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编纂研究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6-04-25 16:43:33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编纂研究
□ 邱    俊    何晓波

      2012年7月20日起,四川省发生大范围强降雨,金沙江、雅砻江、沱江、岷江等泸州上游主要江河发生洪水。7月21日,泸州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长江泸州段及沱江、赤水河等河流发生特大洪水。泸州主城区街道淹没面积4.77平方千米,城区沿江地带淹没普遍水深达3米,持续时间52小时。7月23日15时,长江泸州干洪最大洪峰19.62米,超保证水位3.12米,是泸州1948年以来最高水位,为50年一遇。“7·23”洪涝灾害造成7个县(区)的120个乡镇、14个街道受灾,受灾人口122.96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6.80亿元。
      为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7·23”特大洪水和泸州市抗洪救灾工作,泸州市志办组织编纂了《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于2013年7月23日正式出版发行。该志共50万字,图片236幅,记述泸州市2012年“7·23”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救灾、洪水灾害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全过程。这是泸州市志办编纂的第一本灾害志,也是市志办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的第一本志书。
      拟订编纂方案和篇目
      “7·23”洪水退去,市志办即提出了编纂《抗洪救灾志》的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草拟编纂方案和篇目,并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
      由于泸州市是首次编纂抗洪救灾志这样的专业灾害志,首先就面临编纂篇目和编纂方案设计方面的困难。为使编纂方案和篇目更科学可行,草拟人员大量查阅资料、搜集相关资讯,充分借鉴抗震救灾志和《泸县抗洪救灾志(2007)》的篇目设计。
      在编纂方案中,明确了编纂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纂目的和意义、编纂设计、组织领导、篇目与分工、工作进度与安排、质量要求,尽量使编纂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在具体篇目方面,设彩图、序、凡例、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后记。力争充分实现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横排竖写,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篇目草拟中,征求了市应急办、市防汛办的建议和意见。篇目后列表明确各章各节资料提供单位和建议提供字数。
      在完成编纂方案和篇目的草拟后,为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做好汇报,市志办还专门编写了《泸州市抗洪救灾志》编纂方案的起草说明,深入阐明救灾志的内涵与编纂意义,以争取领导的支持。
      2012年10月8日,中共泸州市委办公室、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泸委办〔2012〕60号发出了《关于印发〈泸州市抗洪救灾志(2012)〉编纂方案的通知》,启动编纂工作。在资料收集与编写过程中,又对志书的篇目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使之更具科学性。
      从以上来看,编写救灾志这样的专业志书,在方案拟订和篇目草拟方面,是有规律可循的。方案拟订可借鉴和参考综合志书的方案拟订内容,篇目设计则可学习借鉴同类型专业志书的篇目。救灾志篇目虽然不像综合志书那样门类众多,但也要涵盖该专业的各个方面,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该专业、该事物、该事件的基本情况。
      资料收集与征集
      为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市志办印发了《〈泸州市抗洪救灾志〉志稿编写若干问题的规定》,详细明确了体例、内容、记述、行文规范等要求,对各单位开展资料收集和编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按照编纂方案和分工,各承编单位开始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资料长编并向市志办报送。市志办积极开展资料催收、指导和甄别等工作。
      资料分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主要由各承编单位提供,图片资料主要靠征集。由于抗洪救灾工作时间紧急、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保存资料较少,资料不够详细准确,收集工作困难重重。为大力推进资料收集工作,市委副秘书长专门召集资料提供单位开会,落实资料提供任务。市志办同志多次到防汛办、应急办等单位联系资料收集工作。通过加强指导和催收,各单位对资料收集工作高度重视,提供资料内容丰富、系统。同时,专门面向报社、摄影家协会和社会征集图片资料。
      所有资料由市志办发行科统一收集,经编审科审查确认合格后方予以接收。资料收集后,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和甄别。在资料的甄别方面,各项数据首先以市应急办提供的数据为准,各单位提供的数据必须与之一致和契合。市应急办没有的数据,各资料提供单位均需认真核实。市志办做到充分考查资料的来源、鉴别资料真伪、比对数据的异同。凡不准确的数字、不准确的事实,均不采用。在志书分纂和总纂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相关资料。
      资料工作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性工作。《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资料收集能够基本保证编纂工作需要,与在篇目设计时对要求各单位提供的内容进行细化明确,及时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催收是分不开的。有的放矢准确细化目标、及时跟踪指导,是做好资料工作的两大秘诀。
      分纂与总纂
      2013年1-3月,进行分纂和总纂。
      首先制定了志书凡例。分纂历时2个月左右,分纂人员根据分工开展编纂工作,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他们分工不分家,及时交流沟通分纂心得,互相促进和提高。
      分纂中对质量提出了要求:大事记部分从《泸州日报》《泸州晚报》、各单位提供的资料中提炼,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结合的体例,以编年体为主,按时间先后逐条排列。
      专志部分采用章节体,全书分8章,章下设节,有的节下还设目,以节、目为基本记事单元,顺时记事,“依事直叙,述而不作”。分别从灾害、组织领导、抗洪力量、抢险救灾、灾民生活、医疗防疫、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8个方面,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7·23”洪灾以及抗洪救灾、灾后重建。
      在记述范围上,严守时间、空间界限,不越境、越界而书。在语言上,采用规范的语体文,使用中性标题和词语,使用规范汉字,称谓准确,用词概念准确,述而不论。
      2013年3月,志稿进入总纂。市志办指定草拟编纂方案和篇目的同志担纲总纂。总纂人对分纂稿件进行验收。在通阅分纂稿的基础上,拟写序言、概述、后记,提出了图片设计和制作方案、附录资料收录标准,并对分纂稿件进行全面加工。总纂重点工作是 “统观点、严体例、正文风、抠文辞、核史料、断详略、决取舍、理交叉”。
      在编纂上,因为救灾志的记述时间不长,事件略为单一,编纂时间又短,因此被我们视为“年鉴式的志书”。在语言、结构、体例等方面它是一本志书,但在编纂组织、工作程序等方面,它更像是一本年鉴,在全面性、综合性、表现深度等方面比年鉴更加有所提高。在编纂组织中,《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的编纂人员全部是参加《泸州年鉴》编辑工作多年的同志,编纂业务相对比较熟悉,只是较少亲自参加志书编写,缺乏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审查验收组织
      志书完成总纂后,即开始内部修改校对工作,同时大量印发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修改意见反馈后,认真检查修改。
      因上级对专业志的审查验收没有明确规定,市志办及时请示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了《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审查验收小组,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保密局、市水务局、纳溪区政府、合江县政府等14个单位的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市志办及时将志稿分送到审查验收人员手中。2013年4月22日,《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评审会召开,评审组一致同意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交付印刷出版。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比较特殊,它既是一本市级专业志,但又有别于其他的专业灾害志,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写,因此其初审复审是以广泛征求意见和市志办内部修改方式进行的,它的终审则是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组织各相关单位组成专门的审查验收小组来实施的。这样的审查验收方式一是能让审查验收更科学合理,二是能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修改建议和意见。
      出版印刷
      为加快工作进度,市志办于志稿编纂阶段便草拟了志书出版印刷采购文件,对志书的印量、印张、印刷标准、印刷要求进行了明确,并按照市财政局要求在网上公布《泸州市抗洪救灾志》出版及印刷公告,通过开标竞谈的方式确定了出版印刷企业。
      志书通过审查验收后,市志办及时组织力量对志稿进行修改完善。2013年7月23日,《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举行首发式,正式出版发行。各媒体报道了志书出版发行的消息,社会反响较好。
      因“4·20”芦山特大地震来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倍加重视,对《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的需求量大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及时增加了志书印量1000册。
      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让志书出版印刷各环节公开透明,能够有效节约采购资金,强化出版印刷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通过招投标程序,加强合同履约和项目验收,对确保出版印刷质量大有帮助。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作为泸州市志办独立完成的一部专业志书,在编纂流程上与其他志书基本一致,在具体的编纂过程中,做到了精心组织、周密筹划、合理分工,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志书编纂。通过编纂该志,市志办还积累了志书编纂经验,锻炼了修志业务人员。该志出版后,社会反响较好,先后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