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让传统医药类非遗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王文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07 15:45:59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让传统医药类非遗焕发新的光彩

王文凭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的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医学科学,也是世界医坛的伟大宝库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弘扬,中医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强调“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历史底蕴深厚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1987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单独成立省中医管理局,川医、川药、川人、川方的“川派”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7290种,有川贝母、川附子、川麦冬等86种川产道地药材,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说法。先秦《山海经》记载,公元前22世纪川人就开始用药酒治病,商周时期发明汤液(煎剂)治病。成都昝殷撰著我国第一部妇产科专著《产宝》,蜀中名医韩懋撰有《韩氏医通》,德格县藏医德玛·丹增蓬中药炮制技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卓所著《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学的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蒲辅周、冉雪峰、杜自明等20余名四川著名中医学家,奉调进京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成为新中国中医药学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四川创新性将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传统医药非遗的保护、利用、转化与发展,让传统医药类非遗焕发新的光彩。

传承体系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成立四川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先后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2021年底,四川成功获批全国七个之一,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全省各市(州)党委政府主动扛起中医药发展责任,相继出台中医药强市(州)建设行动方案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达州市、宜宾市成立单独的中医药管理局。全省上下同心、竞相发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中医药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10年间,全省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从2012年的4600余个增长到2021年的近8200个,中医药类卫生技术人员从4.1万人增长到7.6万人,中药材种植面积从406万亩增长到831万亩,中医药服务量从不足1亿人次增长到1.5亿人次。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指导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通过开展中医药文献文物保护研究、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等一系列工作,深入挖掘川派中医药文化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打造一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推选一批中医药项目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专家库,培育一批涵盖研究、教学、传播、推广、管理等方面专业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队伍,助力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传承。

2021年9月,四川在全国创新成立四川省非遗协会传统医药专委会,推动中医药这一专项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专委会通过联动中医医院、教育科研单位、中药企业,成立天回医简研究院等,推动传统医药类非遗领域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传统医药扶持资金不足、后继乏人、发展方式单一、标准建设缺乏等问题。中医药相关医院、机构,传统医药企业等,通过为会员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标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等,扶持会员项目,为传统医药非遗保护与传承搭建平台,促进传统医药非遗在维护民众健康、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现实价值丰富

目前,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中药炮制技艺、中医诊疗法(李仲愚杵针疗法)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4个项目入选省级目录。2022年11月3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新列入传统医药项目29项,扩展传统医药项目5项。四川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内容形式丰富,既包含中医技法,又包含中药炮制、民族医药等,广泛运用于医学实践之中,惠及百姓健康。2020年6月至7月,省中医药局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图书馆举办“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中医药之美专题展”,展览设“药草芬芳”“药食同源”“悬壶济世”“守正创新”四个单元,生动诠释四川传统中医药这一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与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精彩互动,让观众领略四川中医药融入、驱动、创造当代生活之美的永恒魅力。此外,还联合省文物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全国首个中医药文物展、全国首个省级中医古籍展,举行“2021年世界传统医药日暨四川省中医药宣传日”主题宣传活动等,推动传统医药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保护利用有力

近年来,省中医药局多措并举,促进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利用。 一是建立流派工作室。2019年,省中医药局同意授予郑氏骨科流派等16个流派“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称号,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资源整合,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评选十大名中医。2006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评选表彰。在2022年省政府表彰的第四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中,“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传承人马云、“何天祺传统中医药疗骨法”传承人何天祺等非遗传承人入选,进一步激发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推进院内制剂研发。2021年,联合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第一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遴选工作,集中确定198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可在全省医疗机构调剂使用。其中多个院内制剂依托传统医药非遗项目进行转化,如四川省骨科医院的“明星”自制药丁桂活络膏、郑氏舒活酊等,便是通过省级非遗项目“中医正骨疗法(郑氏骨科)”转化而成。四是推动转化利用。四川积极探索传统医药类非遗与中医药企业的合作,推动非遗项目转化为经济价值。如新绿色药业聘请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胡昌江为常务副总经理兼药研所所长,对“中药炮制技艺”进行继承与创新,通过精制中药饮片提升配方准确性、剂量精确性,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文凭(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