烫了。

我环顾室内。吴孃告诉我,这是她家的自建房,三楼一顶,楼顶种有花果蔬菜。又把我带上二楼,爬楼梯时我想搀她一把,她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习惯了。

二楼客厅同样阔大,摆着真皮沙发,墙上挂有山水画,超大液晶电视右侧,有一人多高立式西洋座钟。吴孃叫了一声老头子,就有人从褐色带白边的沙发里直身站起来。吴孃对我说,这是李叔。

李叔笑容可掬地抢步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我刚坐下,吴孃就端来水果,硬往我手里塞。

吴孃曾是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李叔叫李仕秀,早年从农机校毕业,对机械比较内行。1992年,李叔临近退休,他闲不住,就与家人商量,想找个事干,刚好他们大儿媳妇是西昌人,觉得西昌米线好吃,建议开米线店。为此,李叔专门跑西昌学习米线制作,吴孃在家物色店面,店子就这么开起来。

吴孃双手在膝盖上一拍,朗声道,哈哟,开起生意就好,我们先是在小南街开铺子,开了三年,因为烧煤,烟子大,房东有意见,又嫌吵,我们就换到北门上,通过改进和完善,名声就起来了,一直开到现在。

李叔接着讲,刚开始,米线要从西昌进,后来嫌远,又跑绵阳,经营几个月后,感觉都不是办法,干脆自己买设备,自己安装调试,自己做米线。

李叔慈眉善目,娓娓道来;吴孃风风火火,不时补充。我提议下楼看看机器设备,了解制作流程,两位老人欣然应允。

下到一楼,李叔指着靠里那整整齐齐码放的大米和食用油说,我们用的是淀粉含量高,特别适合做米线的四川桂朝大米,一进就是十吨;青油选的是邛崃高埂的新兴粮油,每次也要四吨;牛肉则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当然,是从成都大仓库里提的货。

吴孃抢过话头,我们用的猪肉专门从梅老板那里买,其他调料、酸菜都是固定商家,几十年不变,保证品质,保证味道。

李叔把我拉到进门的右侧,指着一排设备向我介绍米粉的制作过程,他说,要先淘米,淘干净后放到箩筐里把水滴干,这干湿度还跟季节有关,早了不行,晚了会馊。看看合适了,就用粉碎机打成粉,再倒在大铁盆里加水和匀,和出的面比做馒头的面要干些才行,然后放到米线机里,加模具出米线。模具可调节,粗细自己定,我们总结了一下,不粗不细的米线更受欢迎。米线出来后,要折叠打包,用干净袋子装了一层层码起,用布盖上,等12小时后才能使用,这个过程叫收水。我们整套下来都不添加任何东西,全部原汁原味。

吴孃又说,你李叔已85岁,我也82岁了,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忙碌。以前都是把原材料备好,用三轮车拖到店里,现在力不从心了,就请了师傅帮着送。店里全仗二媳妇子经管。一般上午十点半最迟11点就卖完了,反正臊子卖完就关门,来迟了,那就第二天请早。还有,以前跟着我们跑堂端碗的,现在都掌厨了。

我问李叔,你们米线有六种味道,特别是牛肉米线,简直就是店里的招牌……

李叔微微一笑,说,味道是我们慢慢调的,大家觉得好,就相对固定下来。那个牛肉,我们用白水煮,就加点八角、花椒和适量盐;高汤要用棒子骨、鸡肉熬好,都是每天一大早就送到店子里。

我问吴孃,有没有考虑开分店。吴孃摆摆手说,忙不过来,另外,我们增加鸡丝米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照顾那些病号、小孩或者不太吃辣的人,米线比较筋道,但有需要,也可以多冒哈哈儿,煮粑和些……

看着李叔修剪齐整,但几乎全白的双鬓,还有吴孃脸上那一道道饱经岁月的痕迹,我内心十分震撼,就是这两位勤劳、阳光、睿智、幸福的老人,用满腔的热忱和勤劳的双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就了温江的小吃老字号,为水旱从人、宜游宜居宜业的金温江打造了一张含金量忒高的城市名片!

来源:行脚成都

文/图:杜宗林

来源: 行脚成都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