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发现川西——再造一个西部四川(中)‖王怀林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因编辑失误,昨日(11月7日)应发本文第二部分而提前发布了第三部分,今日补发第二部分,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发现川西
——再造一个西部四川(中)
王怀林
重构川西
相对于近代富有探险精神的西方人而言,中国较为缺乏探险传统。作为蜀人的李白,虽然《蜀道难》是诗歌名篇,但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论断是不准确的。在与成都平原紧邻的川西,从甘青草原到岷江以西,自古以来就孔道大通,古羌人及其游牧族群很早以来就在这里来来回回;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在李白脚下的成都平原,就埋藏着三星堆的辉煌文明。
杜甫在成都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对于“西岭”究竟指谁?估计他本人也是不甚了了。
2020年3月31日,网友在成都拍到的雪山:云雾缭绕,成都宛如仙境(图据 @在成都遥望雪山,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但他却对丽江的玉龙雪山望而却步。
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中国人,在孤独地求索。1927年,任乃强首次进入横断山区,用一年时间徒步考察了康定、甘孜等川边11县,陆续撰写《西康图经》等书,被学界誉为“开康藏研究之先河”,后创立《康藏研究》月刊,完成康藏标准全图和各县分图,一身出版专著20余部,成为中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先驱。
1938年,身为金陵大学教师的孙明经,赴横断山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拍摄,出版了《孙明经手记》,留下数百张珍贵的照片,对宣传抗战大后方的西康省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学者对该区域的考察趋于停滞,随着国力日盛,国家对该区域的系统研究和建构逐渐开展。
1951年,中科院组建首批科学工作队随军进藏,沿川藏公路进行路线考察;1957年,中科院配合全国总工会组织贡嘎山登山科考;1959至1961年,中科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考察队,进入川西一带进行考察。1973年,国家组织多学科队伍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上世纪80年代,青藏考察队开始移师横断山,300多人的多学科考察队开展了为期3年的综合考察,涉及40余个专业方向。
贡嘎山,拍摄于雅哈垭口(张强 摄,图片来源:康巴传媒网易号)
对“横断山”山名的来历,据说最早是清朝一位叫黄懋才的官员,他受四川总督丁保桢的委派到西藏,面对横在面前的一道道大山大河,发出了“这些山真是横断山”的感叹。后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最早提及“迤南为岷山、为雪岭、为云岭,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脉,是谓横断山脉”。
作为青藏科考队骨干队员的李炳元,提出横断山的主体属于青藏高原,东界在文县—都江堰—泸定—盐源一线以西;西界在类乌齐—察隅—腾冲以东;北界在囊谦—色达—玛曲—九寨沟县附近,南截止龙陵—南涧—下关—丽江—盐源一带。从行政区划看,包括了滇西北的怒江州、迪庆州全部,大理、丽江和保山局部,川西阿坝州和甘孜州全部和凉山州、雅安地区小部,藏东大部及甘青部分地区。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横断山脉范围的最权威论述。
李炳元划定的横断山面积为36.4万平方公里。《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第10期《大横断——横断断出新天地》中,认为上述划分更多从地理地质学角度考虑,从旅游的角度,从动植物演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和发展角度,从民族迁徙规律角度,提出要扩大横断山的范围,他们采用叠图法,画出了“大横断”的范围,在原来范围之外增加了大小相岭、大凉山、螺髻山、点苍山、哀牢山、无量山等,江还有独龙江、察隅河、无量河等,即北至阿尼玛卿山的黄河第一弯,南到云南德宏、大理一带,东到岷山,西到西藏山南加查县附近。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划分,但无论哪种划分,川西30余万平方公里都是其主体。
航拍横断山脉
中科院山地所研究员陈富斌通过横断山脉形成原因和地质历史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横断运动”概念。研究之余还全力推动海螺沟的开发,促使当地政府停止了森林砍伐,开始了旅游开发,如今,海螺沟已成为以冰雪旅游著名的5A景区。
青藏科考不仅发现了这里30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获得了该地区立体气候的典型数据,还因该区富含古老和孑遗物种“活化石”,提出该地区为世界罕见的“南北物种走廊”和“动植物基因库”。
此外,一大批摄影家和探险家进入这一地区,吕玲珑、王建军、周小林、大川健三等摄影圈耳熟能详的名字,催生了稻城、四姑娘山、丹巴、黄龙等著名景区走出深闺,成为旅行者心中的圣地。
自称“体制外的独立科学家”杨勇,长期在该区域奔走,为这里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奔走。
周小林用自己的精彩作品推出了丹巴,离开丹巴后建立了引人注目的爱情圣地“鲜花山谷”,还一直研究和宣传着横断山域,不仅系统梳理了近代“植物猎人”的历史,还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引种到国外花卉植物的现状。他发现,由于区域内最底点与最高点海拔高差达7700余米,致使这里云集了相当于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和生物群落,有10个植被型、23个植被亚型、90余个群系。全球销量最大的鲜切花中的菊花、玫瑰(月季)、百合等很多品种都源于中国,那些装点着世界著名园林的高山杜鹃、山茶、木兰、百合花多引种自横断山脉地区……遗憾的是,当这些源自中国的美丽,在世界各地打动着当地人,美化着他们的生活时,我们中国人自身对它们往往视若无睹,漠不关心。
鲜花山谷里的花草(图片来源:益美传媒)
这一地区,简直就是一个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
与自然学者们相比美的是,人文学者们也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新的建构。
1978年,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先生提出:“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画出一条走廊,把这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和语言科学的宝贵园地。”
经过李绍明、石硕等学者的研究和诠释,首先,该区域是一条“历史—民族走廊”。“藏彝”二字,概括了该区域的基本民族面貌,包括“藏语支”的藏族、门巴族和“彝语支”的彝族、哈尼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白族、基诺族等。二是首次将该区域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民族区域”来看待。三是较好地解决了对该区域的统一称谓问题。过去人们虽曾以川边、滇边、西康、川滇西部及藏东等名称之,但都只是以偏概全。
《凉山姐妹》 中国画 阿鸽 作(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对藏彝走廊的内涵,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星星将“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概括为七个方面,即母系文化带、猪膘文化带、牦牛文化带、笃苯文化带、重屋文化带、石棺葬文化带、藏缅语多元语言文化带。其复杂多元,由此可见一斑。
其来源,笔者认为除了横断山高山峡谷的阻挡外,与自古以来该走廊的民族大迁徙有关。
尽管我们说甘青一带西部游牧族群上古时期的迁徙面向四面八方,但越到后来,这条路线就越是集中在南方。其原因:
往北,尽管北方也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一是北方也在不断产生着强大的游牧部落,何况还有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北方的越来越干旱和祁连山脉、天山山脉等的阻挡,都限制了他们的北上;
往西,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阻挡,即使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南行,也要穿过气候极为恶劣的藏北高原;
往东,由于两种文明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为防止西部游牧部落的袭扰,内地农耕民族在从甘南到川西的高山之间,建立了阻击游牧民族东进的众多防线和城堡。
随着华夏部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接受农耕文明,其社会发展水平就不断超过游牧部落,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锋已体现出两个文明的差异。唐以来,虽吐蕃势力崛起,不断进逼中原并一度占领长安,但在较先进的农耕文明面前,始终难以有进一步的进展。以蜀为例,汉以来蜀中农业已较发达,军事强盛,经过多次较量,吐蕃势力即使一度占领成都附近的邛崃也未能占据富饶的成都平原,即使金、元铁骑南下,横扫华北、江汉平原,但金人终未能入蜀。
因此,向南的开拓,便成为西北羌人的主要选择。
羌族婚礼习俗——坐轿(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这里,不仅有横断山脉形成的天然通道,没有强大的文明足以阻挡,而且山谷间的大片牧场还可使游牧民族不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就能生存和发展。
后来是隋唐时期吐蕃的兴起、对青藏高原的统一及其对游牧走廊诸部落的征服,这以后既有蒙古人的南下,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在走廊的边缘地区),以及汉族、回族的迁入,还有从唐代开始绵延不绝的茶马古道的兴盛,清代驻藏大臣的进出,都使得这一走廊南来北往,热闹非凡。
其中,属于亚文化范围的,除了古已有之的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布之路)外,还有“茶马古道”。1990年夏季,李旭等一群云南青年学者,沿横断山脉徒步100多天,走过了滇川藏三江流域,并在合著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首次提出“茶马古道”概念。2002年,西藏作家马丽华组织了60余人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队,沿滇藏、川藏线考察,并出版了《又见茶马古道》一书,此为相关研究和传播的滥觞。
南方丝绸之路简图(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和主要产茶国,尤其是与涉藏州县毗邻的四川和云南都是茶叶的主产区。特别是雅安、名山一带潮湿多雨温暖的气侯浸润出大量优质茶叶,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美称,至今尚有一万多个茶园,是茶叶的原产地和重要产茶基地。
但是如此需要茶叶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茶叶却不能生产。同时,由于中原王朝和边地的少数民族经常发生战争,古时作战,主要靠马战,中原大地主要为农区,不产马匹,而青藏高原特别是甘青一带却正好盛产良马,这种出产的互补性使这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了一起,于是,茶马互市产生了。
茶马互市的路线大体还是青藏、川藏和滇藏三线。最初以青藏线为主,使当时的松潘成了一个交易中心。后来,藏人更加喜欢雅州和名山等地的川茶,云南茶叶也进入康藏市场,加之西北战乱频繁,特别是宋以后,互市的重心逐渐南移到雅安、汉源、康定、大理、丽江和中甸等地。
还有康巴文化。
生长其上的康巴人,男人过来是一座冷峻的高山,女人过来是一个金银的宝库,但他们都乐观开朗、热情奔放。笔者在涉藏州县十余年,听到过的藏歌成百上千,几乎无一首是悲伤的曲调。
他们敬酒必须是“酒满敬人”,喝酒往往是一醉方休;他们敬茶一定有一人随侍在侧,不管你喝多少,茶杯永远是满的;他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歌声与舞蹈,歌是欢歌,舞是群舞,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点场所,张嘴就唱,抬腿就跳,兴尽方散……即使,他们那颇有争议的宗教热情,也是那么深沉和执着,那历时数月的磕长头朝圣之旅,撇开宗教因素不谈,其挑战极限的勇气、焕发的激情和人文光辉,也足以让人瞪大惊奇的目光……
康巴姑娘(安卡影像 摄)
藏族第一个人类学博士格勒在其专著《康巴史话》中,谈到在藏族传统的历史地理概念中,习惯将我国整个藏族居住的区域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卫藏、安多和康。“康”包括今四川省的甘孜州以及阿坝州、凉山州的一部分,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方。
康巴地区境跨西藏、四川、云南、青海4省区,地处西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是连接西藏与祖国腹地的桥梁和纽带,历来被作为“治藏之依托”,素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
康巴地区理塘赛马节(衡昌辉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康区是最早归属于中国版图的民族地区,早在秦汉时代,中央王朝已于康区东部设置“牦牛郡”等郡县;是所有涉藏州县中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最复杂的地区,既有“政教联盟的”土司制,又有“政教合一”制和“土流兼治”制等。
康区又是“茶马古道”的核心地带,是汉藏贸易的枢纽之区,跨越千年的经贸活动,在此区形成了康定、昌都、中甸、玉树等四方辐凑、商贾云集的多民族汇聚的城镇,促进了藏汉的通婚,形成血缘的交融和文化的复合,产生了锅庄文化、马帮文化、驮队文化、情歌文化等特殊文化。
康巴文化之锅庄
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如以德格为中心的德格文化圈,以大渡河上游为中心的嘉绒文化圈,以木雅贡嘎山为中心的木雅文化圈,康北高寒草原的游牧文化圈,康定、昌都等城镇为代表汉藏商贸文化圈等。在这些文化圈中,又分为许多文化小区,如丹巴县是嘉绒文化区,而该县五条山沟中的语言、习俗却不尽相同,各有特点。此外,康巴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文化的“活化石”:三岩的“帕错”和“戈巴”制度,是现今国内罕有的古老父系氏族公社制度残存;色达瓦述、炉霍宗塔等部落,至今尚保持着较完整的“骨系”氏族部落。
德格印经院(德格县人民政府网)
道孚、雅江间的扎坝地区“走婚”制度,是比泸沽湖更完整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存;康区峡谷地区普遍存在的一妻多夫,保留了古老的婚姻形态。笔者有《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对唐史记载的东女国到今天该地区尚存在的女国文化遗存有详细介绍,这是世界人类史的又一朵奇葩。
扎巴母系氏族走婚习俗(图片来源:微雅江)
建筑方面,除了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外,遍布各地的高碉,园木扣搭的“崩科”,是康巴民居建筑两大主题。在建筑装饰上,有木雅的“瓦板”房、嘉绒民居的翘角、道孚的廊柱、新龙的水柜、德格的窗棂、乡城的白墙、雅江的橙壁、理塘的彩帐等,在艺术、服饰、饮食、节庆等各方面,康巴也具有多彩多姿的容颜。
乡城县的白色藏房(图片来源:新玉书坊)
如果把现今所说的“大香格里拉”与康巴地区相勘合,我们会发现地理位置基本重合,这绝非偶然,因为康巴人追求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创造了这“香格里拉”的意境。
康巴是《格萨尔》的故乡,英雄史诗《格萨尔》主人公的原型就诞生于康巴,康巴人以格萨尔王子孙自居,以格萨尔王为行为楷模,“康商”的精明、“康巴汉子”的英雄、康巴学者的众多、康巴的尚武争强民风,都植根于张扬人性、奋发进取的格萨尔人文精神。
格萨尔故里德格阿须草原格萨尔王纪念堂
横断山—康巴—香格里拉,这一累叠了自然、人文和未来理想的概念,是该地区留给世人的无尽宝藏。
笔者在《西部冲击》一书中,曾就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的中国西部文化精神有过概括:
一是强悍进取的英雄主义和达观豪放的浪漫主义精神。比如发端于甘孜州的格萨尔文化,就是这种勇敢、豪爽、乐观、坚韧、浪漫精神的集大成者。
二是神秘内省和坚韧执着的宗教传统。尽管原始宗教及其宗教狂热对社会经济发展弊多利少,但是,宗教也能够约束人类的行为,推动社会发展。比如近代基督教经过达尔文等新教改革,其“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藏传佛教的强烈出世观念和政教合一传统,总的说来阻碍了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但辩证地看,它对藏民族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丰富独特文化的创造传承及人与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等方面,仍然是功不可没的。
三是开放与包容的多元文化形态。直到今天,西部康区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沿线,依然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共容局面,宛若一个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走廊,多姿多彩的人文胜景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此外,在康巴地区,还有因茶马古道形成的商业传统和商业精神。还有近代红军两次进入该地区,爬雪山,过草地,为中国革命留下了红色火种和强大的精神文化。
《爬雪山》油画 吴作人 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多族群交融的故事,绝非如上述的数字一样枯燥和平淡,其间的爱恨情仇、文化流播,不仅关系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若隐若现地影响着宏大的政治叙事。比如清军将领在征服大小金川时,与嘉绒美女阿扣的故事,就不仅影响将领们的命运,也牵动了战局,那众说纷纭的评说在当地流传至今;田闻一先生在描写赵尔丰的《雪域将星梦》中,在赵尔丰病入膏肓、走投无路时,只有他从康区带回的温柔贤慧、智勇双全的藏族姑娘来龙始终相伴,在赵被杀时,来龙以身救主,最终香消玉殒。
田闻一著《赵尔丰•雪域将星梦》 2005年1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清末清军营长陈渠珍领兵进藏,在辛亥革命爆发进退两难时,他带上150名湘黔籍官兵,从昌都、玉树过雪山草原戈壁出西北,历时8月,队伍到达时仅存7人。在他以心血文字写成的《艽野尘梦》一书中,他的藏族夫人西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位他在射击比武中看上的藏族女子,不仅美貌多情,忠心耿耿,更是侠肝义胆,文武双全,如果没有她的悉心照料和鼓励,如果不是她对高原生活的熟悉,在恶劣大自然和土匪灾病中他们绝难幸存,可惜她在到达西安后染病去世,令人扼腕。
还有那位只身进入甘孜考察,因滞留新龙,娶了一位当地土司美貌养女罗哲情措的任乃强先生,汉藏联姻和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他以后成为一位知名的藏学家,他第一次将《格萨尔》史诗以《藏三国》之名介绍到内地,据说西康省的建省报告就由他起草,刘文辉只改动了几个字。他们的儿子,中国康藏研究中心主任任新建先生,也成为一位知名藏学家……
孔子曾说:诸夏失礼,求之四夷。现代文明随着高速公路迅猛地进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各族群的传统文化——那昭示人类历程的足迹也随之迅速地消亡。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有必要对正在飞速变化、行将消逝的各类传统文化,作抢救性的记录;为了使这一地区经济尚较为落后的人们能够尽快品尝现代文明的成果,有必要将其丰富的资源予以展示和转化,以惠斯地之民。
西部四川民族间交往频繁,文化互为影响,他们排外性小,开放性大,例如异族通婚、宗教僧团和教派之间多能和平共处、民俗风情的多样性、较早从事经商活动、经济发展也较快等,成为一个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神秘奇特的“人类学宝库”。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知名旅游文化专家。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