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浅析《镇江市志(1983-2005)》框架设计的特点

作者:翁红霞 发布时间:2017-01-06 16:32:00 浏览次数: 【字体:

志书的篇目设计是志书编纂中的重要一环,是志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部高质量的志书需有一个分类科学、归属得当、排序合理、体现特色的篇目。古代方志学者就非常重视志书篇目,认为“修志之道,重在篇目”。《镇江市志(1983-2005)》(以下简称《镇江市志》)的篇目设置,编纂者在全面系统分析市情、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参考省内外多部志书的篇目的前提下,经反复斟酌,最终成型。对确保《镇江市志》编纂成为一部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时代和地域特色鲜明、资料详实的志书打下良好基础。

一部志书要展现出一个逻辑框架

志书的整体架构反映编纂者的思想,《镇江市志》篇幅巨大,更需要一个逻辑严密、科学合理的体系,使得海量的信息资料得以有序安排。

各卷的设置及排列遵循科学性。全志由总述、史事纪略、大事记、各分志、附录、后记、索引组成,其中各分志设政区、自然环境、风景名胜、人口等49卷。篇目设置突出“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强调以事物的性质谋篇设目,各卷按并列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排列。全志在《总述》《史事纪略》后接排《大事记》及分志,记述市志断限范围的历史,与1982年前的史事纪略形成一个完整的呼应。首设《政区》卷,记述建制和行政区划,记载建制沿革;次设《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卷,既写物华天宝,也记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与损失;再设《人口》《环境保护》《国土和矿产资源管理》《水利》等卷,体现“以人为本”的观点,反映人对自然环境既依赖、适应,又积极利用改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最后记述人的社会活动,展示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开展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过程和成果。二轮志首重经济、次重政治,基础部类和文化部类的布局也比较恰当并且符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将经济部类位于政治部类之前,更加符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依存关系,增强了志书的科学性;将《风景名胜》《环境保护》等前置,充分反映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新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较好地体现了时代进步的主旋律。

章、节、目的设置整体统一,并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联系。首轮志是以各工业行业(13个)作为一卷单独记述,而二轮志各行业(11个)统一按照章的分类设置记述行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产品、主要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单独设立,体现了改革开放时代特色。当今,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注重,因此在《环境保护》卷设六章,根据环境保护的基本规律,先记环境质量、监测、污染防治,再逐步到生态建设及相关管理工作。总之,二轮志对篇目进行优化和调整完善,跳出局部,立足于整体去衡量。在章、节、目的排列顺序和安排上,或以时间先后,或以主次关系,或以认识习惯等排列,注重各并列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框架注重述体的编纂统一。总述是体现志书质量的重要部分。高质量的志书总述,能勾画出地情总貌,彰显出地方风土人情,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自然环境》卷无题概述仅500字,却精准记述了镇江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地势、地貌、矿产、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镇江市志》总述分为概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三产、科技)、城市建设、社会事业五个部分,总纂编辑时先后进行数十次编辑修改,最终做到述体的编纂统一。

一部志书要表现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因撰《龙游县志》著称的民国方志界大家余邵宋认为:方志编纂要因时制宜,强调时代性,既继承传统,又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镇江市志》的篇目结构反映了时代特点,体现在:

突出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主旋律。《镇江市志》对改革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从宏观上按改革的发展阶段集中记述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如在《经济综情》卷中设《经济体制改革》章,对1983-200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宏观上进行完整的动态记述,从改革的起始、快速发展、转型升级三个阶段反映农村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信息产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在相关卷中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动态的记述。如《乡镇企业 民营经济》记述了镇江市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从80年代的蓬勃发展,到“九五”“十五”期间因发展遇到瓶颈而开始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转制为民营经济(私营经济)而再次强势领跑的历史全过程,地方气息和时代气息浓烈。直接采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作为篇目标题,反映镇江时代风貌,如开发园区、住房制度改革、再就业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结合篇目,选择具有时代性或重大历史事件照片,融汇穿插,图文并茂。

突出反映镇江改革开放的新成就。《镇江市志》新增《开发园区》《信息产业》《乡镇企业 民营经济》等卷,突出反映镇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的新成就。《开发园区》卷记述镇江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出口加工区建设、招商引资政策及优惠、投资服务、招商成果;《对外及港澳台经济贸易》记述镇江市对外开放范围的显著扩大,投资形式不断变化,投资规模逐步提高;《信息产业》记述电子通信、政府及企业信息化建设、软件及集成电路业等计算机网络信息产业的崛起;《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记述镇江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乡镇企业中一些新兴的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金融》卷记述银行、保险、证券业的迅猛发展;《农业》卷记述农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茅山老区开发和农村扶贫;《工业》卷记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兼并与重组等等,这些均浓墨重彩地反映镇江改革开放的新成就。

一部志书是一个地方的百科辞典

一方之志,必记一方之特。在制订志书篇目时,二轮志从地方实际出发,将本地独特风貌的人物和事物等一方之特,在篇目中充分展现。

前置和升格体现志书的地方特色。1994年和2005年省政府批准的《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对镇江城市性质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江下游(或长三角)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镇江市志》设《风景名胜》《港口口岸》《开发园区》《文物》等卷体现镇江的城市定位和特色。如单设《风景名胜》,突出“城市山林”的风光秀美;单设《港口 口岸》,凸现“黄金十字水道”的独特地理优势和港口城市特点;单设《文物》,体现镇江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的地方特色。

行文重墨法体现志书的地方特色。《镇江市志》的框架注重加大镇江特色内容的比重,即对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变化较大的事物,浓墨重彩,突出记述。如《经济综情》卷强化对地域宏观经济的记述;《城乡建设和管理》卷突出加大重点工程的记述。《农业》卷新增“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科技和生态农业”章,反映农业多种经营、科技兴农、生态农业的发展;苏南地区的丝织业历来发达,闻名海内外,在传统的农、林、牧、渔之外,专设“蚕桑业”章,突显特色农业。在《工业》卷中专设“食品工业”章,反映以恒顺集团为代表的镇江食品工业特色;《商贸服务业》卷加大对镇江名菜选介等人文色彩浓厚的内容笔墨,增强志书可读性。

详“独”略“同”体现志书的地方特色。特色事物详细记,反之则略记。详略有度,取舍分明,突出特色,给人以“新”“特”之感和深刻印象。为保持地域历史文化信息的完整性,设《史事纪略》卷,彰显镇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名城风貌。在内容上,从海量的历史信息中既选取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发展脉络的概况,也选取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人文色彩浓重,故事性、可读性较强。镇江为江苏省少数民族人口聚居较多城市,镇江佛教、道教在全国宗教界也有重要地位,设《民族 宗教》卷,详细记述佛教、道教等重点教会场所。《文化》卷中“民间文艺”章,记述民间文艺的创作、传承、保护历史;“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节,记述镇江开展民间文艺活动的情况。

设置专记、前志拾遗、附录等体现志书的地方特色。因受志书篇幅限制,有些不便在卷、章、节、目序列中出现,舍去又难以突出特点的内容,设专记等加以补充。《镇江市志》设17篇专记,突出浓烈的地域特色,如古运河综合整治、镇江沿江开发、沪宁高速公路镇江段建设、铁路三线迁建 、润扬大桥工程建设、扬中大桥工程建设、“金山之光”艺术节、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镇江的研究等。

一部志书要为地方发展提供借鉴

志书既要突出反映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成就,也要总结经验教训。《镇江市志》重视对敏感问题的记述,在编纂中强调坚持存真求实的原则。

重视对主要问题的客观反映。《镇江市志》在充分记述成就的同时,也对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过热、增速减缓、城乡差别加大等问题如实记述;《经济综情》卷“固定资产投资”章记述1983-2005年镇江市投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事记》也对一些负面的重大事件进行记述,如1998-1999年间市区先后妥善处理解决市物资集团、德辉广场等单位集资兑付等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完整、准确的记述。《镇江市志》客观、完整地分别在大事记、分志中记述“清理整顿供销社社员股金与企业集资”,并且以专记的形式记述2000年市供销社向社会集资导致资金无法兑付,造成一些群众聚众堵截使沪宁铁路中断数小时,以及政府积极宣传政策、正面引导、稳定大局的处置过程。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严重违规建设钢铁项目”“反邪教”等重大敏感事件等也都不回避。

篇目的拟定完善,往往随着调研的深入、资料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并在修志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并逐步形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