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绘就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画卷

作者:郭晓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13 16:16:4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

乡村振兴

绘就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画卷

郭晓鸣

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农村改革实验示范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方向,在科学研判省情实际和乡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有力有序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强化规划约束引导,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四川坚持规划先行,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基层实践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乡村振兴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使乡村振兴平稳有序推进。印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把编制规划纳入各市(州)、县(市、区)的工作考核内容,各市(州)、县(市、区)分别制订了区域性乡村振兴规划和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印发《关于四川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明确“1+6+N”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将村规编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促进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四川以超大规模的组织动员和超常规的工作力度,集中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已摘帽的贫困县优先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范围。

推动农业提质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川着眼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针对农业“大而不强”的痛点,精准选择若干特色农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依托,奋力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是明确发展重点。四川省确立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全国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的发展定位,将“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推动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二是注重产业升级。将“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向,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通过产业园、加工园、科技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发展能级提升。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四川将“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进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在制度设计上,印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8—2020年)》,组织编制市县两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并印发《四川省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实施方案》《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文件。在推进方式上,各市(州)各选择一个县(市、区)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在技术手段上,编制规范导则,按照平原、丘陵、山地不同地形,人文、旅游、生态不同类别,确定不同种类村庄整治标准和建设内容,分级分类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指南。在管护机制上,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建设与管护。

保护弘扬传承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气象

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振兴试验区和示范区,积极促进乡村文明传承、文化弘扬和文化发展。一是强化形成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开展乡村文化的恢复整理和保护抢救,建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名录,按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对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民族特色村镇进行保护修缮。二是开展乡风文明创建。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文明村镇和“四好村”建设,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弘扬公序良俗,倡导契约精神。三是增强乡村优质文化供给。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完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四是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的基础上,打造“文化创新+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的产业综合体,培育文化品牌,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围绕促进“三治融合”,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四川按自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的原则,完善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四川从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力和群众号召力出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个县(市、区)推进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强化人才保障,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动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组织参与的“一核多元”的共治局面。二是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民主治村工作机制,开展村民组织试点,部分地区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理事会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村级阳光事务工程在多个市(州)推行。三是实施依法治村。推进阳光治村和平安治村,推动“法律七进”乡村宣传教育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四是完善德治体系。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通过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规范各地村规民约的制订和修订,村规民约的实施机制不断健全。五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人口流动和公共服务配置的需要,推进拆村并镇,同步推进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汇聚乡村振兴合力

四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上做到“四个优先”。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机构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构建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同时,将乡村振兴考核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土地保障,坚持拓展增量与激活存量并重,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单列农业农村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将盘活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闲置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工作重点。强化资金保障,构建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涉农县(市、区)每年公共财政支出中对乡村振兴投入要达到一定比例,将土地出让收入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约所获收入用于支持乡村发展,动员国有经济和工商资本服务于乡村振兴。强化人才保障,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建立县级青年公职人员到乡村挂职制度、探索县乡新进公职人员到农村开展定期服务制度以及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卫生、教育、农业科技、农经管理等机构和领域的人才保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望逐步变为现实,一幅和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省农业综合产能显著增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15年3745.3亿元增至2023年的6236.2亿元,位居全国第2位;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油料作物实现面积和产量双增长,油菜籽总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生猪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

农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截至2023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76万亩,占耕地面积达到69.8%;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硬化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社会保障均实现长足进步。

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全面提速。乡村产业多功能发展不断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2023年,四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000亿元,休闲农业规模和效益继续领跑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互联网+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快速转型升级;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3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

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大力推广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此同时,农村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新产业新业态的用地保障不断增强。全省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