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土司史话
米易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角,幅员面积215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88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22万,有汉、彝、傈僳等26个民族,是一个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的山区县。回溯历史,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权倾一方的土司及其制度的形成、演变、消亡,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
米易土司制度
大一统的元王朝建立后,土司制度在米易境内开始施行。至元十五年(1278),在圩甸设置定昌路,管理昌州、普济、威龙三州,任命圩甸卢鲁部落酋长谷纳为土总管。当时,元代路、州、府主官都为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史称“土官”,即土司。卢鲁部落后被考证为是傈僳族部落,卢鲁即傈僳族,圩甸即现在的普威。因此,米易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土司是普威的傈僳族谷纳。
明代推行土司(土官)与委派的官员(流官)共同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洪武年间,元朝所属路、府、州、县先后归附,为了安抚少数民族首领,巩固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朝廷对归附的土司均以承认,并推行世袭制度。洪武十六年(1383),傣族土官贤朝纲归附,被封赐为守御迷易千户所副千户。洪武十八年(1385),普济州土官、威龙州土官归附明王朝,均被朝廷承认,封赐为世袭的土知州,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按要求进行统治。洪武二十五年(1392),云南大理人阿旺呼(傣族)因为奉命征剿月鲁帖木儿有功,被封赐为迷易守御千户。当年,因月鲁帖木儿叛乱,朝廷下令,废除此前已承认的各州土司,普济州、威龙州土司均被废除。明朝永乐元年(1403),恢复威龙州长官司,普济州土知州改封为长官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添置威龙州土吏目,白启高被封赐为威龙州五品土知州。崇祯十六年(1643),威龙土司白启升联合土舍白马、白朝凤等滋事劫掠,后又与会川土官合谋叛明称王。
清代沿袭元、明土司制度,规定明代册封的土司、土官必须向清朝廷投诚,缴出印信、号纸,才能再得到委任,对拒不服从者,废职查办。
顺治四年(1647),已归附清廷的姜州土主庙营外巡张宏养率部进剿威龙州白氏,搜出谋反证据,平叛胜利。在其到建昌汇报途中,被白氏余部在打劫沟用土炮轰击致死。康熙十八年(1679),张宏养次子张联辰承袭威龙州长官司;四十九年(1710),普济州长官司投诚、迷易土千户投诚。
土司制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封建王朝统治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赋予部落首领特殊权利,极具割据性。明代,有的土司辖地百里甚至数百里,拥兵数万甚至数十万,割据一方,骄横恣纵,纷争仇杀,抗拒朝廷。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代和清代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上《改土归流疏》:“翦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雍正对此非常肯定,让他全权负责。一些不愿改土归流的土司受到朝廷武装镇压,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因靠近内地,势力有限,在形势压力下,纷纷请求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央。
嘉庆十九年(1814),四川总督常明向朝廷上报《四川迷易等地改土归流疏》,土千户安国泰情愿“改土归流,编入汉甲”。次年,迷易千户安氏土司正式改土归流,交出印信、号纸,取消其在原统治区域少数民族不直接向国库交纳赋税、户口不入国家版籍的惯例,所辖少数民族一律编入汉甲记入国家版籍,直接向政府交纳田粮赋税;土司只袭其名,负责民族间纠纷处理。而普济州长官司、威龙州长官司为了保存实权,则明确反对改土归流,表示:“下属夷众新垦之地,情愿首报催科,同增国赋”,清政府鞭长莫及,也就不了了之。
民国时期,普威属西昌县管辖,西昌县参议会试图废除土司制度。民国22年(1933)调24军黄茂林团到麻陇推行改土归流,遭到土司支使的彝族头人的抗拒,一些地方还发生了武装抵制。民国24年(1935),红军长征逼近会理,黄团调防会理,改土归流之事自此搁置。1956年,米易彝族地区民主改革,境内普济吉土司、威龙张土司“以夷治夷”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米易土司品级
元代开始形成的土司制度,不仅设立了各级土司官职,也对土司的任命、承袭、外迁、惩罚、朝贡、纳税、军事等有明确规定和任命程序。元朝分封土官后,均赐予诰敕、印章、虎符、驿传玺书、金银符等作为信物。持有上述信物,无论土司赴阙朝贡或上表边情,均由朝廷解决食宿和交通问题。
明朝土司制度已比较完备,在土司官位设置上分别流土,专门设置了有别于流官的土司职衔。土千户所正千户为正五品,副千户为从五品;长官司正长官为正六品,副长官为从七品。
清代对土司的管理已形成制度化,制定有详细的程序,在《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则例》等法典中,对土司的品秩、承袭、赏罚、赋税、征调、进贡等皆有明确规定,土司制度发展到极盛。清代的土司有文、武之分。文职隶属于吏部;武职隶属于兵部。米易地区的土司均为武职,品级最高的是守御迷易千户所土千户,即安氏土司;其次是守御迷易千户所土副千户,即贤氏土司;普济州、威龙州长官司长官再次之,分别为吉氏土司、安氏土司。值得注意的是,攀枝花市境内土司虽然品级有高有低,但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土司也不以官品领取朝廷俸禄。由于封建王朝歧视少数民族,一贯重流轻土,土流虽同级但却难有同等礼遇。如清朝就明确规定,无论何等高爵的土司见流官都要低一级。
历史上的米易土司
谷纳是米易境内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封建王朝认可、任命的土司长官,也是一个短命的土司长官。元至元十二年(1275),圩甸世居卢鲁土民随德昌屈部归附元王朝;十五年(1278),圩甸设定昌路,谷纳被任命为定昌路总管。当年,因为不愿意承受元军“括户口,立赋税,以给屯戍”的民族压迫政策,率领部落入据八只巴寨,反抗元朝统治,八那郡、安古马、杨吉剌、乞剌蒲等酋长也率领本部落群起响应。至元十七年(1280),统军攻谷纳,将其擒获杀害,起义被镇压下去。
谷纳之后,见诸史书的土司是贤氏。据《四川土夷考》《明史·土司列传》《会理州志》记载,云南景东傣族首领阿骇(贤朝纲)因归附朝廷,被封赐为迷易副千户,来到米易境内,管辖东至龙肘山顶、南至金沙江界、西至打冲河界,北至可郎、德昌界之地。贤姓土司后来不知所终,史籍未见记载。据传,是因为清乾隆年间,其后人贤官土司与安氏土司打赌“漂乌纱帽”,被朝廷处死,后人恐受牵连,故隐姓埋名,或逃亡他乡。
元末明初,西南地区叛乱频繁,征战不已。一些外地武装因此进剿入驻。战后,一些有功之人受到朝廷封赐,奉命将所率部属留守封地,成为当地或率领而来的少数民族首领。普济州长官司第一代土官阿吉撒加(汉名吉三嘉)即是从贵州普定而来。其父阿吉萨姆在平定叛乱中阵亡,明王朝留封他为建昌坝安抚司,世袭知州,后改为长官司。留封之后,因与汉官不和,乃申请朝廷改其领地至打冲河(雅砻江)、安宁河夹角地带,并在阿尼脚巴普威坝设土署管辖少数民族。此举削弱了当地土著西番、傈僳和么些人部落酋长的权力,加上大批贵州彝族兵落籍为民,汉佃入境增加,开垦放牧,影响土著民的利益,民族对立产生。此时贺纳莫尔(民间称“蛮王”),带领被统治部落,反抗彝族土司。阿吉撒加以武力镇压,困贺纳莫尔于“蛮王洞”,用箭将其射杀,其子亦死,其弟(民间称“小蛮王”)带残部逃往丽江,被木土司收编为领民。
阿吉撒加年老告退后,其子阿吉戈布承袭,被明廷赐名为吉天相。普济州长官司土官,从阿吉撒加起,经明、清及民国,历代袭替,是川西地区历时较久的土司。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初,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趁内地防务较为空虚,在建昌发动叛乱,一时间川滇震动。驻守该地区的明军一面加强防御,一面将叛乱情况奏报朝廷。明朝廷立即任命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总兵官督军平叛,从云南大理率军而来的阿旺呼(也有写为阿汪乎,汉名安伏成),被朝廷赐汉姓安,封世袭迷易土千户。据《邛纳嶲野录》记载,到清朝时,其管辖范围已大为缩减,管理的民族只有摆夷。
清嘉庆十九年(1814),安氏土司向清廷呈文“情愿改土归流,编入汉甲”,交出印信号纸,改土司官职为流官官职。此后,安氏土司只袭职名,负责处理民间纠纷,地方政权交由流官调配、掌管。民国33年(1944),土司安仲禹去世。因没有留下儿子继承土司职位,世袭迷易千户职位至此为止,共传19代。
清康熙九年(1670),朝廷封进剿威龙土知州白氏有功的姜州土主庙营外巡张宏养长子张联鹏为威龙州长官司,张联鹏以病为由辞职获准;十七年(1678),张宏养次子张联辰承袭威龙州把事,负责管理威龙州辖区内有关事宜;次年,改封张联辰承袭威龙州长官司,是为威龙州张氏土司一世祖。张氏土司共传10代12任。此外,在史籍上还能见到踪影的米易境内土司,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有阿夷、阿遮、普氏、白氏等土司。1950年,米易地区解放。1956年,米易彝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境内土司制度彻底废除。
米易土司衙署
土司的驻地一般被称为土司衙门(衙署),即以前史志上记录的土司“住牧之地”。但不是所有的土司都有行署,只有级别较高的土司才拥有行署。土司行署,按不同品级详细规定了土司的权力、职责和义务等,由此搭建了土官施展权责的平台。随之就有了“土司”这个专用名词,土司也就成为地方行政权力的象征。
土司衙署豪华程度在当地首屈一指。普济、威龙两土司都建有衙署,普济州吉土司的衙署规模要大一些,今遗迹尚在,就在普威镇政府的侧面。从残存下来的建筑上,可以看见炮眼、瞭望孔和枪眼。当年四层楼高的碉楼,现仅残存一层楼高,且墙面只有三面了。
此外,在黄草、麻陇,吉土司还有行宫,是土司在这些地方处理事务的办公、休息之地。这些建筑在当年鹤立鸡群,首屈一指。
关于威龙州土司衙署,在一篇题为《威龙州长官司建置沿革史述》的文章中有所记载。张联辰就任威龙州长官司长官后,当即请风水先生选择吉地,大兴土木,兴建了世袭威龙州长官司衙署。该衙署在威龙村的半山上,清同治年间,被石达开部烧毁后,由朝廷拨款重建。现已无存。
至于安氏土司的守御迷易千户所衙署,起初设在现白马镇境内的马槟榔,后迁撒莲。由于安氏在清代势力日渐衰弱,衙署也渐渐败落,到解放时,已经没有多少留存,只有一部分院落为其后人居住之用。解放后,千户衙署先为撒莲区公所,后被拆除,在此建起了撒莲中学,撒莲中学撤销后,此地为撒莲中心校所有。
米易土司可考世系
米易土司可考世系能够见诸于历史的如下:
据载,今会理、会东、米易、攀枝花一带的傣族,多系元末明初来自云南景东。迷易千户所土副千户贤氏即来自景东,掌管承爵,专理巡捕;管束八百户僰夷,住种田地,办纳秋粮。其可考世系为:阿骇(贤朝纲)→阿哀→贤承爵→……
景东傣族土官阿旺呼被封为世袭会川卫守御迷易千户所正千户,管理安宁河西一带。其可考世系为:阿旺呼→……→安文→安肇庆→安瑞鸣→安国瑞→安邻邦→安国泰→安天佑→安仲禹。
普济州长官司长官可考世系为:阿吉撒加→吉天相→□→□吉三多(12代)→□→吉继祖(14代)→吉润田→吉助国→吉光跃→吉世思→吉国佑→吉兴爵→吉庭桂→吉荣秋→吉维棋→吉时雨→吉斗南→吉星照→吉承勋→吉绍虞→吉伟→吉绍虞。
威龙州长官司长官可考世系为:张联辰→张秀→张应诏→张儒元→张儒山→张照远→张在公→张忠喜→张凤麟→张吉泰→张吉辅→张明熙。
(作者单位:米易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