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沙河——踏水而来 踏歌而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09 15:15:47 浏览次数: 【字体:

沙河

踏水而来 踏歌而行

沙河水流经古三洞桥,几经曲折,从府青路跨线桥下穿过,被秀苑路与秀苑东路夹道而行,抵达沙河公园科技秀苑景区。这是2001年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的沙河八景之一,寓意现代科学给东郊带来的巨大变迁。景区里的灯光喷泉、张拉膜演讲广场和钢架长廊,是周遭居民的欢乐记忆。沿河往南,走到景区终点,则是另一个充满故事的桥——踏水桥。

图源:方志成华

桥名来历

众说纷纭

踏水桥初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是一座石桥,是向北出城前往圣灯寺、成都东山的必由之路。有关它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

一说是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桥,两岸来往要走上游的三洞桥绕道,十分不便。于是有人便打制一些大石墩横放在河道上,河水不大时,人可以从石墩上跨过。若河水漫过石墩,人就得踏水过河了。因此这种桥被称为踏水桥。

另一种说法的故事性更强一些:古时,由于妇女小孩过河时经常滑倒,圣灯寺的和尚便找到谢家祠堂的族长商量,集资在河上建一座石桥。谁料建桥的承包人偷工减料,把本该是拱形的桥面修成了平桥,每逢大雨洪水,河水就会漫过桥面。某天雨后,一对新人结婚,新娘乘坐的花轿需过此桥,却遇上大水漫桥,花轿无法通过,新娘只得下轿蹚水而过。绣花鞋上沾满泥水的新娘气恼不已,脱口说道:“新人踩新桥,脚在水里泡,踏得哔啵响,取名踏水桥。”因此得名踏水桥。

而据成都市民政局2016年12月发布的《成都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踏水桥“俗称下三洞桥,因水面几乎封住桥洞,故有踏水桥之称”。

图源:方志成华

桥畔放生

热闹如庙会

离踏水桥约30米远的沙河下游,还有一个刘门放生池遗址。

何为刘门?

刘门是槐轩学派的俗称,开宗祖师是刘沅。

刘沅(1767—1855),字止唐,号清阳居士,双流彭家场人,槐轩学派创始人,有《槐轩全书》等著作二百多卷传世。槐轩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以儒为本,兼采佛道,用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基础,是一个教化人心、纯化风气的社会团体。

刘门的慈善活动很多,放生是其中之一。踏水桥附近的这个刘门放生池曾经名气很大,其开凿于清光绪年间,堤埂上竖有一通石碑,镌刻有“放生池”三个大字,书者为文德彬。

放生池最辉煌最热闹的日子,是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既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日,是浴佛节,又是传统的放生节。那时的人们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不仅当天不杀生,还会将捕捉到的乌龟、黄鳝、各种鱼和鸟儿放生,水族类往往拿到寺庙去放生,或就近放入水稻田喂养。更有成都市内和东山的许多百姓专程赶到东郊唯一的这口放生池来放生,从早晨到下午,放生的人络绎不绝,那情景如同赶庙会一般热闹。为此,成都知府还专门立了“严禁捕捞”的告示碑。

刘门放生池遗址(图源:方志成华)

“跑警报”

与桥头“快餐”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末,踏水桥畔开始了另一种聚集。

1938年11月8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开始袭扰成都,为了让城区老百姓顺利躲避轰炸,市政当局设置了警报系统,每当紧急警报声响起,城中市民便纷纷拿上家当出城躲避。等到警报解除再陆续地返回。这就是老一辈人所说的“跑警报”。

当时,沙河距离城区较近,且芦苇及林木茂密,成为市民最安全的隐蔽场所。

可警报何时解除,时间并不一定。拖得长了,饥饿感来袭,一种属于“快餐式”的餐饮便在沙河沿岸应运而生。

《成华拾忆》一书中写道,当时,“跑警报”出城的人群中不乏平时挑担进城卖凉粉、汤圆、挂面、蒸蒸糕等吃食的摊贩,警报久久不见解除,这些便成了人们取食的首选。而踏水桥附近有从市中心商业场疏散迁来的小学,周围本就有很多卖小吃零食的小贩,再加上“跑警报”时从其他地方跑来的小摊小贩,吃食就更多了。两户靠河的农民甚至在踏水桥一旁的碾子周围搭建起席棚,专卖凉面和甜水面,很受“跑警报”者的欢迎。

没有警报的间歇,人们在防空洞口透气(图源:《成华拾忆》)

苏联援建4厂

选址桥以东

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实施,成都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马上要在成都筹建4个苏联援建的新厂。

10局(军工局)紧急组建的成都基地筹备小组,马不停蹄地赶往成都,为4个工厂选建厂地址。成都市有关部门提供了东郊、南郊、西郊三个不同的方向供筹备组选择,最后选中了圣灯寺周边的东山余脉地带,其中的国营715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索性就建在圣灯寺的近旁。

选中此地的理由是:其一,东郊地势比较高,不会受到洪水的影响;其二,成都市一年四季,最爱刮东北风,每年刮东北风的时间要占70%以上;其三,选中的厂址都在横跨沙河的踏水桥以东,大部分都是浅坡状的坟地和林地,其初衷是尽量少占出产稻谷的良田,再者,浅坡地比起水田,肯定更适合做厂房的基础。

自此,轰轰烈烈的东郊工业区建设拉开序幕,并在今后的数十年间形成沙河以东为生产厂区,以西为生活区的格局。踏水桥片区一度是东郊企业宿舍区的集中地,分布着成都电机厂、成都电焊机研究所、成都开关厂、虹波实业、成都轴承厂、成都机床厂等企业的生活区。

踏水桥头的工业雕塑(图源:方志成华)

踏水桥北桥

入选“最美街道”

作者张义奇在成华历史人文丛书《沙河流年》中写道,踏水桥在清代至民国时期都是石桥,后来石桥塌掉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木制简易便桥。

1958年的沙河。雄壮的成电主楼和横跨沙河的踏水桥都出现在远景里( 吕名正 摄,图源:《大东郊》)

1973年,踏水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双曲拱桥,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环顾桥的四周,环境则已发生巨大变化。

2001年,成都市政府启动“东调”战略工程,老东郊工业区的百余家企业均“退城入园”,工业区原有土地也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规划。踏水桥附近陆续建起成都印象城、龙湖三千集、太阳公元、首创等大型商场和住宅区,美丽街区和小游园也不停涌现。离踏水桥约800米处的踏水桥北街,就是其中一处。

踏水桥北街位于沙河之畔。在这里,墙绘与文化有机结合,著名景点、二十四节气等全部被“搬”上了墙,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在由成都市城管委主办的2017年下半年成都“最美街道”评选活动中,踏水桥北街荣获“最美街道”称号。

行走于沙河畔,当初种下的梧桐,已长成参天大树,树叶遮天蔽日,挡住暴烈的阳光;

亲水的河岸,流动的河水泛起的微风,也带来丝丝凉意,为这个炎热的夏天护下一片清凉。

这个时候的沙河,充分展示着她最本真的模样:庇护河两岸的居民,岁月静好,从容度日。

(资料来源:天府文化、《建设路》(周明生著)《沙河流年》(张义奇著)《大东郊》(周明生著)《成华史话》《成华坐标》《崛起-成华区域六十年实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 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