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尊严论——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探寻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

作者:程文雯 来源:20191120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20 10:09:05 浏览次数: 【字体:

日前,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由四川师范大学巴登尼玛团队完成的《尊严论——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

团队用5年时间跟踪考察灾区重建情况,形成了该研究成果。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的重建,更是精神的重建、文化的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尊严,让每个人从内心知道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巴登尼玛说。本报记者 程文雯

1次救援

感受文化凝聚力

汶川特大地震后一周,巴登尼玛和团队成员就从成都出发,前往灾区参与救援。

没有屋子就住帐篷,天天吃着方便面……尽管条件艰苦,但一路走来,巴登尼玛也发现,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当地人都能用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质将彼此连在一起,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在理县甘堡藏寨,他发现大家都很有组织地集中在一个坝子里,到了晚上,小孩、老师和伤员睡在场地中间,外围是妇女,再外层是男人们,每夜都由年轻人轮流值班,察看伤员,检查安全,大家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相互依存。

前往茂县的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想搭车的羌族妇女。“满身尘土,一块医用纱布遮住了左眼,脚上的羌绣鞋尖磨出了两个大洞。”尽管已经过去10多年,但这位羌族妇女的形象,巴登尼玛一直印象深刻。她在地震中失去了左眼,救援部队帮她处理伤口几天后,便只身从茂县县城附近的村庄,步行前往自己出生的寨子,就为了回娘家看一眼双亲和弟妹,然后再步行回家,走了100多里路。“对羌族来说,家庭的纽带非常结实,亲情重于一切。”

在安县雎水镇,当地人都很和谐,物资一到,大家便帮忙卸车,共同把物资堆好。

所见所闻让巴登尼玛有了更多思考,“不管哪种形式,都表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和谐,这种和谐正是内在文化特点的外在表现。”他决定和团队一起跟踪考察下去,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为样本,找到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

5年研究

总结出一套文化结构的层次

都江堰、理县、汶川、茂县、什邡、北川、邛崃……都成为团队长期跟踪的样本,一次次反复前往。

团队通过田野考察和叙事研究,全面了解当地经济建设、社会重建、文化重建、社会运行、生活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为了完整观察灾难应对与临时安置期、恢复重建期和发展重建期三个阶段全过程,原本计划三年完成的课题,他们花了五年才最终完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的尊严不是来自外部的怜悯或施舍,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作为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认识,只有人人拥有了尊严才会主动承担起作为人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巴登尼玛说道。

巴登尼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甘堡小学有位老师,一直自发从事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自掏腰包建了一座小型“甘堡文化博物馆”,还帮忙编写了甘堡村寨的旅游指南、景点介绍;如今,还成为当地政府的文化顾问,他一直着力保护的“博巴森根”叙事锅庄也成为甘堡小学的校本课程内容。

“文化建设其核心是尊严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作为人、作为社会人的身份认同。”巴登尼玛说道。

经过长期调研,巴登尼玛和团队总结出一套文化结构的层次。文化结构由里向外分为四个层次,信仰层、价值层、行为层、制度层。“信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回答人在全部群体中的身份定位,以此养成价值判断的标准,规范各种行为。”巴登尼玛解释道,“尊严是文化建设的目的与归宿,只有人人发自内心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才能将认同感转化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 20191120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