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春风吹拂向阳镇||万郁文
春风吹拂向阳镇
万郁文
从成都出发,由108国道进入四川广汉向阳镇,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9个大字。镇上道路宽敞,高楼林立,青白江穿流而过。
本来位于成都平原的向阳镇,土地肥沃,旱涝保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在人民公社的20年里,全社人均分配从最初的68元到74元,仅增加了6元。庄稼青黄不接时,更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到外乡借粮,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这样一首顺口溜再现了当时的困境:“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
穷则思变。早在1976年,当地老百姓就悄悄自由组合,包产到组,超产自留。
1977年,时任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在调研农业生产情况时,发现向阳公社的一个生产队生产搞得相当好,水稻、玉米都比周围生产队长得茂盛,河边、路边、沟边,还有自留地的庄稼长势也格外喜人。他询问得知,这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人、土地和任务都分了。这引发了他的思考:“为什么包产到组与集体生产差别会这么大?”
尽管增产的事实摆在那里,道理也渐渐清晰,但“包产到组”仍是人们不敢触碰的“禁区”。
1978年年初,广汉县将金鱼公社确定为“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改革试点,即每个组在完成产量指标后,超产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该组社员。把生产的主动权重新交还给农民,将奖惩与工效挂钩,这就是“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初始模式。
1978年秋天,一份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的情况报告交到常光南手中:“2万多亩土地,增产了503万斤粮食,一亩田平均增产了200斤还多点。”包产到组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的实践成功了。
喜讯传开,当地的干部群众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公社不敢大张旗鼓组织大家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天的故事》唱响中国大地,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1979年,广汉县在向阳公社进行改革试点,成立工业公司管理企业经营、农业公司管理农业生产,将供销社改为商业公司负责商业流通。3个公司分别制定了“定、包、奖”的考核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统筹和协调3个公司的关系,后来又成立农工商联合公司,统管全公社经济工作。
1980年3月,常光南在成都参加由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召集的关于广汉改革的座谈会时,第一次当着省委领导的面,谈了“取消人民公社”的话题。省委决定在广汉试点,只是没有文字批复。常光南回到广汉后,立即开会传达上级意见,决定恢复乡级建制,摘下人民公社牌子。会议定了“三不”纪律:“不准声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1980年4月一个静静的夜晚,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向阳公社主任钟太银扛着一块木板,悄悄地来到公社门口,把那个写着“人民公社”的牌匾取下,换上他亲手写的“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这块牌子虽然是木质的,可它的分量却似金子铸成。新牌子的挂出,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田野,唤醒了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向阳镇由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从人民公社变为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体制的乡,广汉的做法得到四川省委肯定,省委支持广汉扩大试点。于是,“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经验,不但迅速在省内广泛推广,而且写进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问题的决策(草案)》中。
转眼40多年过去,如今的向阳镇怎么样呢?
走进向阳镇,我看到处处生机勃勃,美景连连。昔日茅草屋、青瓦房被一栋栋具有现代气息的农舍取代,过去尘土飞扬的小路变成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和“绿道”,曾经乱草丛生、沙石遍地的河滩也变成景观雅致的水上娱乐公园。村中的书吧、咖啡小屋、古朴茶座,还有林间传来的悠扬琴声,令我耳目一新,流连忘返。镇领导介绍,他们按打造“瓜果之乡”、实现“宜商宜居”的发展思路,努力促进新村建设、旅游发展、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全镇现种植各类水果80多种,建起多个种植养殖基地、生态园,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全镇有民营经济个体300余家,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8375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使向阳镇群众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变。在各村的文化站、图书室、放映室中,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参加活动的群众热情都很高。不少村还成立舞蹈队、合唱团、书法班,吸引众多村民参加,尤其是每天晚上举行的“广场舞”更是热闹非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新农村魅力倍添。过去在向阳镇,年轻人读了大学都想留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不愿再返回农村。可现在农村发生的变化颠覆了他们的认识,一些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又返回家乡,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一位回家创业的男青年告诉我:“以前出门看到一片山连着另一片山,没有尽头,除了贫穷还是贫穷,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冲出去。而现在,遍山果园就是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我是搞影视创作的,这里有很多新农村建设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我去写,值得我去拍。这里有我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为什么要离开呢?”
还有一位销售咖啡的姑娘说:“城乡统筹,打造新农村太好了,以前只有城里人才喝咖啡,现在城里的生活方式也是农村人的追求,因为这里也有了消费人群。”
说得多好啊!青年是建设新农村的希望,听着他们的心声,看着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我对向阳镇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此次寻访,我还获悉一些喜人消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向阳镇走出困境,走上了一条金光大道,成为率先实现小康的乡镇之一,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镇和全国卫生镇,被纳入四川省统筹城乡试点、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首批工业型试点镇。而今,向阳镇已跨入全国百颗“中国乡镇之星”行列。
离别向阳镇,我想起了一首歌曲:“山也笑、水也笑,你看祖国大地满园春,形势无限好啊;天也新、地也新,一代革命新人在成长,一片新面貌啊。”
我想,这就是向阳镇的写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万郁文(成都市青羊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