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刘期荣 ‖ 小金川流域传统婚俗礼仪拾遗(一)

作者:刘期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15 14:21:23 浏览次数: 【字体:

小金川流域传统婚俗礼仪拾遗(一)

刘期荣

【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部落都有其婚姻的表现形式。婚姻就像使用的火、语言和工具一样普遍。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婚姻习俗:有的是浪漫而美妙,有的是神秘而阴森,有的是愚昧而可恼——但无论良俗、陋俗或良莠杂处之俗,都是中国婚俗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这样,对民族婚俗的探究,其实质就是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探究和解读。

婚俗是文化的一面多棱镜,是人类文化的镜像。地处嘉绒藏区小金川流域传承的婚俗礼仪,与其他地区的婚俗一样,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而且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

【关键词】婚俗礼仪;嘉绒藏区;小金川流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在四川省阿坝州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杂居着藏、羌、回、汉94万各族同胞。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火热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各民族文化、习俗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地处小金川流域嘉绒藏族核心聚居地带,具有嘉绒藏族浓郁民族风情的小金县新桥、崇德、宅龙和沙龙及汗牛河流域的潘安等乡镇的绝大部分村寨,至今保留着的传统婚俗礼仪,表现出一种淳朴、美好、和谐的民风,特别是融会娱乐、启迪、劝化、训示等精美言辞,不但诙谐、幽默、热情、浓郁,而且富含着哲理,对世人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自古以来,生活在阿坝州小金县新桥、潘安、崇德、宅龙、沙龙和美沃乡乃至该县绝大部分地区的村民,自始至终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待子女的婚姻大事非常慎重、严肃、认真。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哥姐都要亲自或托付亲友(媒人)积极为其物色对象。而今,虽然讲究婚姻自由,大多数青年男女都无须别人的帮助——穿针引线,但祖传的拿八字、回信、送节、插花儿和婚礼等婚俗礼仪必要的程序,仍然缺一不可,只不过有的是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将其适度简化而已。

在父母、兄妹和亲朋好友关心下,或通过自己的努力,青年男女物色到了意中人(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做主。在结婚前相互不得有任何来往,虽没有阿拉伯民族戴面纱的习俗,但少女们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回避自己的心上人,因此,男青年往往见到的就只能是姑娘的背影了。更有的婚姻全凭“红爷”,亦称媒人、媒婆、介绍人、月下老人在两边“方圆”,彼此的父母也未曾见过面,对双方家庭、子女及其他各种关系等不了解,于是,还闹出了一些笑话,演绎一出出爱情的悲剧——男方因自己有身体或其他缺陷,便可请人冒名顶替,即称之为“打样”,而所要娶的媳妇是无法分清真伪,甚至出现姊妹互换的情况,马马虎虎凑合在一起,幸福、美满无从谈起。建国后,这种陋习被彻底革除,如此婚姻也就随之而烟消云散、灰飞湮灭),男方就要请“红爷”去说媒(因为一桩婚姻成功之后,红爷最后得到的酬谢主要是一只猪的头和尾巴,因此,说媒之举亦被称之为“啃猪脑壳”)。

几经红爷的游说,一桩婚事有了眉目,此时,受男方家长委托,红爷就要带着其生辰八字前往女家,待女家将姑娘的生辰八字添写在同一张红纸上后,将其折叠起来,用自己准备的穿有一根红线的针,连同一小枝柏树或其他常绿树的枝叶别起来,不串门,直接返回男方家里(带线的针意为穿针引线;常绿枝叶象征婚姻天长地久;不串门意味爱情的专一)。家长便将其覆盖着一碗清水,虔诚地放置在堂屋的神龛上。在三天之内,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的家庭成员或大小牲畜生病甚至死亡,那么彼此毫无怨言,这段姻缘也就就此终结;倘无大碍,就预示着婚姻的成功,于是双方就商量着履行婚姻大事的第一道手续——“拿八字”。

“拿八字”,就是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拿到男方家里。当这门亲事确定之后,男方家庭就要请八字先生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进行“合算”(八字上合算的婚姻有三种,把男女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分别对照,根据天干和地支进行推算其“生”“克”,8个字均“相生”称为“上婚”或“尽头”,“相生”6个或4个字称为“中婚”,两个字称其为“下婚”。“尽头”有终结、结束的含义,此婚不可取,也就是说这桩婚事不成功,“中婚”“下婚”皆可以成亲。当然8个字全不“相生”,彼此之间也就没有姻缘),如果婚姻八字合成了,就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一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由媒人带着彩礼前往女方家,在规定的时辰里准时将其生辰八字拿过来,所有的程序与前次一样。这一天男方家要举办宴席,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共同庆贺。

拿了“八字”之后,一般在来年的端午节时“回信”。“回信”的时候,男方要为女方家送去一定数目的彩礼,有道是:“过得‘红爷’的脸,上得亲家的门”,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多少都不会讲究,但是双肘(一对肘子)、双肋(两根带肋骨的猪肉)、一套衣服及其酒、糖果和糕点等是最起码的礼物。也有的送上一些糖果,将应该送的其他礼物折合为现金。这一天,女方家要设宴请客,意在昭示亲朋好友,自家的闺女放了人户,有了对象。

“送节”是礼节性的往来。继“回信”之后,男方要陆续三次向女方家庭赠送彩礼,彩礼的多少照旧没有固定数量,只是日期相对固定,一般都要是节气。倘若要将婚期提前,但没有陆续将节送够,在征得女方家庭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一次性完备三个节;倘若自行减免,要顺利地履行后面的手续就会打“官腔”、搬“上坡石”——主人家要为难,有的甚至还会因此而终结姻缘。当然,也有的为了解除尚未成熟的婚姻,借故不送节,所以,也把此段时间视为姻缘的“危险”时段。倘若全部地完备了所有的“手续”,绝大部分青年男女都会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经过男女双方的相互交往、共同了解,又如期履行了前面几道必要的手续后,倘若男女双方家庭尤其是本人都没有其他的“想法”,就该进行婚礼前的准备工作,那就是“插花儿”,也叫做“报期”。这时,“红爷”向女方家送去帖子,帖子的内容主要就是结婚的日期,包括出亲、周堂的时辰以及此时要忌哪命人,梳头、伴娘人选的属相等。告诉这些内容,一是提示对方在举行婚礼时要守时;二是因为新娘出亲和周堂之际,有与之本命相克之人(特指梳头和伴娘)不得在场,否则就会对他(她)“不利”,以便在选定这些人时加以注意,不要“害”了别人。同时还要将女方的身段尺寸带回,以便制作新娘妆。

完备了以上手续后,顺理成章,该张罗婚礼的事了。男女双双就要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结束单身生活。做父母的心里既喜又忧,喜的是完成了对子女的养育义务,担心的是要为他(她)们的婚事再操劳一回。但不管怎样,他(她)们都会说:虽然家里穷,但就是“拉钱抹账”(负债),也要把儿女们的婚姻大事办得体体面面,像模像样的。因此,结婚在嘉绒藏民族婚俗中最为隆重、最为闹热。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刘期荣,男、藏族,笔名:草木、老房子·刘,1965年10月生,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人,祖籍四川省乐至县古钦民乡。曾做过教师、公务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会员,阿坝州作家协会、阿坝州摄影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都江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自1986年开始文艺创作,截至目前,在国家、省、州各级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文艺作品3000余篇(幅)60余万字。出版文集《圣山情结》《格桑花开》。有文学作品被收入《全国精神文明大典》《阿坝文库》等书库;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或省州各级赛事活动中获奖;主编《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甘孜州丹巴县刘氏族谱》;创作歌曲《温馨家园》《玛嘉沟我的爱恋》《雪山·雪莲》和《四姑娜措圣洁的湖泊》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期荣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