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鲁石 ‖ 康巴彝族婚俗文化(四)
康巴彝族婚俗文化
沙马鲁石
五、彝族的民间婚礼
在彝族婚俗中,新娘远嫁他乡,由于路途遥远给新娘的行程带来许多不便,闹出许多笑话和事情,给新娘造成悲剧的不少,所以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姑娘出嫁前都要禁食禁水(彝族扎果)。彝族姑娘禁食禁水,一般要看路途的远近来确定禁食的天数和时间。如果新娘出嫁的路途遥远,禁食的时间就要长(十天到十五天时间),如果路途近的话,禁食时间要短一些(三至五天)。民间新娘禁食一般限于单日,有不能以逢双日禁食的规矩。
从那以后,彝族一讲起虎新娘还是很有防备的,要求出嫁的新娘要禁食禁水,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路上解手出事,同时,彝族认为新娘绝食时间越长,越显得新娘懂礼,有毅力,因而也就越光彩。如果新娘不知禁食,就会被认为是个傻瓜,受人耻笑。
对于新娘禁食的习俗,彝族有这么几种看法,一是表示新娘在出嫁途中不被解手所困。其实,这习俗是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度中妇女们的一种反抗方式的遗存。彝族禁食禁水的风俗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但禁食禁水的真正目的,还在于整个婚礼过程中少解手,以示文雅。
彝族婚礼中,有男方要给新娘家准备好几件新嫁妆(席蔚席呷)的规矩。一般来说,要给新娘家一色的黑青布,大约有一丈五尺长。因为彝族崇尚黑、黄、红,所以在给新娘的嫁妆中一般还是以黑色为最适宜。另外给一块青丝绸头帕,一件青色或兰花色的披毡(不许送白色或灰色的披毡)和镶嵌好的白褶裙,这样给新娘家的嫁妆用布就要四五丈。当这些布买回来后,男方家要由新郎的亲姐妹或表姐们亲手缝制,手工艺一定要做工精细,叫新娘看后心满意足。如男方没有合适的姐妹缝制的话,可请新娘自己亲手缝制。新娘家也可自己缝制一些内衣内裤,鞋袜等物品。同时,男方家也要积极准备结婚时所需的猪、羊、鸡、大米、荞面或其它食用的烟、酒等。一一把婚事有关的东西备齐。
提亲也叫接亲(彝族称号为席嫫尔)、彝族结婚之前,男方要派出两名或几名能干的男青年(一般是新郎的堂兄弟、姨表弟、叔伯弟等)背上几斤酒,用接亲马把嫁妆和其他礼品一起驮去给新娘家。如果是新郎家还欠新娘的身价钱的话,结婚时可一并带去。如果新郎家里有困难一时给不起身价钱的,可请接亲者带酒去说明具体情况和原因,并以酒代替赔礼道歉。背去的一般不得少于三至五斤,新娘家知道后会给予谅解的。
接亲者要按时前去,不得延误婚期,以显示对婚嫁的真诚和接纳。接亲者要接受女方姑娘们的泼冷水和抹黑烟等善意而欢快的嬉戏活动。这次泼水与定婚时的泼水仪式相同,只不过这次的泼水没有像定婚时那么激烈,姑娘们只能象征性的给接亲者泼水,所以前去接亲者会把新娘的嫁妆高高举在头顶上或把他披在身上,这样一来那些想泼水的姑娘们一看到新娘的嫁妆后,只好停止泼水,怕把新娘的嫁妆弄脏或泼湿,到时不能穿。因此泼水只能择其没有拿东西的人身上泼去,或者等他们进屋后,姑娘们才找机会给前来接亲者泼水,并且把他们围在新娘家里进行泼水或抹黑烟等活动,直到新娘家的老人们前来来制止,姑娘们才停止泼水活动。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和送亲的人欢聚一堂要唱婚礼歌。彝族唱婚礼歌,重点是唱在家喻户晓的“妈妈的女儿”之类的“哭嫁歌”,或“挽留歌彝称‘惹达’”。演唱时,先唱反映姑娘时代的幸福生活和反映男尊妇女卑的。如“妈妈的妇女儿哟/妇女儿忧怨积在心/忆从前/驹子犊子同圈养/驹子是恒产/犊子成了零花钱/忆从前/绵羊山羔同山放/绵羊是恒产/山羔成了零花钱/忆从前/女和弟兄同生活/同穿一种衣/同吃一样饭/以为兄弟都一般/哪能知在今天/男孩才算本家人/女儿并非是:从尘世间无端飞出的一只鸡;女儿并非是:从蕨地里冒出的一片漆树叶。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等哲理词语中开始,然后逐渐演唱内容丰富多彩的词语。
又如“妈妈的女儿哟/七天没进食/七夜没饮水/大伙饱蓬蓬/女儿心肠空空/女儿真可怜/妈妈的女儿哟/女儿不走不行了/女是构爸爸的女儿吗/若是爸爸女/爸爸要来给女送行/若不来相送/爸爸心难安/女儿乏力难起步/爸爸送女儿/送到房门处/女是有妈妈的女儿吗/若是妈妈女,妈妈定要来给女送行/若不来相送,妈妈心难安/女儿乏力难起步/妈妈送女儿,送到围墙处/妈妈泪水滚滚落趴在泥地上/女儿双手抹眼泪/琅琅沧沧上长路/女是有姐姐的女儿吗/女儿若有姐,姐姐定来给妹送行/若不来相送,妹妹乏力难起步/姐姐送妹妹,一直到晌午/姐姐双泪滚滚独坐下/妹妹披毡蒙头迈长路/猛兽怀怨进深山/猎狗颓丧立草原/女是有哥哥的女儿吗/女是若有哥,哥哥定要来给妹送行/若不来相送,哥哥心难安/妹妹悲愤难容纳/哥哥送妹走,送到公婆家/”
以上这类哭嫁歌中包含着深厚、纯真、珍贵的兄弟姐妹之情,此种深情自然勾起姑娘对就要分别时内心痛之深、苦之切、实在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哭嫁歌道出离别之情揪心扯肺。如:“妈妈的女儿哟/女儿不走不行了/马儿载着主人走/哥哥伴着妹同行/饮恨吞声来动身/两脚扫地来动身/拇指拭泪来动身/眼泪昏昏来动身”。
第二天临走之前,新娘的亲姐妹或表姐妹(有的由自己的亲生母亲或姑妈、姨妈)为其换嫁妆(彝称号为席嫫蔚呷),也就是为新娘打扮。打扮穿衣时,还要唱一段穿衣歌,歌词的内容是:“二更以后喜鹊喳喳叫/女儿在房间巧穿衣/头上戴起青丝帕/身腰穿着白褶裙/喜鹊哟您么这么早就来叫醒我/白公鸡哟您莫打搅我的睡眠/星星哟您莫要这么早就走/太阳哟今天您不要出来吧/”。
新娘的嫁妆换好后,家人就把晚上转头用的猪头、猪舌端给新娘吃,还有表姐妹们专门炒米饭或烙荞粑来给新娘吃。等新娘吃完后,就交给专门请来护理新娘的人即伴娘(彝称族称为席勒)。
彝族的伴娘一般是由男子担当,他是专门负责新娘的起居。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彝族的伴娘通常由新娘的亲姐夫、妹夫或亲表哥、表弟担当。伴娘一般要分主次,通常是以新娘家里的伴娘为主,一路上负责新娘的行动,并且细心护理送到男方家。届时,男方家要付给一定的酬金,酬金要在新娘家付给接亲者的基础上加倍支付。
按彝族传统习俗,新娘被接走之前,父母要请儿孙满堂的年老妇女为新娘穿嫁妆梳头(彝族称为席嫫艾且布),并将酒喷洒在新娘头上。在梳头之前,新娘之母要为其女儿做一木盔炒鸡蛋饭,叫女儿吃了后安排人,找一张竹笆垫铺在堂屋里,将新娘的嫁妆全部拿出来放在上面后,让换嫁妆的妇女将新娘带到竹笆上,亲切地对她说:“男大要当婚,女大要当嫁,人间美女千百万,谁也要经过结婚这一关”之类的道理,并祝福她婚后幸福,儿孙满堂。这样边为她穿嫁妆,边为她祝贺。
彝族给新娘换嫁妆的程序是:首先,要换去原先穿在身上的所有旧衣物,再换上新嫁妆、新裙子,然后穿上鲜艳的嫁妆、崭新的金银手饰。穿着打扮完备后接着梳头(梳头用的梳子要求是新制的,实在找不着新的,就用没有残缺的,凡是结婚时用的所有用具都要选用全新的或者是没得残缺的用具为宜)。头梳妆打扮好后,不扎成辫子,要把头发披散在脑后,给她戴上头帕,再用婚盖头巾,从头上围下来,在前胸上打个结。再次是新娘自己穿鞋子,最后是为她再挂一张丝绸盖头帕。
8.摸亲(彝语称席嫫鲁结)
新娘穿着打扮完后,便被拥到房前一棵挂果的树下坐着。
(全文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沙马鲁石
供稿:九龙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