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掘金”银发经济需要数据支撑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21 19:00:04 浏览次数: 【字体:

李佳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成为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带动全社会对银发经济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的关注。由于人口转变存在隐蔽性、渐进性、累积性、爆发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何深入理解人口老龄化,如何挖掘银发经济这座“富矿”,地方和企业还需重视数据支撑。

数据是判断的依据。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还存在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问题。这个“未备”既体现在社会保障上的准备不足,还体现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相关数据上的储备不足。

地方政府要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有详尽的具体数据非常有必要,如当地老龄人口的数量、占比、健康状况、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等,没有具体精准的数据支持,企业必然不愿贸然行动。以奥地利Adeg公司的“50+”商场(以方便老人购物为特色的商场)为例,必须开在老龄人口占比超过40%的深度老龄化地区,不然很多特殊设计(更明亮的灯光、大字体价签、商品旁的放大镜)就失去了意义。

另外,数据不足会加剧市场对信息的误解和错觉。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0967万人。而如果按照近年来舆论中经常出现的说法“中国大约有4400万失能老人”,将推算出我国每100人中就有3人是失能老人,而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那么相当于接近每7人就有1人是失能老人。其实,官方较为规范的表述是“中国大约有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两者间可谓天差地别。

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约占我国老龄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的老龄者对健康状况进行了自评。调查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的超过一半(54.64%),基本健康的接近三分之一(32.61%),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约十分之一(10.41%),生活不能自理的不到3%(2.34%)。按此推算,我国不能自理老人的数量约为618万人,仅占总人口的0.4%,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2%。从4400万的“失能老人”,到4400万有一项或几项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再到618万“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从占全国总人口的3%到0.4%,一些企业围绕养老设计的商业模式之所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失能”的误解和错觉。所以,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破解难题关键在抓调查和转变认知。如何解决数据缺失和误解的问题?首先,需要进行普查或大规模抽样调查。这既方便地方政府摸清家底,也能展示当地银发市场规模和潜力,吸引更多企业。调查关键有四点。一是数据要真实。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将健康、医疗行业的数据加总进入银发产业数据,这样的数据不完全精准,对市场没有参考价值。二是数据要务实。建议政府部门在调查过程前,就了解企业、智库对数据的需求,再进行普查。三是数据要下探。以四川为例,成都和其他市州差异很大,山区和平原的情况也可能完全不同,调查时数据至少要具体到市州来看。四是数据要“拉新”。要在更多过去并不关注老龄群体价值的行业中挖掘数据,找到市场机会,比如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老年用户的网络电影购票率也得到提升,在制作受老龄群体欢迎的电影时,可调查相关票房数据。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口老龄化的最大挑战,是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需全面转变认知,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一方面,要认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征。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因素,人口老龄化正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一道,构成重塑人类社会的认知背景和基础力量。必须走出年轻社会的传统思维定势,重新认识和界定养老、老龄化、老龄社会等相关认知,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加强国家、区域、国际等多层次交流与合作,深入研讨老龄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对老龄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变化展开全方位、大视野、整体性、前瞻性研究。

(作者系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