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鼓浪屿
林文庆的别墅
位于笔山路5号是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林文庆的别墅,在某些书刊上也看到说是另外一位女士的别墅,我没法考证其真实性,只是想用文字表达某种情怀。
林文庆,海澄人,清同治八年生于新加坡,18岁获英女皇奖学金,1892年获医科硕士,1912年任大总统孙中山机要秘书,1916年任外交部顾问,1921年应陈嘉庚之邀出任厦门大学校长。
林文庆担任厦门大学校长16年,在此居住也是16年,担任校长期间,1924年和1927年,厦门大学发生了两起震惊全国的学潮,林文庆离开这幢别墅到新加坡时已是年近70的古稀老人,16年的时间,他为厦门大学倾注了所有的感情与财力,林文庆也从一名实业家变为一无所有的人,到新加坡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靠朋友捐赠度日。
眼前就是这幢林文庆住了16年的别墅,围墙纯属残垣断壁,我就是由围墙的豁口爬到院落中去的,院落内杂草丛生,到处狼藉不堪,通往筑在高处平台上的别墅是一段弧形的石台阶,台阶上蹲着一只肥猫,见到人既不害怕也不躲闪,别墅前有一株大的香樟树,树干稍向外、面对鹭江的方向倾斜,看上去像在守候着什麽,还有一株杨桃树,果实累累却无人享用,很多都掉在地上,新鲜的、腐烂的,别墅亦如风中的老人,似乎稍一用力就有坍塌的危险,看着“此处危房”的警示牌,让人不免心悸,不敢久留,我由另一侧的石台阶小心下来,之所以要小心,是因为有的台阶都断裂了,真怕一脚踏得太重掉下去,下来找了一根木棒,杂草中拨出一段路爬到院落中的一处观景台上,站在上面眼界很开阔,鹭江,日光岩尽收眼帘,以前的石桌已不见踪迹,只有一张长条的石凳静静地,看样子已经无人问津很久了,藉此可以想象一下主人当年或邀友品茗谈笑风生,或独自临江黯然惆怅…
高台内壁刻在一片蕉叶上的“凌云”石刻也还显示出主人当年的豪情,只是海浪滔滔,大概已经抹去很多的记忆,此时,映入我脑海的是一首颂:
你的责任就在于履行职责,
任何时候都无权它的结果,
切莫将业果当成动因,
也莫将那无为执著。
处苦难不为其所忧,
居安乐不为其所动,
抛却了情欲、畏惧和嗔怒,
才被称为智慧坚定之圣。
叶氏麻糍,黄金香,甜豆花
岛上的东西我基本不会乱吃,海鲜也不太吃,小摊点不够卫生,回忆一下岛上的见闻,顺便歇歇脚,有一次快走到麦当劳了,看到很多人围在一个点心摊周围,凑近一看:叶氏麻糍。夫妻俩经营,摊点很简单,主要是一副搁架和三个盛芝麻粉,白砂糖之类的粉末状馅料的铁皮盒,预先做好的糯米饼排成一排放在搁架上,丈夫一声不言语只管熟练地包馅,之后丢在黑芝麻粉盒中,滚两滚一只麻糍成品就好了,妻子负责应付顾客,如果妻子暂时离开由丈夫一人100%服务,他会用一双备用筷子夹钱,收钱找零都用筷子,然后轻轻一丢筷子就会不偏不倚地被丢进操作台上的一个洞洞眼里,我真佩服他的熟练,显然是练就多年并保持多年的习惯了,我买了两只带进附近的麦当劳,喝着加了奶精的袋泡红茶,吃着软软的麻糍,感觉真不错,比吃着油炸薯条好多了。
鸡山路45号是叶氏麻糍的制作工坊,得知这样的情形也纯属意外,当我走过内厝澳路鸡山路路口时看到一个工人在一处大理石台子上揉搓挤压两包东西,白白的汁液被挤压出来顺着凹槽流下去,我以为他在做豆制品呢,就向他证实,他说是在做麻糍(原来这儿就是叶氏麻糍的后方大本营),袋子里是糯米粉,他做的是初级工序,接下来还有十几道工序,等到揉搓得差不多了就看他在袋子上压上相当的重量,又忙活别的事儿去了,目前工序有所改进,不再压石头,但原先的石头还摆在边上,石头上有手柄,我拎了一下感觉很沉,没有概念,反正要拎起来还是挺费劲的
接下来又参观了一下他们的操作间,其中一道工序是蒸糯米粉,就是上文那些经过初加工的糯米粉晾晒的差不多后直接放蒸笼上蒸,袋子就变成屉布,一次蒸十屉,烧火必须用劈柴,时间火候都要严格掌握,工人要一刻不离左右地候着,接下来再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新鲜糯香的麻糍就可以堂而皇地上市了
距离“叶氏麻糍”流动点心摊不远就是“黄胜记”,卖猪肉脯,牛肉脯,肉松之类的,不大的门面也总是被很多人围着,通常也是两个人配合,一个负责为顾客提供免费品尝(我叫他宣传员),一个负责买卖交易,宣传员很慷慨,他不管你是不是愿意品尝,拿个大夹子,频率很快,一整片一整片不停地夹着给路人品尝,惹得一个东北人很奇怪,隔着八丈远就听到她标准的东北腔:“这搁那整啥呢?发呢?”,我也领了一大片,也没觉着特好吃,可是既然领了人家一大片,不买似乎有点过意不去,于是买了两大包,宣传员的宣传效果厉害啊。
住的酒店旁,有一老伯在路边卖豆花,淡豆花5毛,甜豆花1元,第一次吃的时候,实在是太甜了,不是打死盐贩子,是打死糖贩子了,但是豆花本身做得很细腻,很爽滑,再去买的时候就让他放少许糖,经过几天吃后,到后来我还在老远呢,他看到我就开始打豆花,等我走过去已经好了,熟了以后,我就问他卖豆花的收益,他说他和老伴一起一天每人卖两锅,听得出他对自家的买卖还是比较满意的,说着指了指路的对面,我这才注意到对面也有一个卖豆花的,原来是他的老伴,我偷偷在心里算了一下,一锅豆花盛一百杯,25杯淡豆花,75杯甜豆花,一天100杯淡豆花,300杯甜豆花,算得我心里一阵高兴,好像我是卖豆花的。
南音
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弦管”,流行于闽南语系的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等地。
南音由“指”、“谱”、“曲”三个部分组成:
所谓“指”,即标有琵琶弹奏指法以几个乐章叙唱一个历史人物故事的套曲,共有四十八大套;
“谱”是描写花鸟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标题器乐曲,附有琵琶弹奏指法,但没有曲词,全用各种乐器合奏,流行的四大名谱:《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
“曲”是戏剧性的清唱曲,俗称散曲。在南音中,散曲最多,曲词清丽柔曼,曲调委婉缠绵。
南音的演唱(奏)形式,按使用乐器分“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在“上四管”中以洞箫为主者称为“洞管”,乐器有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下四管”的乐器有小击乐器响盏,狗叫(小镗锣)、木鱼、四宝、铜铃、扁鼓。
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一目两孔,其长一尺八寸,声韵浑厚深沉,日本“尺八”就是由中国传过去的,用于宫庭雅乐之中;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并非二胡,称作“奚弦”,一般作洞箫的伴奏;演奏南曲的琵琶,弹奏时弹奏者采用横抱琵琶的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却十分相似,称作“南琶”;三弦和苏州评弹的三弦一样,是琵琶的辅助乐器;拍板也称“檀板”,因唐玄宗时乐工黄幡善奏拍板而得名,由五片木板组成,主要掌握节奏。
传说清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他让闽南五位南音妙手进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所以一般南音艺人通常都有两样道具: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
我是到鼓浪屿才第一次听到南音,南音场设在“海天堂构”内,我听过一场,前半场是一段散曲,唱腔很婉转,轻轻柔柔的,没有任何花腔,但因为是用闽南语清唱的,内容我完全听不懂,后半场是一段器乐曲,也就是上文所介绍的“谱”,器乐曲是纯粹的乐器合奏,洞箫和琵琶是主要乐器,那种曼妙毋庸置疑,我趁他们休息的间隙,特意请教他们各种乐器的名称及演奏方式,他们很乐意介绍那些古老的乐器,并且详细讲解各种乐器在演奏中所起的作用,诺大的南音场看看只有我一个人在听,他们便无需考虑照顾每个人的感受,问我喜欢清唱还是喜欢乐曲,我说音乐及唱腔听上去都很好听,但因为不懂闽南语,听不明白唱的内容,那个清唱艺人就给了我一份曲谱,她让我对着曲谱听她唱,她唱的是《三千两金》(绵答絮,唱腔用2/4),明白了故事情节再听他们一起演奏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是“情”与“韵”的完美结合,听她唱完我还曲谱给她,她说送我了,她说他们以前用工尺谱,现在才有了曲谱,但他们都不需要曲谱,曲谱都记在心里,送给我也没关系,我就喜滋滋的当一件礼物收着了,接着他们又合奏了一段器乐曲,闭上眼睛安静地听,感觉实在太好,心里默默地说:谢谢你们!
但我想说,现场的听觉享受完全没有隔着院落的围墙听上去更好,因为之前两天来,“海天堂构”还没有对游人开放,设在里面的南音场也还在筹备调试阶段,我是经过“海天堂构”辟于福建路的侧门偶尔听到墙内传出的洞箫声和清唱声知道这里将会设置“南音场”,我一下子就被那悠扬清越的洞箫声吸引了,洞箫的穿越性比较强,隔着围墙基本听不到其他乐器的演奏,我静静地坐在台阶上侧耳细听,感觉十分缠绵感慨,福建路比较弯曲,清幽,我坐在门的角落里,从一个方向经过的路人如果走过去不回头根本看不到我,从另外一个方向经过的路人也需要特别留意才会注意到门的角落里坐着一个人,我觉得更自由,可以静静地独享这份清幽与空灵。
偶人
厦门木偶博物馆也设在“海天堂构”内,一楼为展厅和手工木偶制作坊,二楼是木偶小剧团演出木偶剧,是漳州木偶剧团原副团长庄晏红创办的,也是刚刚对游人开放。
庄晏红的父亲庄陈华是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名誉会长、漳州木偶剧团惟一继承传统手法的木偶头盔制作名师,从事木偶表演和制作已有48年;庄晏红的母亲晏曼英则是专业木偶服装制作师。
木偶戏也叫“傀儡戏”,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我看了十几分钟,表演的是《武松打虎》,木偶的唱,念,做,打都拿捏得很到位,动作很连贯,不过我对木偶表演似乎没有产生太多的兴趣,倒是非常喜欢那些展厅里的木偶。
纯手工制作的木偶,在做工、质料、装饰、色彩等方面都十分考究,缝针、刺绣、盘金、缀珠,一针一线都十分细致
木偶头的制作在选材、雕刻、贴纸、上土、磨平、粉底、绘脸、上光、梳头、栽须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繁复的程序。木偶头是整尊木偶的灵魂,它决定了人物的角色和性格,或忠或奸,一看木偶的头就可以准确判断,就像戏剧人物的脸谱一样。
日本也有一种偶人,制作偶人的工艺非常复杂,全部工序由手工完成。偶人的头、四肢和躯干由专门的艺人制作,主要工艺秘不外传。比较有名的是3月3女儿节的雏偶人和5月5男孩节的5月偶人,尤其是女儿节的雏偶人,女儿节时,家里如有未满15岁的女孩,父母为了祈求女儿平安健康,要摆放雏偶人。一套标准的雏偶人由15件偶人组成,摆放在楼梯式的七层绛色木架上。从木架上数第一层是亲王夫妇,第二层是3个宫女,第三层是5个舞伶,第四层是两个手持弓箭的侍卫,第五层是3个拿杂物的随从,下面两层摆放行李用品,这样一套雏偶人的价格不菲,有的要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日元才能购得,家境贫寒的人家是无力为自己的女儿摆放整套做工精良的雏偶人的,《阿信》中的阿信随身带着她母亲给她的一个雏偶人,而她少年时帮佣的东家千金加代小姐却有一整套雏偶人,并且需要一件屋子专门供奉那些雏偶人,但不论贫贱,拥有自己的雏偶人,少女的心怀都是一致的。
言归正传,展现在眼前的木偶一件件也都是可供欣赏的精美工艺品,已经不仅仅是木偶戏的表演道具,木偶头的刻工画工都很精致,木偶的衣服都是手工绣的,据展厅内从事木偶表演的小伙子介绍,绣一套木偶衣服大概要绣娘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他还为我介绍了一些木偶制作工艺以及玻璃柜里所展示的戏剧人物,其中一尊木偶他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庄晏红老师家的祖传之物
看着这些展品我在想这样精美的传统工艺仅仅靠少数执着于木偶剧的民间艺人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的,我自己认为日本人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投入的力量与热情要远远大于国人,就连一枚制做千羽鹤的纸都会做出丝绸般的质感,他们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相反中国人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却普遍缺乏自信,值得引人深思。
我本来想为自己买一尊“关公”,为朋友买一尊“虞姬”,但他们下班了,回上海之前又特意去了一次,结果还是没有碰到庄晏红老师,而在里面工作的小伙子又没有权力买卖交易并且也没有玻璃柜的钥匙,我就打电话给庄晏红老师,希望可以到她家里看看,没想到她当天在漳州,她说她十有八九可以理解我的内心需求,但后来我并没有写信给她,我觉得买这样一件工艺品不同于买其它商品,它是一个和艺人沟通的过程,也是一个和艺术品本身沟通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沟通才会有一种情感的东西融汇其中,也才会赋予艺术品以生命,而且很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就留些许遗憾也是美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