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晒起太阳把戏看: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不是一般的暖

作者:张甜 李婷 来源:20191129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29 15:53:07 浏览次数: 【字体:

户外的谷剧场内,观众在观看表演。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宣传海报。

法国冰偶剧《在任何地方》。

《兰陵王》剧照。

濮存昕与凉山的孩子们在戏剧节上互动。

戏剧节的“重头戏”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论坛现场。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凉山办国际戏剧节?”“北京人艺也来了!”“真这么硬核吗?”11月20日晚,恰逢彝族新年,伴随着外界的好奇、猜测,由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操刀、中国国家话剧院表演的新创话剧《兰陵王》在西昌市上演,座无虚席。

作为2019首届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以下简称“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兰陵王》也拉开为期12天8个国家代表参加的312场戏剧活动的大幕。至此,这场由濮存昕、李亭、阿来、王晓鹰、黄定山、李伯男、赵淼等23位中外艺术家共同发起的国际戏剧节,也揭开神秘面纱。

□张甜 本报记者 李婷

【冬日看好戏】

世界戏剧汇聚凉山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汇聚不少国内有分量的戏剧作品和演出团体,还包含法国、德国、罗马尼亚、以色列等8个国家的戏剧作品,涵盖话剧、歌剧、默剧、实验戏剧、形体剧、新马戏、冰偶剧等多种类型。

11月22日晚的西昌邛海剧场,舞台上一张桌子三杯茶,沙发配藤椅。一位小提琴手走上台,在追光灯下拉着一段小曲。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观众能直接看到舞台后方的话剧演员们,正不紧不慢地戴着项链、更换服装。原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近年来最卖座的小剧场话剧《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在此上演。“要是找老婆如同找数学未知数,能列出个代数方程来,那也容易办了。”这出话剧由新锐青年导演班赞执导,“理工男”式的幽默,常常逗得大家会心一笑。

冬季是大凉山旅游的旺季,在白天户外的“谷剧场”,一圈圈圆弧形的黄绿色看台草甸,将中央的舞台层层围绕。以色列奥拖达剧院的默剧《石头》已经开始,观众坐在形似古罗马剧场的草坪看台上,看着演员们缓缓地从远处山坡上走向舞台,背后碧空如洗,山坡上有一只巨大的白色和平鸽装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演员们用各种奇思妙想的肢体语言和道具,表现他们眼中的二战历史。“能在家门口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话剧,新鲜、骄傲又满足!”西昌市民陆强这几天常带着孩子和妻子一起去看戏,这么多的剧目让他目不暇接。

戏在台上,台在城中,城被高山湖泊环抱。这次戏剧节为“山”“湖”“城”三个单元,来自8个国家的312场戏剧活动在西昌的火把广场(火空间)、听涛小镇(木空间)、邛海宾馆(水空间)、邛海17度(金空间)、建昌古城(土空间)5个表演空间进行展演。戏剧节期间,观众既能看到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话剧《兰陵王》《原野》,歌剧《彝红》等,也能一睹法国的冰偶剧《在任何地方》(冰偶剧:原理同木偶剧,但“偶”的材质为冰,通过冰的融化、水汽蒸发等完成艺术表达),以及澳大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法国的马戏表演。此外,还有深受国内年轻人喜爱的三拓旗剧团形体剧《失歌》、倪大红主演的《安魂曲》,和四川人艺等本土艺术院团的《欲望街角》《暗恋》等新锐话剧作品。“在选剧上,我们希望作品的艺术专业水平能与‘新’达到相对平衡。”著名演员、本次发起人之一的濮存昕说道。

【艺术朋友圈】

濮存昕等23位艺术家发起

世界各地戏剧为何能汇聚凉山?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背后是艺术家们与凉山的故事。

去年,濮存昕从好友、著名编剧李亭处得知,凉山有办国际戏剧节的打算。一开始他也觉得不可思议。当他目睹了宽阔美丽的邛海、感受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加上对伙伴多年的信任,他“觉得做这件事好像也不是不可能”。于是,他加入到戏剧节发起人的队伍和工作中。“对世界来说,凉山文化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对本地居民来讲,也需要借助戏剧节来‘睁眼看世界’。”

邀请濮存昕来凉山的李亭,也是本次戏剧节发起人中的核心成员。李亭的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度过,她在电影公司长大,看了不少电影,播下成为编剧的种子。

后来,李亭曾多次到凉山采风创作。当年她创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彝红》,是大凉山地区老少皆知的戏剧作品。

有当地老百姓告诉李亭,自己看《彝红》不下10遍,甚至能听出每次演出台词微小的变动。李亭听后十分感动,但又五味杂陈:“说明当地老百姓想看剧,但能看的剧目还是比较有限的。”凉山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不把国内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优秀的作品带到这儿来呢?也让中外戏剧创作者来西昌做客,说不定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2018年11月,李亭有了初步想法。

这个想法迅速得到凉山文旅集团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一群业内志同道合的伙伴的认同。濮存昕、李亭、王晓鹰、黄定山、李伯男、赵淼6位戏剧艺术家,组成戏剧节艺委会。大家一起讨论戏剧节各项内容。《兰陵王》本身是少数民族历史大剧,非常符合戏剧节的“开幕仪式”;北京人艺的《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等话剧,对大多数话剧爱好者来说都是经典享受;木偶剧大家看得比较多了,那不妨引进一部少见的法国“冰偶剧”……随着一串串想法接连蹦出,吉狄马加、廖昌永、阿来、迈克·雷本鲁夫特……越来越多的中外艺术家也加入到发起人的队伍中。

李亭认为,除了剧目,运营好戏剧节也非常重要。于是她和戏剧节团队“飞了半个地球”,向世界著名的爱丁堡艺术节等“取经”。在各方助力下,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顺利开幕。

【全方位体验】

创作者爱好者零距离交流

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上,戏剧爱好者们除了看剧,还能参与街头民俗路演、主创剧谈、专家论坛、戏剧工坊等活动,与创作者零距离交流。

成都资深戏剧爱好者孟蔚红,已经在戏剧节上看了不下5部话剧。在她看来,“入选戏剧节的剧目不仅类型、题材多样,呈现水准也比较高。并且还有各种论坛、剧坊、剧谈,以及各种民俗路演。演出空间也是室内室外各种形态,普通市民参与度非常高,形成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戏剧体验。”

在村寨和街头,阿惹妞民俗村寨彝族年活态展演的各种项目,让前来参加戏剧节的国内外朋友近距离体验原汁原味的彝族年,感受到浓浓的彝家风情。在小剧场内,四川人艺的电音荒诞小剧场喜剧《欲望街角》演出完后,现场掌声阵阵观众意犹未尽。导演张亢带领主创和俄罗斯国际戏剧艺术学院话剧导演教研室教授马琳娜·杜科斯布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杨硕,一起来到台上与观众交流。“我觉得剧中的人偶很有意思,能和我们讲讲为什么要用它们吗?”西昌学院大二学生、现场观众蒋蝶问道。张亢开玩笑说:“最开始是为了节约演员成本。”随后张亢耐心地进行了解答,而马琳娜和杨硕则从《理查三世》等相对专业的角度,为观众“导赏”这部剧。

而在本次戏剧节中,马琳娜也是《演员的训练:存在,推动力,过程》剧坊的导师。在这堂课上,她带着戏剧爱好者们热身、分组,让爱好者们感受手势等带来的能量,围着圈跟着节奏利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去发声,然后在大家兴致最高涨的时候终止训练。这样的训练为不少戏剧爱好者和专业演员打开思路。

【专家谈戏剧】

在孵化文旅IP的路上,用本土文化辐射多元公众

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说,在民族舞蹈界曾有“北看延边,南看凉山”的说法,他希望有一天在戏剧节领域,能有“东看乌镇,西看凉山”的盛况。本次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有何经验?未来,这个大“IP”可以朝什么方向发展?不少戏剧专家建言献策。

“我很喜欢这次戏剧节在戏剧教育方面的活动。”日本戏剧导演、日本鸟之剧团创始人中岛谅人说。在他看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通过大师剧坊、专家论坛、艺术高校资源分享与转化恳谈会、戏剧教育之凉山西昌教学实践基地等子活动,将戏剧演出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能让戏剧节在商业、旅游和艺术之外,找到一个平衡转换点,孵化更多艺术人才和原创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已经成功举办33届国际戏剧节,该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安科恩也提出一些举办国际戏剧节的“风险”。他认为,有些国际戏剧节考虑到赚钱,引进的商业项目没有艺术价值,或者有些艺术剧目过于针对“精英人群”,无法让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其中,这些做法非常影响戏剧节的长期发展。他认为,成功的戏剧节应该涵盖城市本土文化,这种独特文化可以是建筑,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与戏剧交流之后的独特艺术氛围,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辐射广阔的群体,这样的戏剧节才能吸引专业戏剧工作者和戏剧爱好者,从而形成当地节日的一部分。

戏剧艺术最终是回归生活,面对观众的。本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主题是“回归与凝望”。对此,中国剧协副主席、戏剧节发起人之一王晓鹰表示,希望通过戏剧艺术在大凉山自然地回归与生命的凝望,回到戏剧初心,强调戏剧作品的启发性。演出的剧目区别于商业中心城市、殿堂式剧院的舞台剧目,实现差异化存在。通过国内外新戏剧和经典戏剧作品,支持青年戏剧人,鼓励创新作品和原创作品,邀请演者和观者共同完成戏剧。“我们不希望戏剧节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而是希望在大凉山质朴的山水中追求戏剧艺术的那一份真挚的美丽。”他说。

“有山有水有空气有温度。”濮存昕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这一 IP的生态比作花圃:“就得慢慢做。这种花圃,我们得让它值得蜜蜂来采摘,值得微风去授粉,通过文化消费的循环方式进行创作与欣赏。”

来源: 20191129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